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教学方案设计
2024-09-26高芙蓉
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师提高对于优秀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力度,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比重,通过带领学生鉴赏、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本文以此为背景,以《渔舟唱晚》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古筝曲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教学情况,围绕教学方法展开讨论,从课前、课上和课后出发,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使音乐教师受到启发。
一、古筝曲《渔舟唱晚》及教学要点概述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古筝曲凭借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渔舟唱晚》曲名出自古文《滕王阁序》,作为传统古筝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影响力不容忽视。该乐曲通过细腻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生动地勾勒出了“傍晚时分,湖面上排列着多艘渔船,渔船上的渔民收获满满,渔船在落日的辉映下驶向远方,最终悄然融入暮色之中”的景象,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满足的生活状态。[1]这种如诗画般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古筝曲的魅力,也使得该乐曲成为演奏者、广大听众共同喜爱的经典之作。需要注意的是,该古筝曲的演奏精髓在于对音色与意境的精准把握,演奏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力。与其他复杂的古筝曲相比,该乐曲在演奏技巧层面的难度较低,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每个音符都演绎得富有内涵,仅仅对音符进行简单再现并不能够满足该要求,而是需要演奏者通过细腻的处理,使每个音符都充满表现力,只有这样才能把看似简单的乐段转化为具有丰富层次和内涵的音乐叙事,从而使演奏效果达到预期。对于演奏能力、经验有限的高校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迫在眉睫,教师应通过系统且高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该乐曲的结构与情感,更好地掌握演奏技巧,在提高教学质效的前提下,为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得到持续发展。
二、《渔舟唱晚》的教学方案设计
在了解《渔舟唱晚》的教学要点后,着手对既有教学方案做出调整,分别结合课前、课上以及课后的教学目标,确定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如下。
(一)课前导入
《渔舟唱晚》是描绘江南水乡傍晚时分渔舟归航的乐曲,由于音乐作为一种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往往有限,加之该乐曲所描绘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重合度不高,因此,要想使教学活动按照计划推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古筝曲演奏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对乐曲诞生背景、中心主旨和内容的了解有限,片面地将古筝曲与其他类型的练习曲画上等号。鉴于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滕王阁序》的原文、朗诵表演录像、详细解析等资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了解将要学习的古筝曲的诞生背景。此外,教师还应引入描绘该乐曲情景的照片或是画作,通过将背景、图画、乐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该乐曲与其他练习曲的区别。而后,播放古筝演奏者演奏该乐曲的视频,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学生对乐曲所蕴含的韵味有更加具象化的理解,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欣赏古筝曲、理解古筝曲的水平,为课后练习和表演做准备。在介绍相关知识后,教师便可以使用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该乐曲极具特色的慢板乐段,随后,再用古筝演奏相同的乐段,向学生直观展示不同乐器在音色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对古筝婉转、悠扬的音色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一方面,高效的课前导入能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并由此建立起符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框架。在课前导入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对乐曲诞生背景、作曲家信息以及乐曲结构特点的介绍,掌握学习重点与难点,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教学内容。此外,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和意境,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情感投入。《渔舟唱晚》作为古筝曲中的经典之作,学习这首曲目很有必要,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该乐曲的艺术价值以及演奏上的技巧要求,唤起学生对该乐曲乃至古筝曲这一类别音乐作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播放不同演奏版本,让学生初步感受古筝曲在旋律、节奏方面的特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筝曲的认识,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分段教学
