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与破解路径
2024-09-26王艳荣
摘 要:“双减”背景下的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新的机遇,但也遇到了新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共育理念、共育渠道、共育途径、共育体系等方面。面对“双减”背景下的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行动离散性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打破目前困境,让“双减”背景下的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围绕“双减”背景下的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针对现实困境,提出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家校社需实现转型与升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后续的破境之路打好基础,确保各项协同育人举措能够发挥实效。
关键词:“双减”;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12-0032-03
*河南省教育科学2024规划重点课题“河南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与路径研究”(2024JKZD45)。
现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家庭、学校、社会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在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多元、立体、互动、沟通的育人架构。特别是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全国各地各校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在多个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任何改革与探索在进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境,本文主要就针对高中生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中遇到的困境展开探讨。
一、“双减”背景下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分析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优化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其目的在于让教育教学工作回归本真。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遇到的一些困境,阻碍了这一进程。
(一)共育理念有差异
“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要求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但是学校与家庭在育人的意识与观念上仍然存在着差异,这阻碍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推进。
(二)共育渠道不完善
学校与家庭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推进家长会、家委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的家校协同工作,同时还建立微信群、QQ群等,旨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但在双方沟通的过程中,家长的育儿理念、沟通内容以及双方信息交流的实效性都成为问题[2]。特别是部分家长只关注自身孩子学习成绩,认为开展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而部分学校没有把握住家校协同的边界,未发挥出家长资源优势,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协同育人工作中。
(三)学校与家庭共育途径较单一
目前学校与家庭共育途径主要是采用家长会、教师家访、亲子活动等,然而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一直采用上述单一的共育途径,并不能满足目前家校共育的需求。
(四)学校与家庭共育体系不完善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并没有相应完善的机制规范来指导家校社协同相关工作的开展,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出现“各自为营”的情况,没有发挥出1+1+1>3的效果。
面对目前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出现的困境,考虑到目前“双减”政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带来的新机遇,在全新的政策背景下,高中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转型与升级。
二、“双减”背景促使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转型与升级
(一)学校要转型升级为全面育人
由于“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在学校中的盛行,加上部分家长片面的成才观,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较为欠缺[3]。“双减”政策的推出,目的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在这种课业减轻的同时,要求学校将培养的重点放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来。“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要重视五育并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需要学校创新相应举措,鼓励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包括在作业设计与学校管理方面实现转型与升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二)家庭要树立科学育人观念
部分家长的育人观念比较偏激,也有部分家长对子女有较高期望,在这种理念与期待下,他们往往选择给自己的孩子报额外的补习班。而在“双减”政策提出后,学校已经在积极探索利用多种途径给学生减负,这种情况下,家长也同样跟上学校步伐,转变自身的育人观念[4]。在“双减”背景下,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学习科学育人理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树立起正确的育人观念,优化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社会要承担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
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校外培训机构出现的超标超前培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育生态。从校外培训机构这一缩影,可以瞥见整个社会在这方面的乱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开展。在新的政策环境下,社会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深刻领悟“双减”的意义,承担起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
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同实现转型与升级对破除目前协同育人中的困境有着积极意义。这提示学校趁着相关利好政策出台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三、“双减”背景下摆脱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的路径
(一)构建完善机制摆脱协同育人困境
构建完善的机制是摆脱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的第一步。这可以通过构建多方面的机制,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
第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机制。家校社间应达成共同的育人共识,其中重点要求学校与家庭保持高效率的信息沟通,做到理念一致、目标一致,始终以促进学生良性发展为目标,开展相应的协同育人工作[5]。特别是要打破家长“唯成绩论”的刻板理念,将协同育人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上来。
在这方面需要学校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相应教学与管理工作中,深刻领悟“双减”政策的理念以及宗旨,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首要工作,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有趣的校园活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融入协同育人工作中,与学校达成育儿理念上的共识。
