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家庭 脱“瘾”而出
2024-09-26王海虹
摘 要:初中男生小白,从小在单亲家庭跟着妈妈长大,生活中只有妈妈和外婆,突然之间出现的继父打破了家庭结构。小白无法适应,出现一系列的青少年偏差行为,情绪波动、行为冲动、厌学、沉迷手机游戏等。在家庭治疗的前提下,家校社联动,多方给予力量支持,重组家庭的认同感慢慢得到发展,终于让小白认识到问题,重拾信心,生活逐渐恢复常态。
关键词:重组家庭;厌学;手机沉迷;家庭治疗;家校社联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102-03
一、案例呈现
“喂,王老师,我是小白的班主任,可以麻烦你现在来一下德育处吗?”接到小白班主任张老师的电话,我匆匆忙忙赶到德育处办公室。映入我眼帘的是两个瘦瘦小小的男生,一个面无表情站在原地,另外一个则双手拳头紧握,一副气鼓鼓的模样,这个气鼓鼓的男生就是小白。原来,小白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而大发脾气,甚至忍不住大打出手。德育主任和班主任都希望心理老师能够帮助小白平复情绪,避免以后再有类似的冲动行为。
我经过小白的同意将他带回心理咨询室,待他情绪平复之后,开始询问事情的缘由。小白是个寡言的孩子,整个过程中,只言片语,了解到最近几天他的心情不好是因为受到妈妈的影响,觉得妈妈可能不要他了……后来我又从小白的班主任那里得知,原来小白的妈妈是未婚妈妈,小白从来没有见过爸爸,是外婆和妈妈一起把他带大的。平时小白妈妈打工赚钱,工作时间较长,和小白的沟通并不多,多数情况下是外婆在充当“妈妈”的角色,外婆的性格比较强势,要求小白一定要好好读书。近段时间,妈妈和正在交往的叔叔准备登记结婚,这成了小白情绪失控的刺激源。小白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不错,读了初中以后成绩稍稍下滑,进入八年级以来,成绩直线下降。以前性格内向表现良好的小白,经常出现易怒、情绪波动较大、行为冲动等表现。
在这次事件以后,小白的状态相对稳定了一段时间,大概两周以后,班主任老师再次找到我。这次是小白妈妈主动联系老师,说是小白在家里情绪失控,请假在家不愿意来学校上学。此时小白妈妈已经领证结婚,小白的继父因为常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末来深一起生活。这次小白在家情绪爆发是因为小白妈妈不准小白玩手机,她认为小白沉迷手机游戏,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写作业,并且长时间玩手机游戏对身体和眼睛都不好。经过商议,我和班主任联系了年级长和落级行政,进行了第一次家访。小白妈妈提前在楼下等我们,在我们刚刚准备进门的时候,小白直接冲出家门,继父追出去,没有追到又返回家中。在等小白的过程中,我们仔细了解了小白的家庭情况。小白和妈妈外婆继父四个人生活在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唯一的一个房间是小白的,小白妈妈和继父睡在客厅的一张床,外婆睡在阳台的一张窄小的折叠床。有限的客厅墙面上,还张贴着小白之前的奖状。在临时支起的一张折叠桌前,我们开始了家校沟通。小白妈妈表述,近两三周,发现小白玩手机的时间逐渐增长,之前网课期间用的手机,现在都用来玩手机游戏。之前小白比较尊重外婆,现在外婆的管教也失效了。继父又刚刚开始一起生活,只有周末时间才有机会聚在一起,也是无能为力。直到我们家访结束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看到小白等在那里,看到老师们的身影又转身离开。之后的一周,小白仍然断断续续请假,再之后就完全不来学校上课。小白妈妈反映,现在的小白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不出房间,整天打游戏到深夜,白天睡到自然醒,再继续玩手机。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得有必要帮助小白包括小白的家人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
(一)重组家庭关系复杂
小白目前的家庭结构属于重组家庭,家庭成员妈妈、外婆还有继父。小白从小是单亲家庭长大,父亲的角色和功能全部丢失。小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就是小白妈妈,可是小白妈妈在近期重新组建家庭,对青春期的小白来说,容易理解为作为重要他人的妈妈的功能减弱,小白对妈妈的依恋受到“威胁”。从小父亲角色功能的缺失,强势的外婆似乎成了“替代”,这样造成小白的性格认同容易出现偏差,继父的出现打破了“平衡”,似乎想通过不上学“占有”和“守护”妈妈。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心理动力
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心理动力为寻求关注、渴望认可、期待理解和获得信任。
小白从偶尔请假,到连续请假在家,厌学并且游戏成瘾,这些主要的偏差行为都体现了小白在寻求关注。小白的内心是渴望得到认可的,继父是家庭的新成员,作为父亲的角色,权威的体现,需要肯定小白,夸奖小白表现好的方面,学会直接地表达。同时,小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冲动等都期待理解。期待理解的渴望指向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情绪不稳的时候、挫败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更多的理解,获得支持便能更好地从挫败中走出来。在小白玩手机游戏的事情上,小白也需要获得信任,不能完全一刀切。
