APP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27单迎华

高考·上 2024年10期

摘 要:课程标准(2022版)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提出“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且予以细致指导。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成为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过程应以“输出”倒逼“输入”,以终为始先明确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以及预期结果,然后组织教学、学习以及评价活动。鉴于此,本文立足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与“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意义,简要分析在“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学科教学中践行“教、学、评”一体化应注意联动课前、课中和课后,既要打造多维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还要在日常教学中贯穿教学评价,以此解决“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及“怎样评”等问题。但从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情况来看,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解决,具体体现在“教、学、评”各自为政,忽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重要性。基于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将“教、学、评”一体化为导向,让“教”与“学”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次明确引入了教学评的理念,这一理念以更具权威性的形式呈现,为教师指明了关键的教育策略和路径。首先,教师层面“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对有效教学的“三问”:(1)学习目标——应该将学生带到哪里去?(2)策略与过程——怎样将学生带到那里?(3)评价和反馈——怎样明确已将学生带到了那里?由此,应该回答的是“为什么教”,即课程目标;“教什么”,即课程内容;“怎么教”,即课程实施;“教到何种程度”,即课程评价。其次,学生层面“教学评”一体化应要回答的是“为什么学”,即学习目标;“学什么”,即核心任务;“怎么学”,即学科实践;“学到何种程度”,即学习评价。学生在将学习目标明确后,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提出学习任务),如何做(组织学习活动),怎么才算做好(应用评价反馈)。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执行阶段,“教、学、评”的整合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来说,显得尤为关键[1]。

首先,这对于推动课程的变革和提升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大有裨益,也对达成立德树人的理想大有裨益。根据课程要求,教师采用多种策略来规划和组织课堂,把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致力于达到“教、学、评”的整合。

其次,能够帮助改变教师们的观察方式,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地看重学生的学业表现,而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的日常学习。通过持续地观察和了解,他们能够及早识别和处理学生的问题,形成持久的管理策略。

再次,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能够促使教师根据课程的结构,以及课程的目标来制定评估标准,重点考虑到教师应该传授的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还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同时,他们也会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监控和定量评估,来适时地修正他们的教学方案和行动,进一步保证他们能够完成所需的学习任务。

最后,对于教师实现“教与学、评与改”的整合,以适应评估模式的变革,加强对评估理念的探索,并追求评估模式朝着更为精确和科学的路径前进。教师需要专注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通过全面的课程规划、课程材料的挑选,以及课程的执行,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指导他们形成优秀的学习策略,同时也需要创造出既合适又充满鼓舞力的课堂评估系统,使得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与具备高度针对性的评估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教与学、评与考”的完美融合[2]。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现状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及时向学生做出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学”的效果,并同步提升教师“教”的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但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教师对评价的关注度则明显不足,人为割裂了教学与评价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无法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除此之外,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教、学、评不一致的问题,如,作业的设计未能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不一致。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通常都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施,需要提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水平,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范畴,借助学生自评与互评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很少涉及学生自评与互评,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最后,有的教师采用的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如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价,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作出评价等。这样的评价均属于结果性评价,与课标强调注重过程性评价相悖,同时单纯的结果性评价也无法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情况,评价的作用与价值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参考。优化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结合学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结合教材,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要全面,也要新颖,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挑战性,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助力学生发展,才能更好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3]。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包含了以下四个部分:拉丁美洲的殖民化、亚洲的殖民和半殖民状态、西方大国对非洲的侵占以及全球性的殖民制度的建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西方大国在亚非拉的殖民扩张、全球性的殖民制度的构建和亚非拉人民的反抗,进而认识到全球性的殖民制度的形成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自主行为如何影响着全球的历史进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全球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其对全球的影响,这也为接下来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在授课时,教师能够依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挑选并融入资本主义全球殖民体系建立的历史事件,详细阐述资本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构建特性,使得学生能够理解亚非拉从被殖民到被半殖民的转变。教师需指导学生从根源上剖析,理解资本主义全球殖民制度的严厉、不公正、全球化,并探讨其扩大的趋势。所以,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关键任务就在于“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探究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全球殖民制度形成的内在联系”。

