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共育活动策略探析
2024-09-26孙亚男
摘 要:幼小衔接是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重要阶段,有效实施家园共育活动将有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并促进其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发现,当前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家园共育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家园共育的效果,也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造成了阻碍。因此,文章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统一教育理念、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和举办共育活动等方法,以期通过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共育的质量。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教育;沟通;教育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052-03
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涉及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这一阶段对儿童的心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的教育作用毋庸置疑;而在幼儿学习习惯及良好品质的养成方面,家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最熟悉的教育环境。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家园共育整合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力量,对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成长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园共育实施情况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包括教育理念不统一、教育内容衔接不足、教育沟通不畅等问题。对此,笔者结合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旨在促进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教育参与度,从而确保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获得全面和均衡的发展。
一、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共育的现状分析
(一)幼小衔接教育目标及内容存在偏差
在幼小衔接教育阶段,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存在偏差是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并且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也对他们的长期学习和发展产生了隐形的影响[1]。
第一,一些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不清晰。许多家长将幼小衔接等同于学前教育,过早地、过分地强调知识的积累。例如他们会让孩子学习识字和算术等,而忽视了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应当获得的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自理能力及情感调节能力等。这种存在偏差的教育目标导致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二,幼儿教育的内容偏差还体现在忽视儿童个体差异上。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进程和兴趣点都有所不同,幼儿园教师通常能识别这一问题;而家长往往不容易发现孩子除学业之外的其他问题。然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一些幼儿园教师未能与家长深入沟通,不了解家长和幼儿的教育需求,采取了“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儿童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儿童的个性和能力,也不利于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家园共育参与度不高,家园沟通不畅
幼小衔接阶段,家园共育活动参与度不高、家园沟通不畅,同样是较为常见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幼小衔接的有效推进,对儿童全面发展和幼小衔接的稳定过渡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第一,家园共育活动参与度不高。一方面,部分家长参与度过低。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有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还有一些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或因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没有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之中。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如何有效参与孩子的教育缺乏明确的认识,也没有得到有效指导,这使得他们虽然想要参与家园共育,却不知从何做起。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家园共育投入度不高。有些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专业培训缺失或对家园共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他们无法充分投入家园共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从而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家园共育中家庭与幼儿园沟通不畅。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共育成功的基础。但在现实中,一方面,很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源于沟通渠道不畅、沟通方式单一、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信任度以及价值观存在差异等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幼儿园教师缺乏及时沟通的理念,缺乏有效沟通的技巧,长此以往,导致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互信,连一些简单问题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共育活动策略探析
(一)统一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
在幼小衔接教育阶段,统一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有效家园共育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以多种方式促进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教育理念统一,并建立健全家园共育机制。
1.普及现代教育理念,减少家园理念差异
第一,开展家庭教育培训。针对家长群体,特别是那些对现代教育理念了解不足的家长,幼儿园有责任向家长开展与家园共育理念和实践方法相关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专注力和理解力等;如何在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规范孩子的行为;如何与幼儿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并配合幼儿园完成家园共育的活动[2]。家长培训的形式应当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长的需求和情况。除了传统的家长会或座谈会外,还可以采用在线课程、微信群分享、视频教程等形式,以适应不同家长的需求。
第二,邀请教育专家和小学教师宣传家园共育理念。针对当前部分家长存在的教育理念偏差问题,应该邀请小学教师或一些教育专家前来讲座,使家长和专家能够面对面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小学初始阶段需要学习的知识以及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养。要改变部分家长仅追求学习知识的理念,而应让他们意识到培养专注力、自制力、学习习惯和兴趣的重要性。
2.建立共育机制,统一教育目标
第一,建立共育管理机制需要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搭建一个稳定的沟通和协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定期的家长会议、在线交流群组或者其他形式的互动平台,主要目的是促进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信息共享、意见交流和计划协调。通过这个平台,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讨论和确定孩子的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同时跟踪和评估教育实施的效果。
