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体系加速变革 链博会为绿色农业搭平台
2024-09-27刘馨蔚
过去几十年,农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与变革,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2023年全球粮食和农业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农业在全球GDP占比一直稳定在4%左右,超8亿人口在从事农业及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农业资源持续紧张,农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不久前,由中国国际商会主办的“2024中国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会议”(下称会议)在京举行,会议主题为“绿色智启未来 合作链通共赢”。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于健龙在会议上表示:“2023年期间,5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82亿人口面临严重的突发性饥饿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是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2030年全球或有6亿人面临饥饿
粮农组织《2023年粮食及农业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显示,2023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进程已经过半,但与粮食和农业相关的目标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2022年,全世界有7.35亿人面临饥饿。预计到2030年,可能仍有近6亿人深陷饥饿的状况。
“面对这些挑战,全球粮食体系正在进行系统性变革,向着更加高效、更加包容、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道路转型。”FAO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认为,绿色农业是推动和实现这一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将绿色发展议程纳入农业粮食体系中,通过外部投入提高循环效率,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
张忠军指出,绿色农业需贯穿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无论对传统性粮食供应链、过渡性粮食供应链,还是现代性粮食供应链而言,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到向消费者运输和交付食物都必须采取措施。力求每一个环节有效利用资源,以改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FAO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将其融入全球粮食安全战略框架及国别合作规划中。张忠军介绍,如在全球推出“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重点关注绿色发展,推广特色农产品可持续价值链。目前,来自FAO所有区域的85个成员国表示,希望积极推动50多种特色农产品的绿色发展,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转型。
在绿色农业领域,农业数字化工作可创造出合作与包容的空间,应对划时代挑战。张忠军称:“FAO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数字包容行动也颇受关注。这些行动惠及妇女青年和边缘化社区,有效实现关于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0年底,FAO启动“数字千村”倡议,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增加粮食生产,改进农业企业管理,提升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力求通过数字农业、数字化农民服务和数字化服务,促进粮食体系转型和农村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FAO驻华代表处与中国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制定发布中国数字乡村遴选标准,评选出100个数字乡村典型案例,分享中国在数字建设方面的经验,为促进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数字乡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在绿色农业、数字乡村等领域的发展,为本国和全球提供了重要经验。未来,FAO将继续与中国携手,分享中国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共促绿色农业发展,推动粮食体系转型。”张忠军表示。
依托链博会,强化农业产供链
“中国是人口大国和传统农业大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与国际合作。作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和重要粮食出口国,中国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粮食产量持续提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于健龙指出。
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农业对外贸易投资合作。近10年来,中国与近9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百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1500多项农业技术,为世界发展注入正能量。
对于深化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于健龙认为,应坚持合作理念,持续深化全球农业经贸合作。各国农业发展阶段、制度、环境、生态资源禀赋都有所不同,在国际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更好弥合差异性、增强互补性、提升农业国际供应链韧性。
于健龙称:“还应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绿色发展。工商界应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转化,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继续深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农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去年11月,中国贸促会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绿色农业链作为六大链条之一,集中展示了从田园到餐桌各关键环节的先进技术、前沿产品及未来发展趋势,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了新产品新技术的首发、首展、首秀,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成果丰硕、反响热烈。今年11月举办的第二届链博会将继续设立绿色农业展区,欢迎大家前来参展、参会,共襄盛举。”于健龙说。
后疫情时代,全球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于健龙建议,国际社会须尽快采取协同行动,共同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工商界应坚持践行多边主义,支持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同时,利用APCE、B20等多边平台为完善全球粮农治理建言献策,围绕减贫和消除饥饿、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数字化转型等全球共同关切并提出中国主张。
“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将继续发挥开放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织密服务企业网、扩大国际朋友圈,依托链博会等重要平台,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于健龙表示。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保驾护航”
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2年的62.4%,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超75%。良种对于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同时,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
“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在原始创新和产业的关键环节都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产学研的融合不断加深,科技创新的体系不断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对‘三农’的发展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下称专商所)副所长原绍辉称。
科技的创新,必然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贸促会的一条重要业务主线就是商事法律服务,而专商所就是承担这一服务的单位。专商所数据显示,近5年,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在年均15.1万件,占22个主要农业国发明专利的“半壁江山”。其中,年均专利授权量接近10万件,排名全球第一。综合来看,中国农业专利竞争指数高居全球第二。
“这说明,我们在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应用,促进农业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原绍辉说。
与此同时,还要清晰地看到很多不足。原绍辉指出,虽然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一,但97%的专利申请均在本国,海外专利布局十分薄弱。以近5年数据来看,PCT国际专利申请占比仅为0.84%,海外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占比只有2.57%。在农业总体专利竞争力百强榜单排名中,中国只有9个机构入选,而美国有61家,差距仍是巨大的。
海外知识产权的不足,是中国农业服务贸易的一个短板。原绍辉建议,进一步引导和加强企业对相关技术的海外专利布局和保护,不断提升专利的质量和保护范围,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走出去”,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竞争提供可靠的知识产权保障。
“农业贸易国际合作,特别是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大家利用好中国贸促会的平台,链博会的平台,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业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原绍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