顺利导入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该乐曲乐段的划分展开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使其能够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索。《渔舟唱晚》由五个乐段组成,第一、第二乐段是乐曲的第一部分,第三、第四、第五乐段是乐曲的第二部分。下文将分段进行介绍。
1.第一乐段
该乐段描写了世外桃源般神秘的世界,编曲符合慢板的特征,由八度引入全曲,给人以悠扬、优美之感,听众仿佛身处诗情画意的景色中,对湖光山色之景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课堂上,教师应向学生展示自己根据该乐段内容所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对乐曲所描绘的美景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2.第二乐段
《渔舟唱晚》属于纯音乐,与配有歌词的乐曲相比,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加之该乐曲使用的是五声音阶,因此,为避免学习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应对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创新。例如,引入训练乐感的图形谱,降低乐段的分析难度。乐曲的第二乐段较第一乐段更具节奏感,需要演奏者注意演奏速度,一般为40拍/分钟,同时保证各拍占用时间与第一乐段对应,才能给听众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在对该乐段展开教学时,教师应重点突出各小节所对应的结构相同,以及将各小节首个音符相连所形成的旋律为下行五声音阶的特点制作成图形谱,确保学生看到图形谱后,能够准确理解该乐段的旋律。[2]
3.第三乐段
过渡句后,乐曲正式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节奏音型变化明显,旋律在活泼、欢快的节奏影响下不断推进,演奏速度需要参考模进音型压缩程度做出调整,配合丰富的古筝演奏技巧,描绘渔船顺利靠岸后,岸边及岸上的场景,并保证乐曲进入尾声前,听众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思考。
其中,第三乐段可以进一步分为上部和下部,两部分的演奏方法不同,上部以右手连抹左手托勾为主,下部则以右手连抹左手上行刮奏为主。在演奏该乐段上部时,要保证连抹技巧使用正确,以确保所弹奏音色的纯净度理想。演奏者左手不应戴假甲,这是因为经过多次实践证实,肉指弹奏的效果明显优于假甲弹奏,不仅能够展现音乐的丰富层次,还能够使听众更好地感受到乐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当然,左右手配合是否默契同样会影响演奏效果,双手配合所形成的对比效果,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乐曲演奏更加生动有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向学生传授左右托勾弹奏的相关技巧,使学生准确掌握演奏要领。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姿势需要始终符合要求,保证乐曲意境得以更加理想的展示。为达到以上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与托勾弹奏有关的内容,确保学生经过长时间地练习和不断地摸索,正确掌握演奏技巧,并将其融入对《渔舟唱晚》及其他古筝曲的演奏中,使古筝曲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演奏该乐段下部时,要保证双手高度协调,通过交替与穿插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演奏。其中,交替演奏的重点在于确保音符之间过渡自然,不存在任何衔接的停顿感。要想满足该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做到全面、深刻地理解乐曲,还要具备极高的弹奏技巧。演奏过程中,应对双手弹奏时值加以控制,止音与勾音、右手托音与左手起音精准对位,尤其在刮奏接近尾声但未完全结束时,演奏者的右手应提前准备启动连抹动作,这是因为该乐曲中,刮奏被赋予了“流动的水”这一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在演奏对应乐段时,需比拟出水的连续性特质,使乐曲形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3]
4.第四乐段
该乐段的演奏方式以勾拖劈花弹奏为主,乐段各小节都需要演奏者先使用右手拇指、中指做勾拖劈的动作,再用拇指完成下行花音的弹奏。乐段结尾演奏速度较快,应特别注意细节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以下几点:其一,做到强弱分明,由此突出该乐曲恢宏的曲风和气势。其二,花指在演奏过程中出现极高,这种独特弹奏技法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乐曲旋律进行润色,更重要的是与其他技巧相互融合,从而构建出一种承上启下的音乐效果。演奏时,需要演奏者根据曲谱,对花指的弹奏位置做出变化,使音色形成鲜明对比,避免所演奏的花音出现不连贯、不清晰等情况。教师应详细介绍花指的演奏技巧,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精准控制所演奏乐段的节奏和旋律强弱变化,使乐曲更具生机与活力,在增加乐曲整体表现力的前提下,使场景的刻画更加深刻。