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首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4-09-26关影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 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界首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界首市领全国之先,以本土收购的废旧金属和塑料材料为资源,有声有色地组织和经营了十几年的循环经济,其发展成效闻名全国。深入分析界首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凝聚更大发展共识,二是继续加大税收奖补政策力度,三是支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开展碳交易入市,四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五是支持开展全域土地试点,六是支持创建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关键词:界首市;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5-0065-04

界首是安徽9个县级市之一,地处安徽西北部,与河南周口相邻,人多地少、资源匮乏。21世纪初,界首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了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综合产业,终于走出了一条全国知名、安徽著名发展循环经济的崛起之路。

一、主要成效

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上海商人为躲避战乱来到界首,也带来了上海发展商业手工业的理念,一时间界首商贾云集,工业发达,人口多达三十万,界首从此被称为小上海。1947年界首解放,第一任市长乔道三种下了发展工业的基因,改革开放让界首工业迈开了矫健的大步伐。1994—1997年,界首市综合实力曾连续四年位居安徽省县市前10强。“南有宁国,北有界首”从此在省内传扬,成为界首工业经济发展中一段辉煌的篇章。随着国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批国企纷纷倒闭,界首经济由安徽省前列退至倒数。面对如此困境,界首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根据实情对全市冶炼废旧金属和塑料及再生资源产业进行盘点和研究,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把“草根经济”引向规模化、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变成了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连续十几年画出经济发展上扬线。2022年高新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841.3 亿元,同比增长15.17% ,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5.36%;实现工业税收22.47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8%,各项经济指标提升明显。

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出“超乎预期、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良好局面。一条闭合的产业链条即“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循环经济从无序到规范的发展过程,支撑了界首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效。

一是经济发展成效。界首循环经济产业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再到雍容华贵,一直保持强劲优质发展势头,年均产值、税收均逐年大幅增长,对界首工业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2/3以上。2022年实现再生资源产业产值710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78%,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近50倍,在资源循环环保高效利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社会发展成效。界首循环经济产业让数万个家庭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使一大批民众充分就地就近就业,也产生了不少千万资产家庭,滋养了两家百亿企业,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同时,很多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强烈,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积极投身“百企帮百村”“万企兴万村”“关爱留守儿童”“抗疫行动”等活动,用“小市大爱”勾画了一道道“小城大美”靓丽风景线。

三是资源节约成效。近年来界首循环经济资源产出率已达98%,为我国资源节约作出了很大贡献。每年回收再加工的再生金属和塑料,每年可节约原矿石和原煤上千万吨,这些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案例。

四是生态环保成效。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界首把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回收利用,建立了庞大的回收体系,常年从事废旧物资收购、运输有10万余人,为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手原材料,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点面源污染的发生。假如没有界首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每个铅蓄电池都会变成全国范围内一个个现实的污染源,废旧塑料堆积填埋物上百年也无法分解,将严重破坏居民居住环境、土壤环境,污染地下水。

“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3.9%,超额完成上级下达“双控”14%的目标任务。截至2022年,全市资源、能源产出率实现大幅提高,分别是2015年的2.1倍和5.6倍;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48.01%、81.3%。同时,聚焦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效降低二次污染,减少“三废”产生量,与2020年相比,全市废水污染物排放量COD和 NH3-N,分别下降65.7%、55.2%,废气污染物SO2、NOx排放量分别下降25.1%、8.2%,工业固体废物总产生量减少3.4%,实现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显著降低,有效遏制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经验做法

循环经济解决了资源与环境两个世界性难题,让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界首始终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示范,把高质量发展理念作为任务目标,走上了生态领先、科技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第一,坚持以科技为引领,以生态环保为生命。一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清除无序散乱企业,倡导清洁生产。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再生资源加工的企业,集中到循环经济科技园,规划好集中加工的区域,统一科学治污;对新入园企业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省内首家县级环境监测大数据库,对企业生产适时监测,严控环境违法行为,经过专项整治,通过多种途径,淘汰了一批不合规企业。二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每年设立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对企业科技创新等项目予以重点奖励。生产排放物超过国家标准除了处罚以外,必须停产进行技改,否则永久关停。目前,全市所有规上企业均达到清洁生产一级以上水平,其他企业均达到二级水平。三是按照生态工业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的价值目标,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界首持续举办了“工业绿色过程国际峰会”“院士专家界首行”“创客中国”绿色工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就是着眼工业发展整体过程的绿色发展,邀请国内外院士把脉问诊,自我革新、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着力打造中国的卡伦堡。