(三)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会让青少年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沉迷于虚拟世界。小白存在通过沉迷手机游戏来逃避现实问题的可能。有研究显示,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前额叶没有完全发育好,情绪管控没有发展好,长期玩手机游戏容易出现冲动、低自尊、攻击性和寻求刺激等特点。青少年的三种需求如能力感、自主感和关系的需要。小白进入青春期,一方面还对妈妈有依恋,一方面又想要自主,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1]。
基于以上主要原因,作为心理老师,及时跟进小白的问题,并且联动多方的力量,积极探讨可行性的措施。
三、案例转化
(一)家庭治疗,解决矛盾
1.设置基本原则
小白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家庭结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小白情绪冲动、沉迷手机游戏等偏差行为。所以我们在纠正小白偏差行为之前,需要通过家庭治疗,调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次家访,联系社区的资源,包括家长学校等,让小白的家人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的方向。建议妈妈作为小白的重要他人要发挥作用,做到对小白更多一些的陪伴,让小白感受到力量,同时,郑重向小白道歉,表达出自己的决定给小白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小白说明生父的情况,再详细介绍继父。性格强势的外婆需要暂时退后,继父逐渐树立父亲的角色,体现父亲的功能,给小白足够的拉力。虽然是重组家庭,但是大家逐渐梳理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
小白沉迷手机游戏并没有达到成瘾的程度,但是有成瘾的倾向。作为未成年人,家庭功能的影响较大。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减少手机沉迷,构建远离诱惑的家庭环境尤为重要。行为构建体系承认,无法彻底避开诱惑,也不太可能彻底放弃使用手机,但是可以以“减少手机使用频率”为目标。如将手机放置的位置远离身边,限制屏幕使用时间,不充电等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创建心理和物理距离[2]。
(二)心理辅导,寻求改变
在家庭治疗的前提下,缓解了小白的家庭矛盾,调解了家庭关系带来的矛盾,解决后顾之忧。再对小白进行系列的心理辅导,击破小白沉迷手机游戏的问题。
1.动机的改变
首先可以对小白进行“动机量度尺”的询问:“按0~10分来看,如果0代表的是你丝毫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行为,10代表的就是你会全力以赴尝试改变,你现在给自己打多少分?”这个基本干预的第一个问题,想要探索小白会做出怎样的响应。如果分数很低,可能小白认为自己没必要改变目前的行为,如果分数很高,可能说明频繁地玩手机游戏也并没有让他多么开心。我们可以采用动机式面谈,这种方式对尝试改变自己行为的人有很多好处,因为在性质上没有做判断,所以能够采取戒备防御姿态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让小白觉得,想要改变,是自己想变,不是因为上当受骗也不是因为承受他人的压力,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自我决定理论也解释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天生具有主动性的。动机性面谈把挫败感暴露出来,反而会让小白觉得既有动机,也有能力去变得更好。
2.习惯的养成
一般情况下,克服沉迷或者上瘾行为的关键是用别的东西代替它们,但其实分心同样能发挥作用甚至效果更好。比如有人喜欢咬指甲,在指甲上涂东西来避免咬指甲,会强迫自己压抑咬指甲的冲动,但是一旦停止,就会重新咬指甲甚至更频繁,不如有些人在手边放减压球、钥匙链或者小拼图,每当出现咬指甲的冲动,就让手有地方可以放。《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介绍了改变习惯的形式,称之为“黄金法则”。根据黄金法则,习惯由三部分构成:线索、惯例和奖励。克服不良习惯的最佳方法就是在改变惯例的同时保留线索和奖励,只用分心的事来改变原有的行为。另外有一种似乎能加速习惯形成的方式,就是自己形容自己行为所使用的语言,例如“我不能玩手机游戏”或者“我不玩手机游戏”,相比之下,“我不”的说法更有力量。
3.负面反馈的力量
一旦你的行为不当,就会承受痛苦,通过小小的惩戒来塑造你的行为,而不是在你做正确的事情之后奖励你,带来愉悦感。著名的“厌恶疗法”,就是把你想要改变的行为和令人不愉快或讨厌的感觉搭配起来。我建议小白,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环境,每当自己再忍不住想玩手机游戏的时候,可以自己对自己实施轻微的惩罚措施,就是自己不愿意做,不愿意的不愉快的任务,比如多背半个小时的单词或者课文等[3]。
