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与现代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契合点分析

2024-09-26巫兴文

高考·下 2024年7期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期。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的教育变革,高中语文教学在强化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亟须凸显人文性,深度挖掘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源,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基于此,文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老子》四章为切入点,系统剖析其思想内涵与现代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契合之处,旨在为教师有效利用新教材开展德育教学、创新语文课堂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策略,助力高中生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应对未来社会挑战。

关键词:《老子》四章;学生价值观;培养;契合点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选拔体系已不再单纯聚焦知识点掌握,而是愈发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尤以价值观取向为评价核心,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面对这一转变,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与结构设计上,系统梳理德育资源,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老子》四章作为富含哲思的经典篇章,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亟待教师深入挖掘、精准解读,以实现其与现代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深度融合。

一、统编版高中语文《老子》四章教材解读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文献,相传由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这部道家奠基之作以其深邃哲思与独特文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四章作为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重要篇章,融汇了老子哲学体系的精髓,旨在启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积极思考。教材所选四章,分别聚焦于老子思想的不同侧面,展现了道家智慧的多元风貌[1]。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与“无”辩证关系的论述,揭示万物皆由“无”生“有”,强调虚静、包容与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第二十四章以“有道者不显其名”为切入点,倡导处世低调、不露锋芒的谦逊品格与内敛精神。第三十三章提出“自知”“自胜”“知足”与“强行”的修身原则,倡导个体在自我认知与超越中实现内在修为的提升,养成节制、审慎的生活态度。第六十四章以“慎终如始”为核心,提出遵循自然规律、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行动原则,同时引入“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理念。这四章内容不仅构成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框架,还富含对个体成长、社会交往以及治理之道的深刻见解,为现代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教育资源,有助于他们在理解和鉴赏古典文学的同时,培育独立思考、和谐共处、自我完善以及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价值观。

二、高中生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价值取向

当前学生置身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面对来自东西方、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交汇碰撞,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态势。这种多元文化冲击使他们很可能陷入价值判断的困惑,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减弱,甚至出现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轻视自身传统的现象。此外,快速变化的文化信息流使得一些浅表、浮躁的价值观易于流行,可能导致学生在追求个性张扬、即时满足的同时,忽视对社会责任、道德底线、长远规划等深层价值的关注。

(二)网络影响下的道德观念塑造

在信息化社会,网络已成为高中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塑造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其以海量信息、即时互动、匿名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一方面,网络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道德教育资源,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道德认知。另一方面,网络中亦充斥着道德失范现象,如网络欺凌、虚假信息、网络成瘾等问题,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消极影响,导致道德判断模糊、道德行为失序。此外,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可能导致学生在现实与虚拟世界间切换时,道德标准不一,出现道德双重性。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升网络道德素养,抵御不良信息侵蚀,成为现代高中价值观教育亟待应对的挑战。

(三)应试教育下的功利倾向凸显

当前高中教育环境中,应试压力显著,学生成绩与升学前景紧密挂钩,导致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学生过度追求分数,易于形成“唯成绩论”心态,忽视全面发展与个性塑造,甚至可能出现过度应试技巧训练、忽视知识内化等现象。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甚至还会体现在对未来职业选择上,部分学生过于看重职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忽视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导致人生规划过于短视、功利。此外,应试压力下,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边缘化,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中语文《老子》四章与现代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契合点

(一)“有无相生”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段文字以车轮、器皿、房屋为例,生动揭示了“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无”虽无形却不可或缺,乃万物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这一观念对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理解事物间的相互依赖与转化,具有深远意义。

从知识学习层面,该思想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体系中“有”(具体知识)与“无”(空白、未知、潜在联系)的共生关系。如同车轮中空的部分(“无”)使得车轮能容纳车轴、转动自如(“有车之用”),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同时,也应学会识别知识间的空白与未知领域,培养探索未知、填补空白的求知欲望与创新能力[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有无相生”的理念,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探究知识背后的深层原理与内在关联,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人生观塑造层面,“有无相生”教导学生欣赏生命中的“无”,即接受并珍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在面对困难、挫折或未知的未来时,学生能从老子的智慧中汲取力量,理解困境往往是成长的契机,空白可以孕育新的可能性,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应对挑战的人生态度。例如,当面临学业、人际关系或未来规划的困扰时,学生可以参照“有无相生”的视角,认识到暂时的“无”(如困惑、迷茫)正是通往“有”(如解决问题、明确方向)的必经之路,增强面对逆境的韧性与适应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这一理念,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为形成成熟、理性、全面的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二)“自满自大之戒”与谦逊品格养成

