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元素与筝乐的融合运用及意义
2024-09-26张玉文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现阶段,以传统戏曲元素为题材的古筝作品越来越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对古筝与传统戏曲的融合发展也有了更多的研究与创新。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京剧、昆曲、秦腔三种传统戏曲剧种为切入点,分别阐述古筝作品《醉京斓》《林冲夜奔》《惙》中戏曲元素的运用,进而分析传统戏曲元素与筝乐融合应用的意义。
一、戏曲与古筝概述
戏曲是一门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具有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涉及的学科领域错综复杂,既深且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戏曲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与各地域的方言习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天然的亲和力,反映了人们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念。戏曲之所以能一直发展且存续至今,是因为戏曲音乐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借鉴并巧妙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推陈出新,使戏曲音乐展现出鲜明的艺术效果。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古筝形成了客家筝、潮州筝、山东筝、河南筝四大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李白的诗句“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描述的便是古筝音色优美、清脆,萦绕于耳边的场景。古筝艺术于2014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荣誉不仅是对古筝这门乐器以及其存续下来的弹拨技法和曲目的肯定,也是对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价值的肯定,其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古筝作品创作多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常常以作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自1980年以来,古筝作曲家和演奏者们不断对作品的创作视角进行探索和创新,扎根于本民族传统音乐沃土,借鉴和吸收西方作曲技法,挖掘传统音乐中地方戏曲、民间音乐中的板式、唱腔等素材,并运用西方作曲技法促使东西方文化交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汇。不论题材的选定,还是演奏方式的变化,都呈现出新的创作趋势。也有许多古筝作品多采用人工调式定弦,使古筝艺术趋向多元化,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
不论是传统戏曲,还是古筝艺术,之所以能一直存续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都是因为其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有了当下繁荣发展的局面。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与古筝艺术的发展一直紧密相连,二者都是我国传统音乐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音乐和古筝艺术都根植于中华大地,在中华大地的滋养下应运而生,其风格特点、音乐内涵、表现技法等都是我国传统音乐高水平、高层次地呈现。二者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各地域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戏曲音乐与古筝音乐不仅具有欣赏性、艺术性,且二者在音乐上的融合,也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从传统戏曲元素与筝乐相融合创作的运用中可以看出,二者为彼此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古筝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吸收,也使筝乐作品更具有传统韵味。