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与污染环境并不能画上等号。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得到环保督察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周边群众逐步接受产业发展。随着产业发展层次的逐步提升、园区周边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周边群众由最初的“谈铅色变”转变为主动返乡就业,对产业发展的接受程度明显提升。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途径。

第二,坚持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式发展。界首通过自身实践改变了社会的认识:一是推动创新发展,走产学研一体化。举办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端论坛,组织企业与知名高校开展合作,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赋予企业发展动能。例如,天鸿新材料公司,是十几年前由三名下岗职工集资入股成立的民营小微企业,企业从农地膜生产开始,通过与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投资锂电池隔膜等项目,多次在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在科创板上市。二是推动产业链式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界首始终重视产业链的培育,在引导现有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不断加强招商引资,集聚延链补链强链的高端项目入驻,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如引进的东锦科技公司,从塑料造粒发展到短纤、长丝纺纱织布阶段,已经实现2只矿泉水瓶生产1件衬衫的循环之变。目前界首正积极谋划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再生资源优势,逐步实现资源向复合、多元循环的升级。三是推动两化融合,积极转型为先进制造业。构建“互联网+”循环经济体系,与知名高校积极对接,着力打造全国再生资源交易中心。产业链条和结构的延伸和优化,助力界首循环经济逐步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创新发展的驱动下,界首提出的“四区同创”的战略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国家高新区创建已完成科技部实地调研。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规划文本已上报生态环境部,评审通过后进入试点范畴;创建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连续两年获“五星级”考核等级。目前正在积极往国家特色高新区、自贸区、自创区、综保区“四区合一”的目标持续推进。

第三,坚持集团化运作,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支持和指导经营分散再生金属企业整合为两家集团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人才,推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现在企业自动拆解和生态环保水平等均已达标,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大大提升。连续多年,华铂、天能、华宇等企业入选省民营企业前30强。在再生铅产业的示范带动下,再生塑料、再生铝铜产业分别成立了华晨塑业、百圣鑫有色金属。事实证明,越早组建集团,发展越好越快。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研发平台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如由于园区平台的支撑,界首本土企业投资2 600万元的华宇蓄电池生产企业,在因经营不善,与上市公司南都集团合作重组时,本土企业投资人税前得到1.72亿元,溢价高达330%,合作后企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由于长期坚持规模化经营,界首再生资源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强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跃升,树立起全国知名品牌: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园区、全国有色金属绿色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几十块国家级招牌。循环经济的众多品牌也吸引带动了行业内优秀企业纷纷进驻界首各大科技园,也使本地企业因园区而无限增值。

实践表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模。坚持集团化运作、规模化品牌化提升,界首的循环经济产业逐步转变为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利用。2022年,“两新”产业完成产值770.09亿元,企业抱团发展,共同取暖,把更多精力投向了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安全生产等领域,核心竞争力得以有效增强。

第四,坚持规范企业行为,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由市财政出资,持续对企业财务人员、统计人员进行综合能力封闭培训,改变过去家族式粗放型管理企业,为企业长久发展打下基础。始终坚持严格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所有项目都不能在准入条件上让步,该查办的案件依法严格查办,确保产业健康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积极参与制定标准,用严格要求约束企业的发展行为。因循环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环境的成效显著,华鑫集团、华铂科技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指定为全国再生铅及合金锭标准、全国再生铅铅渣、废水和铅烟铅尘排放4项标准制定单位。光武科技园组织再生塑料企业牵头制定了国家再生塑料PE、PP、ABS颗粒标准,同时制定了再生塑料绿色工厂标准和再生PVC国标。

界首循环经济实践证明:越规范的企业越值钱,越规范的企业越赚钱,越规范的企业享受的政策越多。近三年,界首通过积极向科技、发改、经信等部委申报,为规范企业争取到国家及省市各类项目资金10多亿元,为企业进一步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界首高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创新能力强、发展效益好等发展特色已成为全国亮点和示范,2022年在全省投资“赛马”激励机制,界首市实现“四连冠”,高新区在阜阳市开发区考核实现“四连冠”,并包揽年度“总冠军”;2022年全省县域特色产业基地评估中界首高新区在全省64家单位中位居第1位,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考核同样位居全省第1位,高新区在各项争先进位中取得显著进步。界首高新区先后引进南都电源、天能电池、骆驼电池、雅迪集团等大型上市公司入园发展,形成了“网络化回收+机械化处置+产品化销售”的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产业链,实现了良好的绿色循环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界首循环经济发展并非顺风顺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体会到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误差。