《老子》第二十四章指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段文字列举了一系列反例,形象揭示了过度自我表现与自满自大心态的负面后果,为学生形成谦逊品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首先,从个体成长层面,老子的警示有助于学生认识过度自我的危害,理解谦逊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容易诱发学生过度追求个人表现,忽视他人感受,甚至滋生傲慢与偏见。对此,老子的“自满自大之戒”犹如一面镜子,让学生反思自身言行,警惕过度自我推销可能导致的孤立、矛盾与失败。通过研读《老子》第二十四章,学生可以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智慧与成就源自内心的谦逊与对他人的尊重,而非外在的炫耀与张扬。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段文字,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培养低调务实、谦虚好学的品质。

其次,从人际交往层面,老子的教诲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成功与幸福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度的自我中心与自满自大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团队协作与社会适应能力。《老子》第二十四章告诫学生:“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过度自我夸耀不仅无法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反而可能导致自我孤立,阻碍个人长远发展。教师应运用老子的智慧,教育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优点,善于倾听与合作,培养谦逊待人、与人为善的交际态度。

此外,从社会责任感培养层面,老子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与贡献意识。在现代社会,过度追求个人名利,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子的“自满自大之戒”提醒学生,真正的成功并非仅仅体现在个人成就上,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只有具备谦逊品格,才能放下自我,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承担起公民责任[3]。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老子的教导,反思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关心社会、服务大众的公共精神。

(三)“自知自胜”与个体自我成长教育

《老子》第三十三章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深刻见解,这一理念强调了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重要性,为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超越、自我成长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着诸多外部压力与期望,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盲目模仿或自我否定的困境。老子的“自知者明”则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内心,了解自己的兴趣、天赋、性格与弱点,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树立自信而不自满、自谦而不自卑的自我认知态度。

另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如学业压力、情绪困扰、人际关系等。老子的“自胜”理念教导学生,真正的强大并非单纯战胜他人,而是能够克服内心恐惧、突破自我限制、持续提升自我。教师应运用老子的智慧,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自我调适、心理咨询、学习策略改进等方式,不断提升自我应对能力,实现自我超越与成长[4]。

此外,在物质丰裕、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学生容易陷入物质攀比、目标短视的陷阱。老子的“知足”观念提醒学生,真正的富足源自内心的满足与感恩,而非外在的物质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知足”的深层含义,培养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的心态,同时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勇于追求个人理想。而“强行者有志”则强调了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教师应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保持坚定信念,以顽强毅力去实现个人志向。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深入挖掘老子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践行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勇于自我超越,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与成长,为形成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提供强大动力。

(四)“未雨绸缪”与风险防范意识培育

《老子》第六十四章通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的表述,强调了防微杜渐、预防为主的智慧,此理念与现代学生价值观培养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培育高度契合。《老子》所提倡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实质上是在教导学生要养成前瞻性思维和危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等各种潜在问题,老子的这一观念提示学生应在问题尚未显现或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避免问题累积扩大。比如,在学业上,这意味着不仅要努力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注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预习、复习相结合,以防患于未然。结合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是形象展示了从小处做起、日积月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风险防范习惯。

与此同时,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学生在制订人生规划时,应借鉴老子的智慧,充分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预先设定多种预案,提高应对各种可能风险的能力。原文中“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警示学生不能盲目冲动,而应在目标设立和执行过程中,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防止因执着于某一固定路径而错失其他可能的机会。此外,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老子的“无为而治”,即在事情尚未恶化之前进行疏导和管理,如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倡学生主动预防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问题的发生,做到“防微杜渐”,并通过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教师应深入挖掘老子哲学中的这一智慧,并将其有效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期在培养学生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也为其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支撑[5]。

结束语

《老子》四章以其深邃的哲学智慧与人文精神,为现代学生价值观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通过品读《老子》中的“有无相生”“自满自大之戒”“自知自胜”以及“未雨绸缪”的理念,学生不仅能锻炼辩证思维、培养谦逊品格、促进自我成长,更能养成风险防范意识与前瞻性眼光。教师应深入挖掘《老子》四章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在古人的智慧光芒中寻找自我定位与发展路径,形成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又契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观念,最终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升华。

参考文献

[1]高建春,桂彩丽.品读《老子》四章,修习人生智慧:部级精品课老子《四章》品鉴[J].语文教学通讯,2022(22):63-66.

[2]赵文建.因“有”悟“无”解《老子》四章[N].语言文字报,2023-02-15(4).

[3]周扬.老子价值观教育思想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69-71.

[4]殷卫中.课本中的素材:老子四章应用举例[J].作文与考试,2022(32):58-59.

[5]许姗姗.基于学科德育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索:以《老子》四章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