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024-09-26陆贵勤
摘 要: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此次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培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归纳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并从转变教学思想、明确训练要求、合理运用方法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未来的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是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讨论、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知行合一。但是,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许多学生存在不敢表达、不善表达、不会表达的问题。针对此,一线教师有必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学科素养的发展。
一、转变思想,重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但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长篇大论的讲解传递知识,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针对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有效培养。
(一)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奠定学生自主表达基础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语言符号系统,将思想、观点、情感等内部信息转化为外部可理解、可传达的形式的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概念、分析问题的工具,更是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我观点、进行思想交流的基础。
根据教育教学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学习成效普遍更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深入地分析问题。相反,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难以从课堂讨论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对于自主发展缺少认同,难以体现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基于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还应该意识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科特有的语言体系进行针对训练,让学生不断积累,储备大量丰富的语言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准确表达自己、输出观点。
(二)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想价值塑造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微妙的关系。一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思想价值塑造的基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内心的感受,分享个人的经历,传递文化的信息,将复杂的情感体验精准地传达给他人,引发共鸣,塑造出特定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思想价值塑造反过来也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当面对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时,我们会产生想要理解和自主表达的愿望,这种愿望则可以推动我们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寻找更贴切的词汇、更精确的表达方式来输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价值。
高中阶段是人生拔节抽穗期,也是成长中各种矛盾萌发和交织的时期,引领学生安全度过这一重要时期并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语言表达能力与思想价值塑造的关系,有意识地通过语言提高学生的认知,并促使他们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强化正确的思想理念,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三)通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知行合一”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理念。其中“知”是对思政课所授理论的认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政治导向性、价值引领性、现实指向性等特征;“行”是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定认知指导下,践行思政课理论要求的实际行动,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多样性等特征。语言表达是学生在“知”这一层面的表现,是他们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消化理解后的自我输出,也是健康行为的重要引导。但是,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侧重观点的输出,忽视了对行为的引导。这导致学生陷入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一困境,难以实现知行合一。针对此,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讲,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重视其在健康行为引领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既能够“知道”,也能够“做到”,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
二、明确要求,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方式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其学科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目前在教学中,许多学生虽然能够根据提示引导进行语言表达,但是却存在表达不规范、不够理性、深度不足等现象。针对此,教师在语言训练中要明确要求,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规范和完善,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语言表达要有理有据
语言表达要有理有据强调的是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要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作为支撑。在思想政治课堂的互动问答中,有些学生虽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论证,导致自己的观点成为“空中楼阁”,难以说服他人也无法展现自己对问题的深入思考。针对此,为了使学生的表达有理有据,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指导: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案例或文本前预设问题,并有目的地寻找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找到构成答案的依据;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思考时,以更加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论据,以保证支撑论据有章可循;最后,通过不断追问,提升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围绕某一话题进一步追问学生所阐述观点的依据,如“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个表现在哪些方面?”等,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教材内容,并补充完善其回答。这样通过长期的实践,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并不断自问、不断完善答案,有效提升表达论述能力。
(二)语言表达要准确完整
语言表达要准确完整强调的是学生在观点陈述时要能够从话题出发,并在适当发散后还能够落到话题之上。目前,通过课堂观察、试卷分析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准确完整方面比较欠缺,存在陈述虎头蛇尾、观点残缺不全等现象。针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养成把话说完整、说清楚的良好习惯。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九课第一框《科学立法》主要阐述了科学立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如何推进科学立法。在课堂指导中,教师围绕“科学立法”的话题给出案例,引导学生阐述科学立法的内涵、基本特征,针对其中表达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进行提示,及时纠正。此外,教师还联系之前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党和国家是如何构建全面依法治国体系的?”这一问题,促使他们通过知识衔接准确表达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一观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也能够帮助其打开思路,主动实现思想政治知识的勾连与衔接,提高完整表达的能力。
(三)语言表达要规范理性
语言表达要规范理性强调的是学生在表达时应运用学科术语,突出理性观点。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许多学生的学科术语积累不足,在表达时常常运用口语,且习惯表达主观情绪,缺少理性输出。针对此,教师应借助教学互动,引导学生逐渐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转化为学科术语,形成更加规范、理性的表达。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数字化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针对口语化、感性化的答案,教师做出提示,引导其将口语转化为术语,通过网络直播等现象分析数字化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从“转变村民传统观念,提高村民职业技能和素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创新产品销售模式”等角度进行规范表达,实现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理性思考与表达[2]。