第二,构建家校组织同建机制。在这方面,学校应以提高协同育人沟通质量为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起数字化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内部还可以建立家校社协同研究中心和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构建起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6]。当家长遇到育儿问题时,可积极寻求队伍的帮助。学校也可以积极与社区联系,建立社区网点配备家庭教育指导师、党员志愿者,帮助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建立学生问题共解机制。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思想、情绪多变,心思细腻,紧张的亲子关系更容易让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建立学生问题共解机制,让家长掌握合适的沟通技巧和互动模式,学校则发挥出教育的专业性,观察学生在校表现,利用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积极联合家长尽早干预,双方发挥教育合力,保障教育质量。
第四,建立平台丰富的服务指导机制。教育部门可积极联合社区等部门,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好家长成长营”等,或者建立微信公众号,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向家长传递育儿知识,同时在内容设置上考虑到不同家庭情况,包括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多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家长在家教知识方面的需求。
(二)明确家校社的边界与责任
以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重叠模式。而社会教育常出现“缺位”的问题。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内涵与功能并不相同,因此三方在配合与补充的过程中,实际上不应该出现责任与边界模糊的问题。这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需要遵循各自客观规律,以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开展,理清教育边界,做到既不越界也不让界[7]。
“双减”政策出台,目的是为学生构建一个良性的教育生态。如何让“双减”政策落地,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明确自身在其中的责任以及各自之间的边界。一方面,学校在整个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在开展学科教育方面,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则需要重新定位,将自身的教育责任划分在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两方面。社会教育则需要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应该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三方没有谁地位高或者地位低,家庭教育也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或者是附庸[8]。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摆正各自的角色,以社会作为保障,确保三方在开展育人工作时能够职责明确。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协同育人实践工作中,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指导办法,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参考有依据。三方都需要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优势互补。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要开展学科教育、品德教育等,还需要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三)丰富家校社协同育人形式
学校和家庭除了利用常规的家校协同模式形式,包括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开放日等[9],还需要不断创新协同育人形式,包括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校讯通、钉钉群等,在网络平台中发送家校共育的相关资讯,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学校要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对原有的《家长学校培训手册》进行更新,其中不仅要涵盖科学育人观念、家校故事等,还可以留有空白页,让教师和家长相互留言,保障沟通顺畅。
考虑到目前家校社协同中,社会协同常出现缺位的问题,可积极鼓励社区第三方教育机构承担一定责任的家庭教育指导,监督家校共育双方责任的落实,为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事务等开拓更多的渠道。
(四)“三同”并进,实现强强联合
在家校协同方面,学校需要在深刻领悟“双减”政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家长督促减负机制,学校安排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家长进学校督学,重点督学作业、课间锻炼等。学校还可以利用家校文件袋、家校联系本、家访等方式,让教师了解学生校外的作业负担情况。学校还可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入校开展主题讲座,主题讲座的内容应涉及青春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技巧等等。
在校社协同方面,主要是为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对接相应的资源。学校可以积极联系退休教师、民间艺术家、志愿者充实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应与社区积极合作,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中[10]。
在家社协同方面,家长可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以增强孩子生活体验感为目标,开展多种类型的家庭体验活动。春季可以带领孩子踏青赏春,5月可以让孩子进入家长的工作地点体验职业劳动。家长与孩子共同研学旅行,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等,通过利用这种亲子劳动、社会实践等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学科知识以外的内容。
四、总结与展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阶段,需要家长有足够的教育定力帮助孩子应对外界多元环境,能够给予孩子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指导。学校则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三者应该共同协作,有效扭转教育的不良局面,借助多方联动机制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要积极探索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实践道路,特别是考虑到教育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家校社必须同心同力,才能够构建起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黄艳华)
参考文献
[1] 陈辉,陈虹.家校社协同育人再研究——基于责任边界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4(3):35-42.
[2] 冯姗.家校社携手共育助成长——班级协同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24(4):7-9.
[3] 李进.普通高中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4(6):63-66.
[4] 鲁士发.“家校社”的教育责任边界及其融合推进理路[J].两岸终身教育,2024,27(1):8-14.
[5] 顾胜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12):196-199.
[6] 欧雅洪,陈国雄,兰金娣,俞建军.家校社“三通四融”协同育人机制及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家庭教育为例[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3(5):40-43,84.
[7] 吕珈臻.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家校社育人生态重构[J].教育观察,2023,12(23):110-113.
[8] 李建民.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视域下“科学高中”构想[J].教育研究,2023,44(6):36-46.
[9] 石义娜,杨福敏,李艳琴.“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特点及实施路径——基于2012—2022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5(1):14-20.
[10] 雷丽,叶忠.新时代家校社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核心内容[J].新生代,2023(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