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音乐与姊妹艺术在中学课堂的融合
2024-09-26李淑琪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各个艺术科目合并为一个标准,凸显了姊妹艺术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中,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音乐作品,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基于此,本文从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出发,对新课标背景下中学音乐与姊妹艺术在中学课堂的融合进行分析及探讨。
一、音乐与姊妹艺术融合的必要性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从以往的音乐课和美术课转变为以音乐、美术为主体,加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课程。新课标将艺术门类的各个学科合为一体,意味着姊妹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出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音乐课堂要注重与姊妹艺术学科的融合。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互融合很大程度上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新课标的整体布局,使得音乐与各姊妹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集中体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板块进行设计。一、二年级课程应加入部分美术学科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音乐与美术之间的学科融合,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获得相关美术知识。三至七年级的课程需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该阶段的音乐课程要注重与舞蹈、戏剧、影视学科之间的学科融合,使学生相对全面地接触各个艺术学科。八、九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个艺术选项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两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说明在音乐课中,学生最少要掌握一门除音乐外的其他艺术课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因此,笔者将从新课标视域出发,分别阐述中学音乐课堂与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各个姊妹艺术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融合
(一)音乐与美术
音乐和美术都是典型的艺术类学科,都具有较强的审美特性。将美术元素引入音乐课堂,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多样的艺术氛围,增强审美能力。音乐和美术学科的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能提升其表达能力。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听到的旋律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美术中的绘画线条或形状表现出来,用具体且形象的方式表达抽象的音乐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例如,《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速度缓慢、旋律悠扬,该作品是对沂蒙地区美丽风光及人们美好生活的歌颂。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随机播放一首歌曲,根据歌曲的旋律起伏,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线条。然后播放《沂蒙山小调》,并引导学生将听到的歌曲旋律,在纸上描绘成线条。该歌曲旋律较为柔和,因此学生描绘的线条起伏也较平稳、圆润。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歌曲旋律的变化,并对该首歌曲的整体基调得以准确地把握。此外,歌曲《沂蒙山小调》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节奏的变换,音乐节奏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进行辨别和理解,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拍子变换的情况,就会导致音乐课堂变得枯燥无趣,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吃力。教师可以借助美术绘画中的形状来代表不同的节拍,例如,用三角形代表三拍,正方形代表四拍,圆形代表八拍。利用不同图形绘制出谱子后,学生在学习和演唱时可以进行参照,且生动且形象的图形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整体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融合不可或缺,二者的充分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听觉与视觉的双重震撼,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艺术感染力,陶冶情操,使他们深度融入课堂,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有关音乐学习的切身体会,从而有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并有效落实新课标的实施。
(二)音乐与舞蹈
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小学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不仅需要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音乐要素中的旋律和风格流派,这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点,会使学生很难掌握学习的重点,而且也会使原本轻松的音乐课堂变得枯燥。其次,我国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通常也伴有独特的舞蹈来呈现,因此,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合适的舞蹈动作融入音乐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更好地了解音乐知识。例如,在课程开始前,可以播放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舞蹈视频,或是教师可用舞蹈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风格流派的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掌握一些关于舞蹈的知识,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元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借助身体的律动或舞蹈动作来实现对音乐旋律、节奏等知识的掌握,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表达音乐。
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教学为例,该曲由施光南作曲、倪维德作词,歌曲节奏明快、曲调悠扬,通过葫芦丝柔润的音色,向人们展示了傣族特色鲜明的音乐艺术。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与《月光下的凤尾竹》相关的傣族舞蹈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和风格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傣族舞蹈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傣族舞蹈动作,如三道弯、一边顺等,在课外拓展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理解和学习到的傣族舞蹈技巧,进行舞蹈编创和展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课堂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抒发情感,达到愉悦身心的审美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自古以来, 音乐与舞蹈一直紧密相连。舞蹈凭借音乐的伴奏旋律,才能将其魅力完美地呈现给大众。在现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舞蹈元素并充分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课上获得更佳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与戏剧(含戏曲)
戏剧是一种将语言文字、音乐表演、舞蹈场景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表演方式千变万化。戏曲则是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属于舞台表演艺术范畴。作为密切相关的姊妹艺术,音乐与戏剧(戏曲)有着紧密的联系。戏剧(戏曲)中的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呈现离不开音乐的辅助。例如,不同的音乐类型可以用来衬托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或剧情的跌宕起伏。将戏剧(戏曲)元素融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将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丰富化、新颖化。戏剧(戏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学生通过在音乐课堂中接触戏剧(戏曲),对其自身而言也是一种爱国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巧妙地将音乐与戏剧(戏曲)元素联系起来,用戏剧(戏曲)的呈现形式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参演即兴小剧场等形式融入戏剧(戏曲)元素,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例如,在《黄河船夫曲》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初步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风格,而后通过分析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并带领学生实际感受歌曲所营造的氛围,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可以互相分享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在课后,教师可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带领学生品味、欣赏戏剧(戏曲)表演带来的乐趣。通过营造欢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能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由此可见,引入戏剧(戏曲)元素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戏剧(戏曲)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与审美能力。
(四)音乐与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
影视艺术由于传播比较便利,因而和传统美术、音乐艺术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社会上也得到了广泛普及。音乐在影视艺术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使荧幕形象更加丰富、生动、真实,极大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乐与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能给人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因此,影视元素在音乐教学中也有其独特的教化作用。将影视元素融入中学音乐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音乐学习的动机;丰富音乐课程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影视艺术,能够让音乐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不仅能够提升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也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例如,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影视歌曲欣赏,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哼唱简单的影视音乐主旋律。该单元教学中,选取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知名的音乐影视歌曲,该歌曲选自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既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教师可以先播放歌唱版本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欣赏学唱这首歌曲,让学生对该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后带领学生观看影视片段,通过不同的版本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影视音乐的渲染和描绘功能,这样既能了解音乐的不同风格和类型,又能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名著《三国演义》及其所传递的历史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加深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建立文化自信。此外,音乐教师也应积极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认真筛选出色的影视音乐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三、结语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中学音乐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策略,使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学科有机结合。当然,在融合姊妹艺术时,需要把握好度,确保适度和主次分明。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应以音乐课为主线,不过多或过少地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以避免喧宾夺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及对音乐学科的感悟。
参考文献:
[1]丁月.试论初中音乐与美术教学的艺术融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9):42-46.
[2]傅敏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与多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3(03):140-142.
[3]丁伟.浅谈小学音乐多学科融合的有效实施[J].新智慧,2023(15):87-89.
[4]吕思清.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思路[J].小学生(中旬刊),2023(11):112-114.
[5]梁莹.如何将音乐与姊妹艺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D].海南师范大学,2018.
[6]庞梓月,杜巍巍.舞蹈融入小中学音乐课堂的探索[J].新智慧,2022(32):108-110.
[7]王黎.戏剧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中旬),2024(01):49-51.
[8]阿拉腾托雅.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J].教育界,2022(24):26-28.
[9]邓兰,萧锦.中职公共音乐课与姊妹艺术综合教学探析[J].知识文库,2023(06):13-16.
[10]朱彤,李巍.数字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大观(论坛),2023(12):78-80.
[11]毛婷.以优秀影视作品音乐有机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2(41):
149-152.
[12]李平.经典影视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李淑琪,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