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障碍出版:概念界定、技术演进与实践趋向

2024-09-26吴炜华苗琨鹏

现代出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无障碍出版;信息无障碍;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包容

无障碍出版(accessible publishing)是全球人权事业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正如残疾人能无障碍地进行城市交通,像非残疾人读者一样获取出版资料亦应成为阅读障碍者的重要权利。无障碍出版理念正被广泛接受,并编入地方、国家与国际法律,延伸出全球范围内多元而丰富的无障碍出版实践。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标志着我国进入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信息传播与无障碍出版的发展新阶段。基于“技术一文化”框架下的媒介社会学方法论视角,立足于无障碍出版的重要概念与技术理念,本研究以类型化的研究视角梳理了无障碍出版的技术演进历程,批判性地检视了“技术中心论”视角下无障碍出版面临的实践挑战,并探讨了如何为残障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无障碍出版服务。

一、跨越阅读障碍:无障碍出版的概念厘清

(一)无障碍出版的概念生成

无障碍出版是基于信息无障碍(informationaccessibility)的政策、技术与文化服务产生的综合概念,关注残障群体的信息可及、教育可能与阅读便利。2006年12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该公约特别对“无障碍”予以解释,强调“确保残疾人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无障碍地进出物质环境,使用交通工具,利用信息和通信,包括信息和通信技术和系统,以及享用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向公众开放或提供的其他设施和服务”。2013年,《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以下称为《马拉喀什条约》)在国际版权法中确立,该条约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Organization)管理,旨在对知识产权法制定“一套强制性限制和例外”,鼓励以无障碍格式版制作出版物的副本,并允许无障碍格式副本的国际交换,以改善盲人、视力障碍者和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对已出版内容的访问状况。2022年5月5日,该条约对中国生效。截至2022年7月,已有89个国家批准了该条约。在此公约下,国际无障碍文化信息传播的法律、规章、指导意见纷纷在各国出现,涉及全世界残疾人日常交流、文化活动、媒介消费以及网络与移动传播场景等方面。

无障碍出版关注数字信息时代残障群体的信息可及困境。《马拉喀什条约》的“印刷品阅读障碍”包括所有阻碍个体阅读出版物能力的障碍,可能涉及视觉、身体、知觉、发育、认知和学习障碍(失明、阅读障碍、多动症等)。在数字信息时代,虽然信息呈现的样态与信息获取的渠道更为丰富,但残障群体的数字信息获取与数字阅读却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有学者用“数字残疾沟”指称数字信息时代残障群体与健全人之间在媒介接触使用上存在的数字鸿沟,用以表征信息环境对残障群体的排斥与区隔。一方面,相较于盲文、手语对印刷文字与口语的转译,图片、音频与视频需要更复杂的内容转译方式。即便是在屏幕阅读器和盲文阅读设备等无障碍cUysdyId6Sp4adV4UcTQGA==阅读设备的帮助下,许多网站与在线软件依然存在不同类型的障碍,使以残障群体为代表的潜在用户无法访问其内容。另一方面,残障群体与健全人在知识层面的本质性差距会加剧无障碍环境的恶化。健全人由于体验视角的缺失,会对残障群体信息获取的标准与功能的重要性产生误解,从而无法准确识别残障群体数字阅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视频播放器缺乏为残障人士提供视频信息的功能,在技术层面造就了残障群体行使受教育权的缺口。无法平等获取数字信息的残障群体,其数字素养会下降,并在出版话语中成为缺乏代表性的弱势群体,相应的出版服务也会缺失,这进一步加深了残障群体的“数字残疾沟”,这呼唤着无障碍出版的出现。