一是社会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必然污染环境,循环经济是低端产业。2005年之前,基本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一口锅、一把柴,家家户户炼起来”,这引起了各级环保部门的关注,省环保厅把这里作为挂牌治理的单位之一。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虽然界首通过实践证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对环境污染治理具有显著成效,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循环经济是夕阳产业,会破坏环境,一时间发展循环经济的阻力较大、支持不够。

二是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再加工的装备技术水平低,产业规模不大,绝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末端,附加值低,破坏环境、低端产品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废旧物资回收环保成本高、物流成本高,挤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利润空间;回收利用环节的税赋支出,限制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行业管理方面缺乏稳定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导致企业对行业前景信心不足,不敢投入过多资金,回收企业装备技术落后,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三是科技创新机制仍不完善。目前界首市循环经济产业布局不够科学、配套产业未实现集群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创新支撑,遵循可再生的原则,但是发展成本效益比较高,一个企业可能无法全部实现对整个生产流程的副产品适当处理和再加工。

四是循环经济规模与效益不匹配。部分再生资源企业并未关注、分析循环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发展转型更灵活,大企业规模大,关注度高,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保护是第一生命,各种指标必须在国标规范之内,始终坚持园区化管理,科学监督,引导企业科学生产。

一是凝聚更大发展共识。界首市通过凝聚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实现社会治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回应外界对环境污染、产业低端、科技含量低的质疑。所以界首市应在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改变外界的看法,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科技赋能”的共识。

二是继续加大税收奖补政策力度。结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21年第40号公告,出台安徽省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相应的税收奖补政策。建议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省级)留成的15%部分奖补给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三是支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开展碳交易入市。界首市再生塑料企业安徽冠泓塑业有限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开展了碳足迹及企业减排专项课题研究,并取得碳足迹认证。通过研究发现仅塑料回收利用,行业每年就可减少碳排放540万吨。因此,省级层面支持县市区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节约的碳指标进入碳交易市场并置换能耗指标,支持新项目的上马。

四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建议在全省总体把控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发展情况,对经济发展速度快、势头好的县市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减少耕地保有量和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议对县域耕地保有量要求高、复垦难度大的地区,延长复垦验收期限,帮助缓解乡镇基层复垦资金压力。省级统筹协调金融机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乡镇复垦融资的支持。

五是支持开展全域土地试点。安徽阜阳界首高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带来大量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产业、外溢产业,承接高新区5个科技园产业配套的9个双创园大多处于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之外,为保障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建议支持界首市争取安徽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个试点工作,解决园区空间不足和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的瓶颈问题。

六是支持创建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界首市拥有全国最完善的废旧资源回收网络,建立了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产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龙头带动,高校院所、科技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参与协作的产业生态组织,探索出了依托“城市矿产”可再生资源利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模式。建议进一步打造更高端的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把界首高新区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生态、专业、效益、和谐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何逢阳,韩新东.界首新徽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

[2] 干勇,钟志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动善时新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4] 曹伟.界首依托循环经济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探索[N].中国环境报,2022-02-08.

[5] 安徽界首:“废”里淘金 释放生态红利[EB/OL].(2020-04-24)[2024-04-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818032049543543&wfr=spider&for=pc.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Jieshou

GUAN Y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ieshou Municipal Party School, Jieshou 236500, China)

Abstract: Vigorously developing a green, low-carbon, and circular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Jieshou to save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Jieshou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using locally acquired scrap metal and plastic materials as resources to organize and operate a circular economy for over a decade, and it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re well-know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Jieshou,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irst, to consolidate greater development consensus; second,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tax incentives and subsidy policies; third, to support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y to carry out carbon trading into the market; fourth, to increase factor guarantee efforts; fifth,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land pilot projects; sixth, to support the creation of major emerging industrial bases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Key words: Jieshou; Circular econom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责任编辑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