第二,在统一教育目标和指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这意味着家庭和幼儿园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孩子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此外,教育计划的制定应当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以适应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和新需求。
第三,为了确保教育目标和计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这一机制应该包括定期的进度检查、效果评估和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家庭和幼儿园可以及时了解教育计划的实施情况,评估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这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参与和监督孩子教育过程的渠道,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教育沟通,共享合作信息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是家园共育有效实施的基础。而这种沟通有别于对家长的培训,是针对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通过定期的沟通,教师能够掌握孩子的具体情况,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个性化的培养[3]。
1.加强日常沟通交流,及时快速解决问题
家园共育教育理念中,强调日常沟通的重要性,这是及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第一,针对短期问题和临时性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多采用微信、互动平台,以及上学、放学时的面对面沟通,快速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长期问题和重要的教育策略,可以通过家长会、“一对一交流”等形式,进行较有针对性的沟通,以解决一些长期问题。例如,一对一交流时,可以讨论如何解决孩子专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长期持续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
第二,加强教育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长期任务。对此,家园沟通应该以幼儿园为主导,对于日常沟通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制定定期的沟通机制来解决。例如多久开一次家长会、座谈会等。针对一些忙碌或对孩子教育缺乏关注的家长,则可以采取家访或当面谈心的方式,通过获得家长的支持和信赖,逐步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2.研究分析家长需求,实施个性化教育目标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园共育活动中,研究分析家长需求、实施个性化教育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家长的期望、关注点和需求,幼儿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和计划,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一,研究分析家长需求可以帮助幼儿园更好地理解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期待和关注点。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会影响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幼儿园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和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期望,这包括他们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期待、对孩子发展的关注点、对于教育方式的看法和建议等。只有充分了解家长的需求,幼儿园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实施个性化教育目标是指根据家长需求和学生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和计划。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潜能。因此,幼儿园应该在了解家长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其个体特点和需求的教育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例如,针对学生学习习惯不佳的问题,可以请家长监督并每日反馈孩子做作业和休闲娱乐时间的情况,提醒家长不必事无巨细监督,而应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针对孩子社交能力弱的问题,教师应关注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与他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并参与交流,要成为孩子的大朋友。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目标,可以更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效果。
(三)举办共育活动,促进资源共享
1.多样化共育活动,促进家长参与
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家长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组织亲子游园活动、亲子体育比赛、亲子手工制作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共同享受亲子时光。
以举办亲子读书会活动为例,每个家长带上适量的故事书,入园与孩子一起读书。由于孩子识字能力弱,他们更注重对图画的理解。因此,挑选的书籍应该以绘本为主,且要求故事性较强。然后,每个家长陪孩子读书,或念给孩子听,也可以让孩子看图讲故事给家长听。总之,要创造一个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读书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还能让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亲子之情,从而提升他们与幼儿共读的积极性,也进一步促进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2.充分利用家园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和家长要认识并善于利用双方在教育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共同做好家园共育活动。
第一,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拥有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在家园共育活动中,一些教育活动,尤其是关于素质教育、习惯养成和思维培养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更应该通过家庭教育来完成。例如,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亲子读书会”“蒜苗成长记”“小红帽手工制作”等活动,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演讲会”“做个好邻居”“交朋友”等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
第二,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也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教育人才。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例如,幼儿园可以邀请专业的艺术老师、体育教练等,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库,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三、结语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关键转折点,对儿童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家园共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家园沟通机制、举办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提供环境与政策支持等策略,有效促进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为幼儿提供一个平稳、健康的过渡期,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谢蓓)
参考文献
[1] 郑雅文.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9):95.DOI:10.16586/j.cnki.41-1033/ g4.2023.09.059.
[2] 刘娜娜.幼小衔接背景下关于构建家园共育模式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3,(17):45-48.
[3] 黄玎.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绘本阅读能力的家园共育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