二、戏曲元素在筝乐中的具体运用
(一)京剧元素的运用——以筝乐《醉京斓》为例
筝乐《醉京斓》是由青年古筝演奏家詹倩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詹倩用一首诗表达了这首作品的音乐思想,“众人皆醒我独醉,玲珑映觞乐声汇。赏乐吟韵醉态生,唯醺沁心迷京魂。”筝乐《醉京斓》将京剧元素与古筝艺术进行了巧妙融合,且与其他单一化与京剧元素融合的作品不同,其在融入京剧元素的同时还加入了江南地方音乐元素。因此,这首作品除了拥有地道的京味儿风格,还呈现出了江南音乐的婉转、悠扬之感。京剧音乐元素与古筝艺术在《醉京斓》筝乐作品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古筝演奏中对京剧唱腔及其伴奏音乐特征的呈现;其二是在演奏技法方面对于京剧音乐艺术风格的具体运用。
在京剧演唱中,节奏节拍的灵活运用是京剧润腔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能够让唱腔呈现出极好的效果。如在《醉京斓》这首作品中交错使用了多种节拍、节奏,使乐曲呈现出速度和节奏的丰富变化,体现了京剧唱腔的灵活润腔方式。同时,为了美化旋律,一方面,在京剧唱腔中有时会使用拖腔将演唱速度放缓,交代好每一个音符后再原速演唱;另一方面,有时也会随着每一小节旋律的进行速度越来越快,直到完成想要表达的音乐内涵,才会回到原速中。这两种方法即京剧唱腔中常用的撤手法与催手法。如在作品第102至第105小节中,慢板段落的最后一句在进行到“2”时,旋律速度越来越慢,直到进入快板才结束撤手法的运用;在作品第201至第208小节,也就是刚进入尾声时,先是慢速旋律开始,随着旋律的进行速度越来越快,直到第208小结结束催手法的运用。
在京剧中,京胡是重要的伴奏乐器,其与京剧唱腔在旋律中的关系称作紧拉慢唱。为了更好地突出京剧元素,这首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模拟了京胡伴奏的表现形式。如在作品第90小节至第97小节处,右手旋律声部的音与音之间时值较长,而左手的伴奏声部速度却是较快的十六分音符,这样对比式的旋律进行特点正是对紧拉慢唱式旋律的模仿。此外,京剧武场伴奏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密集的鼓点使节奏感更加强烈,音乐氛围更加浓厚。如在作品第193小节至第196小节处,以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了强烈的节奏感。且作品中运用了大篇幅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其颗粒感很好地模仿了密集鼓点的音乐效果。
在京剧中,润腔能够美化旋律使其更加悦耳。在演唱京剧曲目时,使用颤音、滑音的处理方式可以很好地达到润腔的效果。而在筝乐中,颤音和滑音是左手作韵的一种演奏技法,因此可利用古筝的演奏技法呈现京剧旋律的润腔。例如,在作品第7小节,谱面上明确标注了颤音演奏。在实际演奏时,为了模仿京剧拖腔的颤音,左手幅度不应过大,演奏过程要稳定进行。在作品第23小节处,四分音符的“2”音要用按滑弹奏的倚音加长摇的方式模仿京剧演唱中长音抖动的效果,才能使乐曲的京味儿呈现得更加具体。此外,这首筝乐作品还对京胡伴奏进行了演奏技法上的模仿,运用古筝演奏中的下滑音对具有西皮特征京胡伴奏的下滑音进行模仿,呈现了唱腔中收字归音的效果,使作品更具京剧韵味。
(二)昆曲元素的运用——以筝乐《林冲夜奔》为例
筝乐《林冲夜奔》是由音乐家王巽之和陆修棠将昆曲《宝剑记·夜奔》与曲牌《新水令》旋律相结合,后加以改编、发展,形成了如今我们所听到的著名古筝曲目《林冲夜奔》。《宝剑记·夜奔》所描述的画面原型来自《水浒传》第十回的片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这首筝曲利用古筝浑厚的音色使情节推进得更有层次感,揭示了主人公林冲的复杂情绪。这部作品不仅是古筝艺术和昆曲元素的融合,也是音乐文化与文学作品的融合,使古筝这一古老的乐器和昆曲的悲凉韵味发挥到了极致,是经过改革创新后的一部经典作品。作品中筝乐对于昆曲音乐元素的呈现主要有二:其一,是对经典昆曲曲牌的旋律运用;其二,是对昆曲中伴奏乐器的模仿。
昆曲的唱腔属于曲牌体,每一首曲牌都有各自的结构,每一折戏都由各不相同的曲牌连缀而成,每一首曲牌都有自己的曲牌名。在筝乐《林冲夜奔》中,多处旋律运用了昆曲曲牌【新水令】,【新水令】曲牌中有多处“1”—“7”—“6”结构的旋律动机,且类似这样的旋律下行级进也在昆曲中较为常见,如作品第143小节至第145小节,以及作品第11小节。其次,在“夜奔”部分也就是第18小节至第145小节处,还运用了【雁儿落】【得胜令】两首曲牌。不论是曲牌【新水令】,还是【雁儿落】【得胜令】两首曲牌,其旋律在筝乐《林冲夜奔》中的创作运用都是直接以原型的形式出现。《宝剑记·夜奔》中的曲牌属于昆曲中的北曲曲牌,北曲曲牌加入了“4”“7”两个偏音且大多运用于弱拍处,恰巧在筝乐《林冲夜奔》中,这两个偏音也基本未用于强拍强位处,而是大多作为经过音来使用。