4.游戏化
通过游戏化来提高学习成绩,把学习体验变成一场场游戏。在任务期间,比如一周内,要完成很多小任务,打通这些关卡就可以进行下一个,像闯关游戏一样进行学习任务的消化。
(三)多方联动,持续助力
在帮助小白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心理老师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广泛联系,寻找多方支持。我们联系了街道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在主任的牵头下,我们以小白的问题来牵头,推动街道关爱帮扶青少年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成立问题青少年帮扶小组,建立健全街道青少年关爱帮扶及心理危机干预群防群控工作体系,街道关工委、综治办、教办、社区工作站、各单位明确工作职责,多方联动,相互配合,全面筛查,精准识别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理危机。
我们推荐小白妈妈和继父参加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举办的“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调配社区工作人员、社工等相关资源,上门进行家庭访谈,及时掌握情况,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并在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援助。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跟进,小白能够理解妈妈的苦衷,逐渐适应新的家庭结构,在日渐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开始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并且将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任务上,小白的生活逐渐恢复常态。
四、效果及反思
(一)咨询效果的反馈
1.从情绪上来看,小白在咨询的初期经常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状态,整体情绪低落急躁,不愿意直面问题。咨询末期,小白整体的情绪趋于平静,能够理性看待现实问题。
2.从认知上来看,咨询初期,小白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较多,会有一些绝对化的倾向和不合理的信念。在咨询末期,想法较为积极,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现状。
3.从行为上来看,咨询初期,小白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选择什么也不做,而到咨询中后期,小白开始坚持运动来替代之前每天玩手机游戏。
(二)心理咨询工作的瓶颈和应对措施
1.持续关注的重要性
在小白出现情绪波动的初始阶段,我虽然做到了及时的干预,却没有深入挖掘小白冲动行为等异常表现的深层次原因,对家庭重大事件变化引起小白变化的预判不足。因为同时跟进几个重要危机个案,精力有限,所以在今后的学生问题处理上,要更加合理寻求德育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配合。
2.寻求督导的及时性
小白的个案跟进过程中,我也遇到了瓶颈,要解决家庭功能混乱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处理亲子冲突引发的矛盾,还有小白本身的沉迷手机游戏成绩下滑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争取朋辈督导,逐渐理清思路。在今后的个案中,希望能寻求接受更加专业的督导。
3.缓解咨询焦虑的必要性
心理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咨询师,在和小白的咨询过程中,讨论咨询的目标时比较局限,没有及时关注小白回答内容背后的情绪,体现在咨询初期咨访关系不太稳定。之后在小白出现情绪崩溃时,心理老师流露出的焦虑部分,也会对小白产生影响。心理老师通过聚焦疗法“自我在场”的技术,让自己的注意力回到小白身上,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卷入,尽快理清思路,消除“咨询师全能感”的想法。
(责任编辑:黄艳华)
参考文献
[1] 李永亮.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及教育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 杨皓.刷屏续命:究竟是什么在让我们上瘾[J].检察风云2018,14:64-66.
[3] 丁宝剑,刘钊,王建安.浅析导致手机成瘾的机制及干预对策[J].文存阅刊2020,24: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