(二)无障碍出版的包容性实践

无障碍出版的多元指涉呼唤多样性(diversity)的文化关切,以及数字包容的出版实践。在数字领域,可用性和技术无障碍被普遍认为是无障碍传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将数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视角纳入无障碍出版的价值理念。数字包容强调数字技术与媒介素养的结合,在这一视角下,残障群体平等获取数字信息,与其数字素养的提升和数字信息环境的融入相辅相成。例如,在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电子学习平台,以隐藏式字幕、音频描述等方式增设残障群体获取教育信息的方式,以无障碍数字教育出版实践关照残障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2015年,美国一个残障群体宣传组织针对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发起诉讼,称学校面向大众开放的在线音视频教育资料缺乏面向听障群体的隐藏式字幕。这一案例从反面揭示了残障群体信息获取的困境,以及数字无障碍出版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字出版领域的无障碍格式版制作需要相应的工作迭代。无障碍格式版是指采用替代方式或形式,让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并有效使用的作品版本。数字出版中,无障碍格式版指原出版文本的数字副本,通过标题等格式特征的标记、描述影像与图标的替代文本、分页符与边注等编辑形式,在复制原出版物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原出版物文本结构的复制。相应地.数字出版的无障碍服务(accessibility services)包括熟练地修改Microsoft Word文档和其他文件格式以满足可访问性标准,在Adobe Acrobat中编辑PDF以添加结构和标记,配置可选文本描述的元数据存储,建立自动合并此类元数据的工作流等。面对残障群体不同的功能需求,有研究者指出,无障碍出版的普适性工作流程分为两部分。第一步,分离出版内容与表现形式。出版内容须首先以一种能由机器处理的语言呈现,从而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内容的表示形式。第二步,自动生成特定格式的内容。要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生成特定格式的内容表示。例如,对于听障用户,研究者提出可以基于编码为SVG格式的手语符号进行表示。

二、迈向智能化:无障碍出版的技术演进

出版类型的演进催生多元的无障碍出版样态,并对无障碍格式版提出了新的要求。纸质出版中盲文版与大字体版(large-print editions)的书籍,影视出版中带有隐藏字幕(closed captions,CC)或描述性音频(descriptive audio)的视频,数字出版中带有文本转语音软件(text-to-speechsoftware)的电子阅读器,ChatGPT浪潮下AIGC的智能语音合成与智能阅读辅助工具,成为数字信息环境下无障碍格式版的重要形式。无障碍出版的技术演进整体呈现多样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特性,以更加便利的技术模式服务多元残障群体的阅读需求。

(一)盲文:无障碍出版的早期形式

盲文、大字本与有声读物是面向视障群体的出版形式。在我国,盲文点径、点高、点距、方距、行距都有固定标准,此标准不仅是盲文出版的国家标准,也是符合盲人摸读习惯的现实标准。普通汉字图书中常用的插图、表格需要编辑先用汉语进行表述,再翻译成盲文,这种对图像等视觉文本进行替代文本(alt-text)描述的方法一直为无障碍出版实践所沿用。视障人士不仅包括先天失明的盲人,还包括后天因疾病、意外致盲者,视力逐渐减弱的老人,甚至包括阅读普通书籍存在文化障碍的几乎属于文盲的“文化障碍”群体。其中,先天失明读者,利用盲文图书一般不存在障碍;而后天失明读者,尤其是意外致盲的成年或老年读者,往往不能利用盲文图书,也鲜有入学习盲文,有声读物遂成为其主要读物。然而,现今适合视力障碍者阅读的作品非常有限。根据世界盲人协会的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种书籍出版,但其中只有不到5%的书籍被转换成无障碍格式版本。

(二)面向视听障群体的无障碍影音出版

在无障碍影视出版中,隐藏式字幕是视听障群体实现影视内容可及的形式。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字幕(subtitles)主要指多语种间的翻译字幕,包含原始语言的文本显示和翻译语言的文本显示,辅助受众对影视内容中语言文本的理解。隐藏式字幕是与开放式字幕(open caption,OC)相对的一种说明性字幕,强调对听障群体的影视服务。开放式字幕是通过视频合成、录像带刻录与srt字幕工程文件导入等方式编程到影视作品中的字幕,无法由用户关闭。而隐藏式字幕则是在无音状态下通过解释性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的字幕,不仅包含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文本,还会显示电影的声效、环境声、说话人信息和其他非语音元素,用户可自行选择是否显示屏幕上的转录内容。这为听障群体的观影活动提供了自主性选择。为便于声音内容的传达,一些视频的隐藏式字幕会直接纳入画面构图,显示在说话人旁边或声效发出的位置,便于听障人士更直观地了解声音信息。隐藏式字幕作为一种重要的无障碍出版形式,正广泛运用于当下的视频流媒体平台中,并成为网络视频无障碍出版的重要载体。

