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乡村空间更新

2024-09-26闻瑶武月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 要:近年来,为建设美丽乡村,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集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为乡村发展找到新的方向。通过对Y村进行调查研究,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分析Y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现状,发现其存在产业发展单一、文化内涵缺失和村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制约乡村更新的原因,从推动产业融合、挖掘特色文化、促进村民参与和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四个方面,探索促进田园综合体模式下乡村更新的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更多的田园乡村。

关键词:乡村更新;田园综合体;空间更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5-0009-04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乡村更新进程步伐的加快,乡村空间在不停地进行着生产与再生产[1]。以往的乡村建设重点关注乡村物质要素的改变,使得乡村发展过于片面。因此,对于乡村的更新建设,不能仅仅关注乡村的物质空间层面,还要关注乡村的非物质空间层面。在列斐伏尔的视角下,空间维度被加入历史—社会分析,形成时间、空间、社会的三元辩证法,认为在“感知—构想—生活”的三位一体框架下,存在空间的三元: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空间实践在他看来,就是指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每个社会形态的特定位置和空间集合特征[2]。据此,本研究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探索田园综合体模式下Y村更新中的空间实践,将空间实践理解为是对既定空间的占有、经营和改造,在特定的空间内发生的不同行动者依据其拥有的资源和对规则认知程度而开展的一系列复杂的涉及空间的行动的执行。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提出就是要促进乡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全面发展,单纯侧重于物质空间或非物质空间都不利于建设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项目,将乡村打造成真正的田园综yMcztqtyYV3KLMHksOv51g==合体并非易事,现实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制约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因素,导致乡村在建设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而推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本文通过对Y村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针对Y村更新中的空间实践现状,探索Y村在建设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Y村更新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空间实践策略,以期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真正田园综合体。

二、Y村空间更新概况

Y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下设16个村民小组,目前村里有400多户,约1 900人。Y村曾获得过最美乡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以往的Y村地处偏僻,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的稻麦种植产量较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经济发展薄弱。

在外从事路桥建设的C回村担任村书记,并在高校科研的协同下,对Y村进行整体规划,包括道路修建、房屋建设、园区建设、景观打造等,Y村由此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在道路修建方面,以往Y村连接外面的路是一条仅3米宽的和古路,且都是土路,加上位置偏远,交通非常不便。经过改造,目前村里铺建了多条沥青路,方便了村民和游客的出行。在园区建设方面,村里聘请了南京农科院和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对园区进行规划,打造了草莓园、桃园和葡萄园等多个园区。除此之外,村里还安装了一百多盏路灯,建设有卫生室、村民健身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和商业街门面房,为优化村庄整体环境,还打造了长达千米的景观河,栽植了银杏、香樟、日本晚樱、泡桐等多种树木。近几年来,精准科

学的发展定位,使得该村得到极大的发展,村民收入也得到很大提高。

(一)Y村空间布局

Y村各区域划分明确,整体空间被划分为生活居住区、农业生产区、田园景观观赏区、休闲娱乐活动区。Y村为促进整体空间有序发展,进行土地流转,拆掉破败房屋六十余处,并重新打造村民居住区,规划设计了三种户型,采用新中式江淮风格建立农房两百套,把村民生活居住区与耕地分开,村民不再依田而居;农业生产区包括传统的耕地和草莓园、桃园、葡萄园等各类园区;田园景观观赏区包括一千米的景观河、垂钓中心、假山瀑布、墙壁立体画等;休闲娱乐区包括村民健身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场等。

总之,Y村在不断更新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空间、居住空间和社会空间等划分清晰,较为符合资源集约的城镇化要求,实现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本功能分区规划。

(二)Y村空间特征

田园综合体强调“三生融合”,成功的田园综合体可激活乡村的“三生”空间[3]。目前,Y村的田园综合体打造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其生态空间得到很大改善,而生产和生活空间仍在持续更新完善中。

在生产空间方面,目前Y村的生产空间主要包括农业空间和旅游业空间,以传统稻麦种植业为辅,以观光旅游、园区经营为主。村民的收入来源于简单的自产自销,在旅游旺季草莓、葡萄、土鸡蛋、手工挂面等农产品的销售量会增加,在旅游淡季村民的收入就明显下降。此外,Y村农业用地较少,还未建有农产品加工厂,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缓慢。

在生活空间方面,Y村的破败房屋被拆除,建立了新农房两百多套,还建设了省级标准的卫生院、村民活动中心、幼儿园和儿童游乐园等,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提升。然而,村民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素质不高,村里环境维护、旅游服务、园区管理等工作大多由他们担任,所以在农村人居环境维持方面还需予以重视。

