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单元学历案设计原则
2024-09-26苏清丽
摘 要: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3+1+2”模式的实施,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已势在必行。历史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从学生立场出发,引导学生先学后教,随教随评,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因此,设计出高水平的单元学历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遵循整体性、一致性、匹配性、可操作性等设计原则。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历史;单元学历案;设计原则
单元学历案是教师基于学生立场,围绕某一学习单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通过一体化设计帮助学生设计专业方案,是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的支架,是课堂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方案互动的载体,也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1]。单元学历案是教师基于课标内容和学情,创设历史情境,构建问题链,促使学生去开展探索知识、求得知识等深度学习的方案。所以单元学历案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
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学历案设计的优势
(一)顺应新课改发展趋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设计有进阶性的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单元学历案会基于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刚好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因此,本次新课改提出了“单元教学”“深度学习”“项目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
(二)符合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理论要求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3]。即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参与教学过程,对知识进行理解性和创新性学习形成学科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学习过程。从学习效果看,学生不再停留在浅层学习的阶段,不再是被动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接受和简单记忆,而是注重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探寻历史事件的关联性。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深度学习不再停留在知道、领会等层面,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当然,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建立在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案的基础上。单元学历案就属于这种专业方案,单元学历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与教的过程,其特点之一就是“指向深度学习”,所以单元学历案的设计符合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需要,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
(三)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四大要素是: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设计、积极的学习环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反馈和评估。一个完整的大单元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单元名称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以及学后反思[4]。可见,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从要素的维度看,单元学历案的“单元名称与课时”和“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要“学什么”,对应高效课堂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单元学历案“学习过程”设计学生如何有深度地学习,如何以问题引领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这对应高效课堂的“明确的教学设计”“积极的学习环境”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单元学历案的“评价任务”“作业与检测”以及“学后反思”对应高效课堂的“反馈和评估”。从目的的维度看,两者都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提升核心素养。从过程的维度看,两者都要求“教学评一致性”。因此,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学历案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学历案的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立足于单元整体规划,采用单元教学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在充分掌握单元教学内容及学情的基础上,以核心问题为驱动,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学习”,促进学生历史认知体系的构建,锻炼学生的历史高阶思维。历史学科单元组织方式多样,可以用大概念来组织单元,可以用大任务来组织单元,也可以用大项目来组织单元等。
在设计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学历案时,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知识水平,拟定以“新”为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单元主线为:“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作为新的领导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伴随工人运动和新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日益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开启了革命的新征程。接着开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新实践即国民革命,后国共合作失败,中国共产党最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再次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二)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指“教学评一致性”。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认为:“‘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5]”“教学评一致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更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将它们融为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可以相互促进,使教学效果更理想。所以,“单元学历案”的设计应贯彻教学评一致性,改变传统教案只关注教学流程,不关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的状况。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学历案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1.利用地图和时间轴梳理“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简述李大钊、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在历史时空框架下,借助相关史料、视频等手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并简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联性、国共合作的原因及国民革命的历程、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相关的资料和评述,培养善于倾听他人见解、共同完成任务的合作精神。
4.通过概括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历程,感受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6]。
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根据以上“学习目标”的内容设计“评价任务”如下:
1.学习,独立完成课前预习。(检测目标1)
2.解读资料,分析简述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构建起单元知识网络。(检测目标1,2)
3.根据相关的文史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的史实并展示讨论结果。(检测目标3)
4.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艰难历程,感受革命志士爱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检测目标4)
(三)匹配性原则
匹配性原则本文指单元学历案的设计内容要与本校的学情相匹配。教师在设计之前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所任教学生实际的知识与能力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单元学历案。因为如果单元学历案的内容难度设计得过高,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会导致学生“吃不了”,学生在高难度的内容面前会到处碰壁,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直接放弃;当然,如果难度过低,会导致学生“吃不饱”,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厌倦,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越接近学生实际学情而设计的单元学历案越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越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根据高一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喜欢教师直接告知相应的历史结论,缺少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索的主动性的实际学情。在设计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学历案时,首先设计“课前预习”部分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填写的内容只需学生阅读教材就能完成,而且量不多,避免学生没有时间或没有耐心完成。其次在设计“学习过程”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生动且直观地呈现油画、地图、表格、时间轴、文字史料等信息,体现与美术、地理等学科融合,积极创设历史情境,设计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相符且有进阶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如运用多媒体展示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并设置问题解读油画内容,再现“中共一大”代表们登船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者设计多媒体展示《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和国民革命发展历程的时间轴,提供直观性的信息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国民革命”以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缺漏,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开展。设计“作业与检测”时,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其中基础题占三分之二,符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
(四)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指设计出的单元学历案要方便、实用。教师设计单元学历案时既要考虑课前和课后学生使用单元学历案的情况,也要考虑课中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里是否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除了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外,还要关注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等因素。
首先,单元学历案中每一课时学历案的篇幅不能太大,最好不要超过一张8K纸张正反面的量。特别是课时学历案“学习过程”中的“课前预习”“作业与检测”以及“学后反思”部分设计的内容要精选而且不能太多,尤其对高一学生更是如此。因为高一年级学科多,学习难度提高,加上新高考为“3+1+2”模式,很多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愿意花时间在历史学科上,学历案内容若太多,学生有可能没法完成或直接放弃不做,这样就更得不偿失了。
其次,学习过程的设计内容表达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阅读、思考。教学方式要生动、多样,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的设计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明白“我要去哪里”,“怎样去那里”,能很清楚知道本节课要做什么事,要掌握什么内容。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学习过程”有如下设计:
学习任务一:从“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看新领导阶级和新指导思想。
驱动任务1:根据文字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会引发“五四运动”?
驱动任务2:根据图片、文字史料及地图,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驱动任务3:根据文字史料和图片,简述“五四运动”的意义。
学习任务二: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看新革命政党(1921)。
驱动任务1:阅读教材P124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明白中国革命面貌“新”在哪里。
驱动任务2: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如何理解陈独秀所说的“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
学习任务三:从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看中国革命新实践(1924—1927)。
驱动任务1: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驱动任务2:依据文字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革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及共产党从中得出的教训。
驱动任务3:跨时空对话:以“如果跨越时空见到您,我要将这盛世讲给您听”为题给自己崇敬的先辈写一封信。
再者,设计单元学历案中的课时学历案“学习过程”时,建议只设计一道小组合作探究的题目。因为高中历史每课时的教学内容繁多,一旦超过一道合作探究题,在有限的45分钟里就很难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或者有的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会很仓促地、流于形式地开展探究活动,这样就没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即没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没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究的快乐和成就感,更不用谈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如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只设计一道探究题。这样的设计可以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深度学习,从中体会到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快乐,提升了核心素养,本课的教学任务也能在45分钟的课堂内完成。
结束语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促使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改革中,做好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单元学历案的设计非常重要。单元学历案的设计应始终注重学生的真正学习经历,谨遵单元学历案的设计原则,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明.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徐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历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4]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5]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6]郑乃铭.高中历史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本文系厦门市第六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基于学历案的中学历史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Z60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