不论在何种筝乐作品中,左手弹奏水平和技法都将大大影响整首曲目的呈现效果。在作品《林冲夜奔》第18小节至第82小节处,演奏技法主要以短摇贯穿这一部分,在昆曲演唱中,常有一些音头或重要音符处需要用迸发性的演唱方式进行处理,因而此处快速有力的短摇可看作是对音头处演唱方式的模仿。其次,在这一部分中,左手的空拍,包括捂弦的演奏技巧,一定要干净利索,给人以明确的节奏感,才能较好地模仿昆曲伴奏乐器中的小锣、小镲。在作品第95小节至第132小节处,左手一直运用二八节奏型并交替弹奏低音区“6”和倍低音区的“6”,此处类似于对昆曲伴奏中持续打击单皮鼓所形成的音响效果的模仿。
(三)秦腔元素的运用——以筝乐《惙》为例
筝乐《惙》是由著名琵琶演奏家曲文军根据其琵琶作品《秦赋》,以及其久居西安受秦腔音乐元素的影响所改编创作的一首陕西筝曲。曲文军仅用一个“惙”字,便抒发了他对故乡“心惙怛兮伤悴”的追思之情。这首曲子运用古筝和钢琴协奏的演奏形式,与极具陕西音乐风格的秦腔音乐相结合,将秦腔的板式、调式调性等巧妙运用其中,呈现出一首具有浓郁陕西地方风味的筝乐作品。作品中对于秦腔音乐元素的呈现,主要集中在秦腔音乐的表现形态方面。
秦腔属于梆子腔剧种,在梆子腔曲调中徵调式的运用较多。在筝乐《惙》中,乐曲开头运用的是A七声徵调式,其中两个变音分别是清角和变宫,此调式还保留了秦腔音乐中的苦音音阶旋律特征,苦音音阶中,“7”为“微降7”。在引子部分第1小节至第8小节处,可以发现在演奏“7”的音高时,演奏者一直在“降7—微降7—7”之间来回游移。这说明苦音音阶会产生调性游移的情况,使调式调性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进入慢板后调号改变,其调式不再是原来的A七声徵调式,而是变成了D七声徵调式,没有脱离对徵调式的运用。此外,除了苦音音阶,在秦腔音乐中还有欢音音阶,在慢板部分第72小节至第76小节处可以发现,古筝声部和钢琴声部都对“还原4”进行了强调,欢音音阶中的“4”为“微升4”,在演奏时往往在“升4—微升4—4”之间游移,作用与苦音音阶中的“微降7”相同,都是为了使乐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由此可见,这两个二变音均体现了秦腔音乐独有的韵味和风格特点。
在秦腔的唱腔板式中,慢板、二六板、带板、滚板均较为常用,慢板为四四拍、二六板为四二拍、带板为四一拍、滚板为自由节拍。在筝乐《惙》中,乐曲开始部分为自由节拍,到慢板部分变换为四四拍,至快板部分变换为四一拍,持续使用了17小节的四一拍后转换为四二拍。作品中节拍的使用与秦腔板式相呼应,体现了秦腔板式与古筝作品的融合。此外,在秦腔音乐中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在旋律走向上多运用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规则,且跳进时往往都是大跳,旋律起伏通常很大。在筝乐作品《惙》中,旋律的走向也同样有此规律,且上行跳进从三度到七度不等,体现了浓郁的秦腔音乐风格。最后,拥有陕西地方戏曲元素的筝曲,左手部分的作韵十分重要。左手的滑音和颤音在小二度之间来回游移,对于秦腔音乐中苦音音乐特点的呈现具有非常微妙的作用。且左手滑音除了运用这两个游移音之外,还要尽量遵循下滑快、上滑慢的规律,这对秦腔音乐的韵味体现也十分重要。同时,为了更好地处理大跳音之间的音乐线条,左手双按也是许多具有陕西音乐风格特色作品的演奏技巧之一。
三、传统戏曲元素与筝乐融合应用的意义
(一)审美意义
审美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感性体验的具体表现。我国有着悠久的审美历史,儒家主张中和之美;道家主张自然之美、大音希声之美;楚骚主张自由、浪漫之美。历史上对美的看法皆有不同,然而无论是怎样的美,都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传统戏曲音乐与筝乐的融合,是创作者对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呈现,是直达人们内心深处、激发人们内心情感、给人以情感寄托的表现方式。不论京剧、昆曲、秦腔还是其他戏曲形式,以至于与其他传统音乐形式之间的融合,都深刻反映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创作者意识到现今人们的审美意识越发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因而对传统音乐的呈现形式也作出了相应的创新,以此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传统戏曲与筝乐的融合,不论在创作旋律上,还是演奏技法的钻研上,都与大众审美非常贴合,表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意境,尽显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为音乐创作者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文化的传承发展意义