描述性音频是无障碍影音出版的另一种形式。影像描述是一种将视觉画面转换为声音描述的方法,通过提供单独的叙述性音轨为视障群体描述重要的视觉内容,也被称为口述影像。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电视台开始推出专为残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服务的音频辅助频道。国内外常见的影像描述服务模式分为现场影像描述(live audiodescription)和预录影像描述(pre-recordeddescription)两种,它们实际上对应了不同的无障碍影视知识生产范式。影像描述是在电影对白与音响的间隙,插入解说词,描述视觉呈现的画面内容及画面背后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现场影像描述与预录影像描述在制作环境、传播路径与观影方式上有所不同。现场影像描述是在电影放映现场请志愿者担任讲解员,为视障人士现场讲解电影。影片播放过程中,讲述人在现场同步进行影像描述,无须对影片进行剪辑、合成等,传播范围仅限到场的“观众”。预录影像描述是在专业录音棚进行完整的无障碍电影制作,电影产品可以进行可复制的大范围传播。借助后期合成等技术工序,完整的无障碍电影版本在导出后,可以通过刻录成光盘、拷贝进U盘等方式实现广泛传播。

(三)多模态视域下的无障碍数字出版

伴随着出版业在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及传播渠道的数字化发展,无障碍出版需要承担更为复杂的残疾资源与服务(disabilityresources and servlces,DRS)功能。《Web内容可访问性指南》(Web

Con tenf AccessibilityGuicielines,WCAG)为网络内容的无障碍出版提供了行动依循。作为网络内容无障碍获取方面的国际标准,《Web内容可访问性指南》通过指导网络内容的设计与开发,为残障群体平等地访问网络信息、获取网络服务提供了便利。具体而言,网络平台应贴近“POUR”原则,即数字内容的可感知性(perceivable)、数字界面的可操作性(operable)、数字系统的可理解性(understandable)和数字系统的稳定性(robust)。相关指南与原则有助于网页内容设计者与开发者识别并解决无障碍相关问题。在当下的数字信息环境中,无障碍出版需要为数字视频与网页内容创建不同类型的描述性内容,综合性地运用隐藏式字幕、影像描述与手语翻译等方式,实现残障群体对文字、音频与视频等数字文本的信息可及。此外,在融媒体出版环境中,无障碍出版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还包括:为行动障碍者提供键盘导航,为癫痫患者过滤画面闪烁并限制视频自动播放,以及为色盲患者提供不完全依赖颜色的信息表征形式。当然,技术指南的模糊性、辅助设备缺乏标准化以及移动信息消费的指数式增长,都给无障碍数字出版的具体实践带来了挑战。

无障碍出版应通过多模态出版形式消除残障群体数字阅读的信息障碍。例如在无障碍教育出版中,根据《Web内容可访问性指南》,教科书的无障碍图形制作,需要通过替代文本进行描述,这需要对原文本进行结构化处理。相较于人文科学专业,技术、工程、数学(STEM学科)和社会科学定量研究领域的书籍有着更大的无障碍出版难度。科学公式、方程式和内嵌图形符号的图表在这些专业书籍中的大量使用,既提升了无障碍内容转译的复杂性和无障碍内容检查的技术要求,也加大了无障碍内容编码与不同浏览器、操作系统、屏幕阅读工具之间的适配难度,使无障碍出版在内容说明、技术标记与格式转译等层面更具难度,对无障碍出版者的相关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无障碍教育出版应综合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模态出版形式,消除残障群体的感知系统差异。例如,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可识别的矢量图形,增强残障群体的可视化体验。图1的数学图标调用了出版的视觉模态形式,通过增强色彩对比,采用差异化的视觉图例,使折线图的数据得以清晰呈现。此外,对于在线视频教育产品,可以通过扩展描述(extension description)的编程方式对无法转译的复杂文本进行更详细的文本描述,消除因替代文本缺失而造成的信息障碍。

(四)AIGC背景下的无障碍出版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智能化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发展,为残障群体的辅助技术发展开创了智能化进路。ChatGPT浪潮下AIGC(Ai-generated content)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继语音、图像视频识别技术之后最复杂的语言识别技术的突破,也是基于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感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跃迁,并为面向残障群体信息可及的辅助技术发展带来了新可能。辅助技术(assistivetechnologies,AT)是适用于残障群体的辅助和康复技术,屏幕阅读器和盲文阅读设备等无障碍阅读设备是帮助残障群体实现信息可及的辅助设备。在辅助技术的帮助下,AIGC技术能成为残障群体进行信息获取和数字阅读的增强性沟通系统。例如,AIGC技术可通过文本转语音(text-to-speech,TTS)的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将储存为数据或文本的语言信息转换为语音,帮助语言障碍者进行替代性表达;通过音频描述的生成式语音帮助视觉障碍者阅读电子材料,优化屏幕阅读器和无障碍电子书等辅助工具的使用。