三、运用方法,加强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教师的讲授,学生缺少主动表达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被发现并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来,这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实现自主表达创造了条件。因此,教师应坚持创新理念,有意识地引入课堂提问、项目教学、演讲、辩论、写小论文等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以实现对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是课堂上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常用的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并创造开放、宽松的表达环境,促使学生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将情境教学与议题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课堂互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自主表达。在课堂上根据核心问题的引领,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如何赓续红色基因?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多媒体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教师点拨认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通过互动讨论思考自己在新时代的作为。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探究中,教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梳理学生的自主表达,让他们通过语言的输出逐渐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并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使他们实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深度思考和诠释。
(二)结合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项目化教学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习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整理资料,表达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以有效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结合现实生活设计驱动性问题“如何解决施工扰民问题?”并组织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表达。首先在“分析法治主体”这一任务中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和走访居民来了解相关施工扰民问题,梳理相关法治主体,总结不同主体的职能和权利,制作角色卡,为后续分角色探究做准备。其次,在“法治主体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一任务中,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整理相关法律条文和不同主体职能的知识,结合知识将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学习执法部门的文件格式,制作问题解决方案表。最后,在“优化解决方案”这一任务中搭建平台,组织交流,促使各组学生查阅政务公开平台进行优化,同时附上优化理由。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项目式教学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展示在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发现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问题,讨论总结出合法、合理的应对方案。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学生主动融合课堂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法治社会的认识,充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三)通过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社会热点,组织演讲比赛,是提升高中生思想政治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视野开阔,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内知识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安排演讲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选题、撰稿、演讲的全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自主表达的信心和勇气。
例如,宪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宪法是所有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青少年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宪法法治意识,自觉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教师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指导,如辅助学生撰写演讲稿,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论据充分、以理服人;指导演讲技巧,让学生做到表达准确、吐字清楚、节奏分明,并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传递情感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学宪法 讲宪法”主题展开,用激情饱满的语言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与宪法有关的故事,阐释了自己对宪法的理解,同时以自身为例向大家发出倡议: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演讲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他们充满激情的表达,并引导他们积极实践,切实做到言行合一。
(四)通过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机智反应和胆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其思辨能力,开发大脑潜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辩证思考与表达,以激活思维,提升学生语言输出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的经济发展》时,为了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现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围绕“在拉动内需情况下应该怎样刺激消费”这一主题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其中正方观点“在拉动内需情况下应鼓励适度消费”,反方观点“在拉动内需的情况下应鼓励超前消费”,双方通过查找资料、总结论点、丰富论据,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在辩论中,双方就何谓“适度消费”,何谓“超前消费”进行立论。正方认为,扩大内需不是鼓励超前消费,而是鼓励消费,因而要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反方则认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大好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对未来收入有较好的预期,因此可以提前消费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如贷款购房、购车等。立论结束后,攻辩和自由辩环节便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正方首先发问:如何看待现在因透支消费而产生的卡奴、房奴、车奴等词汇。反方也是精准反问:既然鼓励适度消费,为何会有许多人通过花呗、借呗来超前消费,这不正体现出鼓励超前消费吗?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都围绕论点给出了扎实的论据,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反驳,实现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思辨的魅力,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通过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布置写小论文的学习任务,以系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九课第四框《全民守法》后,教师整合校内教育资源,依托社团组织实践活动,安排写小论文的学习任务。在活动中,首先出示了不同的主题,如遗弃、“毒奶粉”、人口拐卖、“黑心幼儿园”、校园霸凌、网络诈骗等,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社会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让学生在观看相关新闻的同时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增强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其次,要求学生任选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并强调要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最后,搭建课堂交流平台,邀请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回答教师以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根据提出的建议改进论文内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深化对主题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写小论文,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全面呈现,帮助其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协调发展。当然,这一教学方法也能够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围绕语言表达展开训练,让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能够形成更加完整、有条理、有专业性的表达。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教育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上述内容强调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来奠定学生自主表达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使学生塑造健康行为;其次,要明确要求,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表达能够有理有据、准确完整、有针对有深度、规范理性;最后则要综合运用课堂提问、项目教学、演讲活动、课堂辩论、写小论文等方法来加强训练,提升表达能力。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育工作者应继续保持对学生话语权的重视,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敢于发声、善于表达,更好地理解和传播思想政治知识。
参考文献
[1]卢珊珊.浅析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4(3):90-92.
[2]程耿.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政治复习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