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企政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9-26伍弢

西部学刊 2024年18期

摘要: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梳理广西G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发现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人才培养方案与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相滞后、专业实践薄弱与企事业用人需求不相符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突出学校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错位;专业实践不足,联合培养运行机制不健全。数字经济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路径:(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二)创新教学模式;(三)建设产业学院,校企政共同育人;(四)多渠道合力,提升师生社会服务能力;(五)创建企业、政府案例库。

关键词:数字经济背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035;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8-0005-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校、企、政合作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3XJG04)的研究成果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School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Talent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Economy

—Taking Guangxi 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u Tao

(School of Busines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530022)

Abstract: The burgeoning of digital economy is bringing bo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analyzing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talent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Guangxi G University,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s as the mismatch between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and objectives of cultivation, the lag between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unqualified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the graduates and the personnel need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bove are: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fail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the training programs fail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inadequat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unsound joint training mechanism. Accordingly,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economy, the training path of talent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put forward: (1) optimizing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s; (2)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3) building industri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campuses,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4) integrating forces from many aspect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erve society; (5) constructing an case bank of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Keywords: the context of digital economy;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

近年来,教育部核定撤销次数最多的专业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达113所高校撤销了该专业。就广西G高校而言,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于2014年,当年仅招收学生21名,2021—2023年四年制本科招生数量分别为14、13、26、17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生存、发展压力。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高于GDP增速[1],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愈发紧密,数字生态催生了大批新职业、新岗位,数字化就业快速崛起。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数字经济驱动高校的分类转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注重校企协同共育,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2]。本文以广西G高校为例,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校企政协同共育公共管理类复合型管理人才路径。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G校在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的本科教学专业评估中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跟踪调查报告,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报告,发现G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根据G高校2022年1月组织开展的、历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届总毕业人数72人,回收问卷56份)就业对口率只有约25%(见表1),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太匹配。这与G高校制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就业目标,“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涉外事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3],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存在一定距离[4]。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相滞后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理想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除了要熟练掌握经济管理相关理论之外,还要能理解一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理论的原理、概念,关注其在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应用,还要能熟练运用新工具,具备较好的数字化素质;在创新经营管理的同时,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科学性,有效降低管理、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G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却相当滞后,没有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三)专业实践薄弱与企事业用人需求不相符

G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部分毕业生和全部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71.3%)。包括实践课程设置形式化,名不副实;实践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教学实验室建设缓慢、更新落后;教学实训基地数量不足等。据调查,G高校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监督较为松散,缺乏规范要求或有要求但监督落实不到位。加之建立专门有效且数量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比较困难,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都不太愿意接收实习学生[5],或者想去实习的学生数量太多,难以安排。以致毕业实习沦为学生完成学业、获取学分的形式,而非发展自身综合素质、为高质量就业铺路的良性循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承压能力、吃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差,但在创新能力、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性方面表现较好(见表2)。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突出学校特色与优势

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G高校调查结果显示,23.8%的学生表示不太明确培养目标,76.2%的学生表示对培养目标比较了解,说明学校在这方面有待完善。如果学生连本专业的培养方向都不理解不认同,谈何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培养个人特点和优势?外语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具特色。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性质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校培养目标。第一层次的培养目标,表示高等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某一专业课程设置的总纲,是课程设置的大类依据,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第二层次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应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是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和专业的个性所在[6]。广西G高校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G校本身的外语类小语种优势重点培养面向东南亚的应用型、涉外型的公共管理人才(见表3)。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错位

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企业和政府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充分的数字化是微观个体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个人与组织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和web3.0时代到来,经济产业发生了变动,这种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这对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高校按原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观念等滞后,不能有效满足未来地方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专业实践不足,联合培养运行机制不健全

专业实践存在不足,包括实践课程设置形式化,名不副实;实践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教学实验室建设缓慢、更新落后;教学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实训师资力量不够等。

政府方面,缺乏相关配套扶持政策,教育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政府有责任对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宏观的协调与指导;G校方面,基地建设投入、教师激励、培训管理和三方沟通协调等机制需要完善;基地方面,存在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基地导师及导师动力不足等情况。G高校作为一个民办院校,与政府、事业单位和相关国企建立校企政合作有较大难度。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以数字经济管理为专门方向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大数据经济背景,结合现代企业、现代政府对新文科人才的需求,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及时合理优化专业课程,积极探索和开发数字化新课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等新方法、新理论融入专业课程设置,在数字化学科体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聚焦共性数字化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的数字化技能[2]。

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广西的地理区位优势,服务广西国际大通道、新的战略支点和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三大定位新使命,依托学校东南亚小语种的独特优势,突出“专业+小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

(二)创新教学模式

1.改革课程体系

重视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工作,加强对企业、政府、公共组织的调查研究与合作,以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结合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导向,确定学生的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培养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