残障群体基于AIGC技术的可及性实践,为无障碍出版开辟了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基于ChatGPT-4的模型帮助下,视障群体能通过语音提示与数据输入生成高质量的视觉内容。AIGC技术拓展了残障群体进行“主体性”信息生产的数字路径,也为未来无障碍出版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技术想象与现实可能。一方面,在技术可供性层面,应定制适用于残障群体的AIGC工具。为残障群体的AIGC使用提供可及性与可用性的保障,是AIGC背景下无障碍出版应承担的基本任务。无障碍出版应助力不同障碍类型的群体使用AIGC技术,并保障其实现个性化的智能内容生成。另一方面,在信息可及性层面,应利用AIGC技术辅助出版内容的无障碍格式版生成。无障碍数字内容制作在替代文本描述、版式布局与文件格式选择等方面增加了无障碍出版的工作流程。而AIGC技术能为出版内容生成替代描述,并生成多模态的信息内容,减少残障群体访问信息内容的技术障碍与认知负荷。此外,AIGC技术还赋能实时协作的辅助技术开发,为增强协作式内容编辑的可及性提供了技术可能。从面向残障群体的技术可供性到出版业工作流程的重塑,AIGC谱写着无障碍出版技术演进的“现在进行时”,并为包容性网络的信息环境建构贡献重要力量。

三、天生无障碍:无障碍出版的实践趋向

无障碍出版肩负着知识普惠的文化使命。虽然无障碍已经成为出版界的重要理念,但在具体的出版实践中,无障碍出版作为一种对现有工作流程与已发布的出版物的“补救”,是被动的而不具有“主体性”,是机械式的而不具有系统性。面向未来的无障碍出版,应跳脱“技术中心论”的视角,将残障群体的具体需求纳入出版的早期工作流程中,使出版物在创建时便具备无障碍功能,实现“天生无障碍”。

(一)无障碍出版的实践挑战

实现数字无障碍服务的重要一步是超越PDF等低可及性的文件格式,选用EPUB等更适配无障碍出版的文件格式。随着无障碍出版的深入实践,PDF格式被证明不是残障群体获取信息的理想文件格式。PDF格式面向打印而非阅读的版式设计,使屏幕阅读器无法有效识别文本顺序,也无法与其他辅助技术相互配合。然而在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出版领域,PDF格式依然是众多内容创作者首选的文件格式。与PDF格式相对,EPUB格式从开发初期就考虑到了无障碍功能,其功能设计关照阅读障碍者的使用情状,使其成为能以完全无障碍的方式实现内容供给的文件格式,这使其不仅成为数字内容的优选文件格式,还是主流无障碍材料的首选文件格式。PDF文件在数字无障碍领域带来的挑战,表征了无障碍出版面临的广泛挑战——技术障碍遮蔽了文化观念层面的障碍,而后者是无障碍出版的结构性症候。

无障碍出版的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应跳脱“技术中心论”的视角。脱胎于无障碍传播研究的“技术中心论”认为,数字信息由0与1构成的媒介特性,使其本身并不存在感官层面的障碍,因而建构无障碍的出版内容具有技术逻辑上的自洽性与可行性。此外,无障碍相关政策也优先考虑技术因素而非社会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无障碍传播中,信息“可及”并不意味着传播“通畅”,对技术的过分强调,会忽视无障碍出版活动当中人、制度和社会的因素。无障碍出版要求出版的文件内容与格式须符合无障碍要求,这意味着须重塑内容出版的传统工作流程,将无障碍技术纳入出版工作流程中,使最终的出版产品具备无障碍功能。然而研究表明,将无障碍出版引入现有出版工作流程,存在增加成本与开发时间、技术条件落后与专业知识缺乏等因素限制,依然存在较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无障碍出版工作往往成为一种对现有出版产品的“被动性补救”,缺失了出版的主体性与不同类型残障群体的声音。这进一步导致无障碍出版发展缓慢以及无障碍出版的机械式运作,从而扩大残障群体与健全人之间的知识鸿沟。从这个视角来看,无障碍出版的困境并非源于数字技术的内在因素,而是源于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选择。

