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的应用
2024-09-26张卫东杨秀明樊忠慧
摘 要:挖掘游戏教学法和传统课程教学法两者的各自特点,有利于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平等、友好、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沟通交流。本文发挥高中生物课堂游戏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角色转换、模型构建、卡牌游戏、竞技比赛、逻辑推理活动等游戏教学方式,并对实际应用中应重视的问题进行思考,为教师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游戏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类型;应用;高中生物
一、游戏教学法基本概念
游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方式与课堂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最终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游戏本身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在与生物教学内容融合时,要充分挖掘两者的各自特点,开展平等、友好、开放、互动的教学活动。高中生物课堂游戏教学应以生物知识为载体[1],以课堂师生互动为基础,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宗旨[2],开展一种师生角色平等、内容友好、活动形式开放、情感积极互动的情境化课堂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要充分注重游戏活动的适度性与游戏过程的科学性,做到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养相适应、与教学条件和环境相协调。在构建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形成的活动过程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实现培养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游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游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比如兴趣、爱好、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等方面作用比较显著,相较于传统教授方法,它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活跃课堂氛围。游戏可以用于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幅提高。高中生物课程中有的知识较为抽象与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游戏将抽象复杂的知识更加具象化、清晰化与简单化,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巩固、迁移知识。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总体而言,游戏过程使得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核心素养
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性强的氛围中学习,让他们获得满足感[3]。参与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原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强化了学生对生物课程基本概念的认知。学生在理解生物事实与体验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形成生命观念。参与游戏教学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强,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教师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演绎、推理、探讨与阐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学习的灵活度得到提升。游戏过程中的交流、合作、讨论等环节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
(三)融洽师生关系,增强沟通交流
教师居高临下的状态会使师生关系疏远,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数都比较严肃,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这样就不利于创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师生关系的良好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强的学习内驱力,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教师设计游戏,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游戏,可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学生在积极有趣的游戏活动背景下完成生物知识与内容的学习,实现课堂目标。
三、游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角色转换开展游戏教学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4]。教师通过挖掘课程内容的特征,对应设计游戏角色,使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对于复杂抽象的知识,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将它们具象化,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内容,并完成生物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必修一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蛋白质的结构与蛋白质脱水缩合的过程。
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人形图片与氨基酸结构简式,标注出人形图片中头部、躯干、腿部分别代表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等,将氨基酸的结构迁移到自身人体构造中,初步将自己代入新角色里。紧接着完成班内分组(小组成员8—9人),开始游戏第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都可以作为“模特”,扮演“氨基酸”,每位学生主动描述出自己身体哪一个部位代表氨基酸哪一结构,最后组内再推选一位学生做“模特”来进行讲解。活动中引导学生:辨别不同的人最直观的是通过五官,同理迁移,识别不同氨基酸就要辨别它特有的R基。讲解介绍完毕后开始第二环节,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同学模拟脱水缩合过程,小组成员在台上表演展示。先是二肽形成:两位同学手牵手,一位同学的右手、右臂代表羧基,另一位同学的左手、左臂代表氨基,牵手成功即代表氨基酸连接成功。氨基脱去一个氢原子,羧基脱去一个羟基,共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一个肽键,同时让学生指出肽键的位置与结构。紧接着模拟三肽四肽五肽等的形成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多肽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过程,学生了解了整体脱水缩合的形成,并得出: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1个肽键,称为n肽。了解链状多肽形成过程后再去拓展环肽的形成,让学生围成一个圈(第一名同学和最后一名同学手牵手连在一起),指引学生数出构成环肽形成的肽键数,最后得出结论: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个肽键。环肽与链状肽的区别学生清楚知晓。整个游戏加深了学生对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理解。
(二)利用模型构建开展游戏教学
模型建构游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常应用,以必修一磷脂双分子层的构建为例展开游戏教学。
首先,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要准备好材料用具:黏土若干、牙签若干、硬纸板若干,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建议7—8人为一组)共同合作设计与构建磷脂双分子层。其次,教师用PPT展示模型成品,并具体讲解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成分、构造特点、模型比例以及评分规则等,再向各个小组发放材料用品,规定游戏时间为15分钟。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构建步骤如下:第一步,用黏土捏出均匀的圆球作为磷脂分子的头部,再用黏土搓出两个细长的尾巴作为磷脂分子的尾部。第二步再构建出磷脂分子双层结构。第三步捏出蛋白质分子(有的贯穿整个双分子层,有的镶嵌在表面,有的是一部分镶嵌其中)。第四步捏出糖蛋白结构,最后将双分子层进行固定,组合完毕,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成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各个小组可自行选择模型的配色、黏土的分布、牙签的使用等,但要具有科学性与美观性。最后,将模型立体固定在硬纸板上,根据评分规则选出得分最高的小组,即为获胜组。