增加课程实践操作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课程,严格监督与考核实践课程。制定出对接政府、行业的专业群建设试行方案。以政府、行业标准改造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评价试行方案,达到消除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与政府、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2.引进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

积极搭建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教育平台,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强化数字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2]。借助“智能+”等数字化教学模式打造多屏驱动、远程视讯、多终端共享的大数据实训室、VR、人工智能及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等数字化平台,使学生能够模拟复杂环境下的业务操作,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2]。以实践为导向改变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满意程度。

3.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加强与政府各直属单位、乡镇政府合作,派遣教师到政府各部门和乡镇基层挂职锻炼,充分了解政府当前的改革与实践。教师也需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对真实的行业发展态势有可靠地掌握。引进一些具备数字化专业背景的跨专业高素质教师人才,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与其他学院专业共同开设数字化课程。通过实践逐步制订出完善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制度。另外,通过外聘方式邀请外聘专家到学校交流、讲座、授课,不断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建设产业学院,校企政共同育人

1.创建及参与产业学院发展。立足区域产业发展,依托专业建设,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整合院校和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共同体,为了更好地融合双方投入、发挥校企优势,应探索搭建“一站式”育人模式。公共管理类专业应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可与国内外企业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加强与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参观交流,接受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2],学校、企业安排指导教师为学生讲授理论与技能训练,并定期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

2.校企政三方合作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校企政合作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和延伸,是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校企政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结合。校企政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尝试和实践,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7]。目前,校企政合作在G高校已有广泛实践,但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合作仍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此前的校企政合作、产学研结合更多的是为企业服务、为生产服务,忽视或不太重视对实习学生的锻炼和培养。因此,构建校企政三方长期合作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尤为必要。针对校企政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需要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制度与机制,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企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三方利益分配与矛盾化解机制。

(四)多渠道合力,提升师生社会服务能力

1.构建多方参与平台承接政府委托项目

以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项目为引导,推动公共管理系师生参与进政府、企业委托的项目。2022—2023年间已与贺州市财政局、崇左市财政局、扶绥县财政局、武宣县财政局、南宁市鼎政绩效评价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及企业合作,完成了政府委托的财政支出绩效预评估、评价项目70多项。将来会吸纳更多教师与学生参与进政府绩效评价项目,培养“有担当、精管理、懂经济、敢创新”的应用型管理人才。通过这些社会服务项目一方面能够增加教师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反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调研,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2.运用校企政三方实验场所增强实践能力

在高校内部充分使用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虚拟现实产研学中心、财税一体化实验室等设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举办“三下乡”活动、政府实习活动以及参与政府委托项目等,充分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定期开展到企业实地参观活动以及挂职锻炼活动,锻炼学生管理能力与提升未来职业生涯适应能力。多管齐下解决专业教育与政府、企业真实管理活动脱节问题。

3.利用校企政三方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常态化互动

通过校企政三方合作平台,完善三方人才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在联络机构协调之下,高校人才能往企政单位学习实践,企政人才也能前往高校教学与交流,三方互通有无。充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与对当前政府、企业实践把握不足问题。

4.鼓励师生参与各项相关赛事活动

号召、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校级、市区级、省级和国家赛事,并对获奖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教赛结合,在与其他参赛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扩展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竞赛。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寒暑假实习、参加各项大学生赛事,通过比赛和志愿服务、寒暑假实习把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校则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寒暑假实习、参加比赛提供坚强的后盾、鼓励和支持,包括指导教师、学分奖励、丰富的精神物质奖励、经费支持等。

(五)创建企业、政府案例库

基于企业、政府的发展需求,根据企业发展、政府治理,创建相应的案例库并进行不断更新和填充,为学生提供切合专业实际的模拟训练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创建案例:把教师参与的政府委托项目进行加工创作;与外聘企业专家、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合作对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加工创作;与合作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合作对政府治理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加工创作。

四、结束语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撤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业就业前景不佳、课程设置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定位不相符、当初盲目追求热门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公共事业管理并非“无用之学”,相反在当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该专业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是在基层实践包括“放管服”改革、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等领域,其涉及面是非常广泛深入的,该领域的发展也非常有活力和动力。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可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且有效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飞.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N].光明日报,2023-08-22(11).

[2]丁洋,孙存一,沈丽,等.数字经济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29):67.

[3]郑代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危机与前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7):1-6.

[4]李雯.外语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双语特色教学改革研究[J].校园英语,2019(38):24.

[5]方正松.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93-195.

[6]王荣党.课程设置的合理化标准[J].教学研究,2000(4):333-336.

[7]彭长宇,刘晓琴,代显华.校政企合作 共育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7):225-227.

作者简介:伍弢(1986—),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单位为广西外国语学院工商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工商管理。

(责任编辑:赵良)2024年9月下半月刊(总第219期)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