(二)迈向“天生无障碍”的出版业

无障碍出版的深入推广呼唤出版理念与社会观念的革新。无障碍出版的实践深深根植于对“残疾”概念的差异性理解。立法和诉讼使无障碍易被视为一个法律问题。《Web内容可访问性指南》的无障碍检查程序(accessibility checkers)使无障碍易被视为一个技术难题,该难题可以通过更改底层代码“解决”。围绕无障碍的法律、技术、哲学与政治论述.赋予无障碍出版迈向知识普惠的“内在潜力”。面对当下残障群体获取数字信息的艰难现状,无障碍出版建设不仅要依靠技术流程的优化与业界的实践探索,还需要文化与社会的呼应。要识别潜在而巨大的无障碍需求,以具体的无障碍实践回应不同残障群体的呼声。在数字包容的视角下,出版业应转变态度,使无障碍出版成为“一种以残障群体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的出版理念与实践。区别于互联网中“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无障碍出版不是根据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刀切的流程设计,而是将残障群体的需求和体验主动地纳入出版流程中。

出版业正迈向“天生无障碍”(born accessible)的范式革命。在数字包容的视角下,无障碍出版应将包容性设计整合到出版流程的早期阶段,并关照所有“在信息方面代表性不足、处于不利地位或服务不足”的群体。出版内容逐渐“天生数字化”(born digital)的发展趋势,使“天生无障碍”成为出版业的新趋向。“天生无障碍”理念倡导出版物在创建时内置无障碍功能,使无障碍成为内容创作和发布的基本期望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无障碍出版物指每个人在同一时间以相同价格从相同来源(例如电子书店、教科书平台)获得的相同出版物,其允许用户使用相同的工具进行阅读。在一些“天生无障碍”的出版实践中,EPUB3作为EPUB格式的最新版本,因其丰富的导航功能、人机可读性以及对多媒体与MathML的支持,成为更适配无障碍出版的文件格式。作为国际电子书出版商与数字阅读系统的首选格式,EPUB3正逐渐成为无障碍出版的事实标准(de facto standard),这有利于更多的出版商在内容生产阶段建立无障碍标准。“天生无障碍”的出版理念与出版实践,使无障碍出版无须通过“补救措施”改变出版物的低可及性,也不必为使用辅助工具的用户创建特殊版本,降低了无障碍出版成本。

“天生无障碍”不仅是一种出版理念,还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无障碍理念为核心的出版环境。相较于遵守《Web内容可访问性指南》的无障碍检查程序,天生无障碍“在出版过程中以功能多样化的用户体验为中心”,指明了一条“更具可持续性与文化相关性的前进道路”。“以残障群体的需求为中心,无障碍出版能对用户体验负责,以应对他们变化的需求,而非拘泥于过时的标准。”在“天生无障碍”的出版模式中,残障群体的视角与声音成为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图书馆无障碍资源方面,设计者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来开发无障碍视频教程,并将残障群体的多元声音纳入出版决策中,在实践中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无障碍理念。技术发展、文化重心、立法颁布与行业承诺都表明,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出版实践是必要的和可持续的。当下出版业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向“天生无障碍”出版过渡的阶段。无障碍出版无法通过纯粹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唯有让不同群体参与出版的各个阶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生无障碍”,从而为营造无障碍环境作出真实贡献。

四、结语

发展“天生无障碍”的出版业关涉无障碍数字技术的进步、包容性出版理念的践行和面向多元残障群体的功能设计。无障碍出版作为信息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残障群体在数字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获取与知识习得,肩负着弥合“数字残疾沟”的使命与责任。从纸质出版的盲文.到影音出版的隐藏式字幕与音频描述,再到数字出版的多模态无障碍出版形式,无障碍出版呈现出适应媒介环境变迁的发展能力。尽管总体上无障碍出版在文件格式、工作流程与技术实现上还存在诸多挑战,但“天生无障碍”理念正深入无障碍出版的工作实践,并成为具有普遍共识的出版理念,助力无障碍出版在社会环境、文化认知与大众观念等层面不断发展。出版业正经历着迈向“天生无障碍”的范式革命。真正的“天生无障碍”出版依赖于技术的突破。要将残障群体的多元声音纳入出版的功能设计中。“残障群体友好型”出版物将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