总之,在《渔舟唱晚》中,花指不仅起到了装饰和润色的作用,还通过与其他技巧的融合,为乐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使乐曲更加富有表现力,深刻地展现了作者想要通过乐曲保留的美妙场景,给听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听觉”的双重盛宴。其三,演奏该乐段时,第一遍要严格控制演奏速度,保证演奏速度不超过30拍/小节,第二遍要在保证音符弹奏流畅、自然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演奏水平,将演奏速度提到上限。其四,重视轴心作用,将腕部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使所演奏乐曲既灵动,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节奏。其五,提高对滑弦这一演奏技巧的重视力度,通过反复地练习,解决花指误触滑弦音的问题,避免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回滑音类型杂音,影响演奏效果。[4]此外,在调整演奏速度时,要关注滑音的变化,演奏速度达到上限时,用点滑弦代替原有的下滑弦弹奏法,并保证音高达到对应标准。
5.第五乐段
该乐段是《渔舟唱晚》的最后一段,演奏技巧包括慢板弹奏、双手交替刮奏,在全方位展示古筝所具有韵味的前提下,使乐曲内容得以准确传达。其中,双手交替刮奏的运用极为关键,需要精准地表达出“渔船接近岸边时,江水受到小船的冲击,快速流向岸边,遇到阻碍后,再次撞向小船”的场景,同时,还要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江水拍击岸边所产生的声音,由此为听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体验。[5]课堂上,教师应向学生示范递进刮奏上行音阶的方法,演奏到该乐段的最高音后,使用右手拇指完成下行刮奏,随后通过右手食指进行上行刮奏并严格控制演奏速度,接下来,变为双手交替刮奏,演奏速度逐渐趋于正常。
(三)课后巩固
在教授了演奏技巧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演奏《渔舟唱晚》,检查学生演奏情况,确定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例如,演奏习惯错误造成的发力方式错误、手形错误;又如,对乐曲理解有限导致的情感融入程度不深、肢体动作生硬问题。针对演奏错误习惯造成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解决方案,要求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空闲时间,对自己的发力习惯、手型加以改正。而针对学生对乐曲理解有限造成的问题,可通过反复观看朗诵《滕王阁序》视频的方式解决,这是因为演奏古筝曲与朗诵诗歌的情感、动作及气息大致相同,观看朗诵诗歌的视频,不仅有助于学生乐感的培养,还能够使学生掌握吸气与抬手、呼气与落手的配合要点,解决呼吸和肢体动作不匹配导致演奏过于生硬的问题。另外,如果课上时间较宽裕,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练习呼吸配合肢体动作的技巧,使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现代古筝曲更适合登台演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尽快转变学生观念,全方位展示传统古筝曲特有的美学价值,鼓励学生自行改编古筝曲,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演出形式进行创新,通过重奏、合奏等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完美的演出。学生完全掌握演奏方法和技巧后,可以组织学生登台演出,通过实践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增强自信,在积累演出经验的同时,使学生对后续将要学习的内容抱有更高的热情。
三、结语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在艺术演绎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无论是创作古筝曲还是演奏古筝曲的过程,均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广为流传的《渔舟唱晚》不仅旋律优美动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意蕴,在我国传统音乐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次演奏都能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展现了古筝曲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教师应进一步提高对该乐曲的重视力度,结合乐曲特征、学生情况,制订完整且具有普适性、可行性的教学方案,确保该乐曲的艺术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实现。
参考文献:
[1]蔡丹丹,刘赟.当代美育视角下的高校古筝教育转型升级探索——评《贾晓莉古筝演奏基础教程》[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7):2.
[2]尹琳.中国器乐曲改编声乐作品演唱分析——以《渔舟唱晚》与《高山流水》为例[J].黄河之声,2022(08):140-142.
[3]桂欣.双线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传统筝乐作品教学中的运用——以乐曲《渔舟唱晚》为例[J].丝路视野,2022(28):67-69.
[4]郭雨翔.浅谈古筝演奏中触弦技巧对音色的影响——以《渔舟唱晚》为例[J].大众文艺,2020(11):132-133.
[5]李思静,胡婷婷.古筝教学中“情景式”的表现方式分析与演奏技法探究——以筝曲《大漠行》为例[J].戏剧之家,2023(05):100-102.
(作者简介:高芙蓉,女,博士研究生,榆林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陕北秧歌)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