在生态空间方面,Y村靠近淮河和洪泽湖,水利资源丰富。Y村利用周边的水利资源,将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与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构架。此外,Y村尤其重视环境整治,雇用村民打扫村庄环境卫生;建立了污水处理网;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等。总之,Y村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时,尊重自然景观边界,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留了田园综合体农业的本色。

三、田园综合体模式下Y村空间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Y村在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取得很多成果,但就田园综合体实质而言,Y村距离实现田园综合体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产业发展单一、村民参与不足、品牌文化内涵缺失、管理不到位等,都未能很好地做到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念相吻合。

(一)产业发展单一,商品化模式不成熟

田园综合体规划的核心是三产融合,通过三产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的各个资源要素的整合,从而促进乡村的综合发展[4]。目前Y村主要还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即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没有形成第二产业,农产品就地加工率不高,没有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园区盈利的项目,盈利点较为单一。

通过访谈了解到,公司负责人觉得单纯的自产自销,利润很少。如果想要盈利,就必须将二产、三产融合起来,然而Y村没有建立农产品加工厂,草莓、葡萄一旦过剩卖不出去,就会被丢掉,造成资源浪费。此外,虽然Y村具备空间商品化的特征,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农耕生产向农旅融合模式发展,从单纯销售农产品到注重游客对乡村舒适环境的感受、乡村民宿的体验、农产品的采摘体验,但是Y村产业单一,商品化的对象仅是草莓、葡萄、土鸡蛋、蔬菜等各类农产品和一般性的民宿体验、观光旅游和果蔬采摘,与其他旅游村庄发展模式较为相同,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缺乏特色。

(二)区隔化程度较深,村民参与不足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的就是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忽视农民的发展、忽视农民的利益,是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5]。然而Y村在规划田园综合体项目时,与村民沟通少,村民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虽然在公司的主导下,村民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但是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如果不参与乡村的建设,不仅会背离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目的,还会导致乡村缺乏长期经济发展的动力。Y村村民参与不足具体表现为村民居住区与园区区隔开来,对园区乃至整个乡村发展不关心。

通过访谈了解到,村民对园区的运作不关心,不会主动参与园区建设,对园区的发展也没有看法,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而上锁的园区也会让村民感到不被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主要扮演着居住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公司和村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连接机制,公司处于主导地位,村民被边缘化,影响村民的积极性,导致村民对建设过程漠不关心,而村民参与不足背离了乡村建设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Y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景区管理模式落后,旅游设施不完善

田园综合体建设重点是要实现农事体验,注重游客的体验和参与,深度的参与会促使游客和村民对田园综合体产生认同感[6]。然而Y村并没有给游客带来舒适的旅游体验。Y村在娱乐休闲设施方面建设力度不足,游憩点和道路指示标志还很少,供游客休息的地方就是村民活动中心,没有专门的游客活动中心。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自然就留不住游客,游客的减少会影响到Y村的旅游业发展,不利于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建设。

四、田园综合体模式下Y村空间更新的制约因素

田园综合体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将乡村打造成真正的田园综合体还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实环境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因素。例如,政策不支持、文化特色挖掘不足、农民参与能力不足和景区经营主体管理意识淡薄等方面都限制了Y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一)土地的使用需要遵循政策规定

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关键在于解决土地问题,国家在农村土地这方面有很多的政策规则,例如,不能占用基本农田、不得随意规划土地、严禁随意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等[7]。Y村的农业用地太少,因而限制了Y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由于基本农田不能占用,所以公司在改造乡村的很多方面都受制于土地政策的限制,例如,实现二产发展就需要在村里建设加工厂,而Y村农业用地太少,一旦建设加工厂,就会因占用良田而被拆掉,所以该村实现三产融合还是比较困难的。此外,村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因农业用地不够而不能很好实行。因此,土地问题是Y村目前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

(二)村落文化特色挖掘不足

文化是田园综合体的灵魂,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就是要将乡土文化融入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8]。但是Y村对乡土特色挖掘不足,虽然设计了牛这一文化形象,却找不到实际的落地点。

通过访谈了解到,Y村的牛文化只是流于表面,对外宣传的仅是“牛文化”的一个符号,并未落到实处。虽然Y村为了响应“水文化”建设了一千米的景观河,但是这种文化打造过于浅显,缺乏实质性依托。总的来说,Y村没有重视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农业与人为构建的乡村文化融合度不高,一些旅游设施也没有体现乡村文化,导致该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缺乏生命力。

(三)空心化严重,农民参与能力不足

由于Y村空心化程度高,绝大部分中青年人都去城市务工,留在村内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只会进行简单的稻麦耕种或者只在水果园从事一些诸如除草、采摘、搬运等工作。对于村庄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一部分村民心有余力不足,而另一部分村民甚至毫不关心。此外,村民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也制约着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景区经营主体管理意识淡薄