传统戏曲元素与筝乐的融合是对我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创新方式之一,不论对戏曲音乐的发展,还是对古筝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戏曲和筝乐有了更加繁荣的生命力。传统戏曲与筝乐的融合,使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对传统戏曲中的舞台艺术、唱腔艺术、伴奏艺术等进行了相关分析,也对古筝的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钻研,这使二者的音乐内涵都得到了极大传承与发展,使我国的音乐作品和形式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且经过多方钻研后创作出的曲子,不仅保留了传统音乐元素,也或多或少地吸取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使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更加多元化,更能满足时代需求。且这种融合方式,也对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传统戏曲音乐以及古筝艺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传统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创作者们眼界更加开阔,想法更加丰富,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然而,在专业音乐院校中,越来越多的“现代音乐”,甚至是“新潮音乐”出现在各个音乐领域中,作曲家们更容易趋向于应用西方创作理念、作曲技法,为中国民族器乐开辟新境界。一方面,新技法、新音色增加了古筝的表现力,拓宽了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但另一方面,执着于现代演奏形式或者带有“极限意识”的创作,容易淡化古筝本身所具有的韵味美,遗忘古筝最擅长的音乐语言。因此,无论是古筝学习者,还是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作曲者,都应保留民族文化思维,努力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忘传承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精髓。将传统戏曲与古筝艺术相融合的方式,更能体现我国本土化民族风格,使两种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多元化,更具亲切感。基于此,本文借用三首筝乐作品对传统戏曲与筝乐相融合的运用及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今后此类论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梦娴.从筝曲《望故乡》看戏曲音乐元素在筝乐艺术中的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6.
[2]刘宇.现代筝乐中的戏曲音乐元素与作品个案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23.
[3]朱晓玲.从作品《梅花调》看京韵元素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19.
[4]赵静.戏曲元素在四首古筝作品中的应用及其艺术特色[D].宁夏大学,2022.
[5]张梦娴.如何演奏当代筝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以筝曲《望故乡》为例[J].黄河之声,2018(02):58-60.
[6]王振玲.京剧元素在古筝作品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20.
[7]王晟妤虹.筝曲《醉京斓》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21.
[8]何舒玲.筝曲《出水莲》与《醉京斓》演奏与教学的对比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22.
[9]崔瑶.叶国辉三部蕴含京剧音乐元素的作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李莹莹.戏曲音乐元素在古筝作品中的运用[D].广西师范大学,2022.
[11]张丹丹.探析现代筝曲中昆曲音乐元素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8.
[12]马晟皓.浅谈《林冲夜奔》中昆曲音乐元素的应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5.
[13]孙钰娜.昆曲声腔在筝乐中的运用[D].天津音乐学院,2023.
[14]曹咏丹.筝曲《云裳诉》中的秦腔音乐元素及其演奏表现[D].温州大学,2022.
[15]张竞怡.陕西筝曲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特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9.
(作者简介:张玉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