(三)利用卡牌游戏开展游戏教学
卡牌游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已有纸牌或者自制卡片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纸牌、卡片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将纸牌游戏与生物课堂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呢?以必修二《减数分裂》这一课为例开展游戏。
首先正式上课前,教师准备好若干卡片,卡片上有着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图像绘制要清晰,颜色适中。进行游戏时卡片顺序无规律,避免卡片出现时期连顺的情况。其次,宣读游戏规则,随机抽取三名同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各个时期的图像依次排列,最终用时最少、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卡牌游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有利于突破减数分裂这一重点与难点。
(四)利用竞技比赛开展游戏教学
问答竞赛游戏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竞赛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融入比赛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游戏方式。课堂上竞赛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如常用的教师给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抢答,教师准备试题要求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用时少正确率高的获胜,或者比较新颖的模式,联系娱乐综艺活动,如你画我猜、你说我猜、传声筒等这几类。以必修一复习课的学习为例,展开你说我猜的教学活动。
首先,游戏正式开始前宣读规则:第一,全班分为几个大组,人数分配均匀,保证公平。第
二,组内派出两名同学描述题板中内容,但不能说出任何有关题板上的字,小组其他成员去猜。第
三,比赛过程中其他组学生作为观众不能做出提示。第四,按照每组最终得分情况进行排名,规定时间内每猜中一个词累计五分,违规或作弊扣五分。题板的内容选取必修一课本上一些重要或者易混淆的概念与知识点,例如“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细胞质”与“细胞质基质”,“染色体”与“染色质”,“细胞液”与“细6eebeadf424c2156e477acd50e997b5939ea089bcee9bc8fd3cbcd2ed1772e40胞内液”,“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细胞板”与“细胞壁”,“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的增殖”与“细胞的分化”,“ATP”与“ADP”,“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等[5]。游戏正式开始:大屏幕展示题板,两名同学描述内容,其他小组成员背对题板,根据描述的内容猜词,教师负责计时与计分,根据得分最后宣布获胜组。
(五)开展逻辑推理活动进行游戏教学
平时在网络或电视媒体上学生大多接触过推理类游戏,如“谁是卧底”“密室逃脱”等。将这类游戏引入课堂中,用新颖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并且这类游戏规则较为简单,所需的教学材料较少,并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较容易实施。以必修一中教学内容为例,开展“谁是卧底”游戏。
首先,在游戏开始前,全班分为几个大组(建议一组8—10人)。宣布游戏规则:每个人得到一张词语卡片,其中有一人到两人为不同词语(则他们作为卧底),其余为平民。随机抽取一个人开始游戏,每个人描述自己的词语,每进行一轮则进行投票,直到卧底全部投出,平民胜利,若平民全部投出,则卧底胜利。游戏中每组词卡选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细胞衰老”与“细胞癌变”,“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等知识内容。在复习环节或者复习课上开展此类游戏活动,将上节课或者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游戏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推理与思考给学生带来神秘感与惊喜感,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期待度。
四、游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评价,游戏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多元化。教师要选择合理并且完善的评价方式,根据不同的游戏类型与教学内容设置不同评价方式的权重,全面评价游戏教学过程。比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评分制,制定游戏教学评价量表(针对学生与教师),将评价细化,时刻记录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学习成果,也可以结合小组互评的方式,使得游戏教学的教学成果更公平。
(二)游戏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游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作为游戏主体,这就要求组织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新型教学方式(游戏活动)的应用,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资料这一种教学资源,除了要充分利用游戏教具、多媒体、数字化素材等,也要进一步挖掘支持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身处于适合开展游戏学习的具体情境中。例如,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课下利用好教学资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三)游戏教学难度适宜性
高中生物游戏的设计要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学习特征,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游戏的目的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实现最终的教学任务。游戏设计不可过于简单化,也不能太烦琐复杂,游戏难度过大,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所以游戏难度设计要适中,保证学生能在游戏体验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完成学习目标。总而言之,要在总体上把握好游戏难度。
结束语
目前,游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已有明显优势,游戏的参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效率,游戏教学也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了多样化。但游戏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去挖掘更多的应用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背景,融合其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再创新游戏教学,用更新颖、有趣、高效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邓小玲.高中生物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以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11):86-88.
[2]黄裕花.游刃有余,戏动人生:生物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考(综合版),2013(10):69-70.
[3]潘玉英.谈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J].考试周刊,2012(30):147.
[4]张颖.让高中生物教学在游戏教学法中绽放光彩[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7):96.
[5]王元军.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几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J].生物学教学,2018,43(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