教师需要创造以主题为主的学习材料,塑造出一套完整的课程架构,剖析其中的关键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通过教师的阐述和剖析,学生可以理解近代世界的殖民行为起源于16至17世纪新航路的开拓,而世界的殖民制度的建立则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19世纪末,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那些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展,并在1910年,全球被各大帝国主义者彻底占领。这个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由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构所决定的。针对这堂课的关键议题,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如何实施殖民地化?其特征和成因是什么?它会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展示出了分级的特征,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他们进行独立研究,克服困难的部分。教师依据历史记录创建历史背景,通过协同学习和团队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在理解历史记录的同时,通过观察历史事件来洞察其实质,从而对资本主义有更深入的理解[4]。经由教师对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半殖民地化进行深入剖析,学生们有可能从中吸取经验,深入了解非洲被剥夺的历史进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独特属性,并且去探索资本主义全球殖民制度的建立及其演变。此外,他们也可以领悟到殖民扩张如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效果。实质上,学生的学业效果可以被视为一种创造性的评估,它揭示出他们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独立执行实践任务的技巧。作为教师,需要持续地关注并观察他们的学业表现,课后立即做出反馈,以此来优化教育方案,推动“教、学、评”三个目标的

实现。

简而言之,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来策划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并以《新课标》为中心来确定关键问题,挑选并融合适宜的历史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作为教育的平台,构建问题链,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活动,并组织他们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全面的教育流程、合适的教育步骤、全面的知识体系、适宜的时间规划,都能帮助学生克服重压和困难,增强他们的学习技巧。

(二)优化学习活动

在执行全面的教学评估时,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他们需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达到优秀历史课程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状态,科学且适当地策划历史教学活动,并优化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流程。根据特定的课程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从他们的观点出发进行对知识点的深度研究。如此一来,就可以协助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构造和阐释,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基础水平。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领悟20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秩序的转变[5]。因此,这一章的主旨应该是使学生理解19世纪的全球秩序如何通过一战逐渐崩溃。因此,当教师进行这门课的授课时,他们可以通过引言、授课和总结来进行教学。在开始讲解的阶段,教师能够通过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回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全球体制转型。首先,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探究一战的起源,同时探究第一声炮弹的出现地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他们理解一战的起源。其次,鼓励他们运用这些“冷知识”来改变他们对时间和地点的认知。最后,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向他们呈现沙俄、法国、英国和德奥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间的冲突。借助“萨拉热窝”的事件,可以理解到它是引起俄奥矛盾升级的主要因素。该事件最终引发了俄德两国的对立,并进一步扩展到法德两国,英国在此过程中也被牵连,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主题,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对这些历史资料进行解读,从而增强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和场景的技巧。例如,教师结合伊恩·肖克对于二战做出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内容阐述他们的思考。以此作为参照,继续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资源,协助他们深入理解一战的核心要DhrRPMk5NlEjNdfHVzLV6A==点。通过对资料的深入解读,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增强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和文字表达的技巧,从而帮助他们在历史资料的研究过程中实现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目标。

(三)规划评价体系

在新的教育环境里,需要在设立课堂目标并执行的过程中,搭建一个科学的评估机制,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每一堂课的结束,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从而提练出优点与缺点,以此来持续改良课堂目标设置与执行。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做出客观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科学评价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还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方面做出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情况。教师需根据课程的目的,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做出评定,确保学生明白自身在深入研究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同时可以适时地修正与提升这些缺陷,充分利用多样性的评估机制。另一方面,还需增强对落后的学生的激励,因为一旦他们受到正面的肯定,就会变得更具自信,从而更愿意与导师一起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为他们未来的学业与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应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范畴,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让学生通过评价来审视自身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及时发现和完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他人的长处与优势,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教、学、评”融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计和发展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整合教育的过程,追求在教学的同时也进行评估,确保教学、评估的方向一致、形式多样、科学且高效。这样不仅能够创建出高效的历史课程,也能通过考试来推动教学,同时也能加强人格培养,从而达成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程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裕明.“双减”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4):117-119.

[2]江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践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7):157-159.

[3]成建圣.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研究[J].高考,2023(28):108-110.

[4]安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3):14-17.

[5]丁浩.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整合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2023(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