Y村景区的经营主体在不断变化着,景区从原来的公司负责,到雇用村民看管再到分包给农户自己经营。公司雇用村民的这一阶段,村民只是给公司打工的,园区盈利归公司,所以村民在园区的管理和基础配套设施方面并不上心,管理随意,也不及时修整损坏的设施,致使园区的环境越来越差。后期,到了农户承包这一阶段,农户对自己的园区较为上心,园区环境因此有所改善,但是仍不如公司对园区的经营管理时期。而且村民年纪较大,文化水平不高,且未受到相关培训,接待游客的服务态度一般,服务能力也不足。园区环境和旅游服务水平都会影响到游客的体验感。

五、对策建议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发展以尊重乡村原有肌理、乡土文化为前提,建设符合乡村特征的田园乡村[9]。为建设美丽乡村,各地都在推进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但是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综合性较强,加上各种限制因素,因此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作为淮安市旅游乡村的典型,Y村在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很多因素制约着Y村的发展,为解决Y村更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给出以下建议。

(一)盘活土地资源,推动产业融合

目前,土地政策限制了Y村的产业发展,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村民整改闲置荒地和废弃耕地,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和形式促进地票交易,多渠道盘活乡村现有的土地资源,来缓解乡村建设的用地需求[10]。用地需求解决了,就可以促进Y村的三产融合,例如,在Y村打造以农业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模式,开发“农业+康养”“农业+互联网”“农业+科技” “农业+加工业”等模式,激发Y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活力。

(二)打造乡土文化符号,提高品牌效益

浓厚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所在,忽视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会失去自身的优势和生命力。Y村所在的乡镇流传着“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镇水传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再加地处于淮河、洪泽湖入海的门户位置,水利资源丰富。应注重对与“牛”文化和“水”文化主题相关的景观符号的打造,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休闲项目中,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其次,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打造Y村草莓、葡萄、土鸡蛋、手工挂面等农产品的特色品牌,这样不仅能将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销售量,还能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促使Y村在游客心中留下一种记忆深刻的文化符号,以此提升Y村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村民主体地位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发展是以尊重村民意愿为前提的,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村民的参与,村民是支撑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11]。只有以农为本,才能推动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得越来越好、走得越来越远。

由于目前Y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即便他们想参与Y村的建设,奈何没有知识和技术能力。公司可以不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教会他们一些种植技术,提高其技术水平,激发他们参与园区工作的热情。此外,在进行园区规划、村庄改造时,要更多与村民沟通,让村民了解村庄目前的发展现状和程度,提高其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鼓励村民在空余时间去活动中心、游乐场、园区和棋牌室走一走,这既能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使村民享受到乡建的成果,又能促进村民与游客的交流,避免与整个村庄隔离开来。

(四)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加大景区管理力度

Y村更新中的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公司和村民,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共同治理。虽然公司将园区分包给了农户,但是公司不能置身事外,园区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村庄的发展,园区的环境、农产品的质量都是Y村的象征,如果管理不善,便会影响公司和村民的收益,影响游客的体验感。所以,公司要与村民合作,共同促进村庄发展。一方面,公司对村民进行培训或者聘请接受过培训的旅游服务人员,提高游客的接待水平,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另一方面,在Y村修建一个游客中心,供游客休息和娱乐。在村入口和景区入口设立道路指示标志,给游客指明方向,节省游客问路的时间,帮助游客顺利进入园区。在景区内,结合旅游线路均匀设置游憩点、安装休息椅。及时检查现有的配套设施并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避免给游客带来不好的体验。例如,要经常性检查村民活动中心和儿童游乐园的基础设施,如果设施损坏不及时修复,就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在景区管理的过程中,村民也要积极配合公司。各主体齐心协力,共同维护Y村的田园景色。

参考文献:

[1] 李红波,胡晓亮,张晓林,等.乡村空间辨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5):591-600.

[2] 杨舢,克里斯蒂安·施密特.迈向三维辩证法: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J].国际城市规划,2021(3):5-13.

[3] 葛云晴,王荣成.田园综合体导向下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以无锡阳山镇拾房村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430-433,444.

[4] 高建坤,王文慧.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总体规划策略研究[J].城乡建设,2020(20):30-33.

[5] 王率滨.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的全面发展[J].农业与技术,2022(7):168-170.

[6] 庞启健.成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大学,2020.

[7] 于越,曹利强.我国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障碍及对策研究[J].乡村科技,2019(18):10-12.

[8] 丁元.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经济,2019(11):24-25.

[9] 李淑芳.“田园综合体”模式下清水河县老牛湾村转型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10] 汪泰,陈俊华.重庆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8):200-203.

[11] 黄永林,吴祖云.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意识建构与作用发挥[J].理论月刊,2021(3):93-99.

[责任编辑 卫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