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思路与路径探析

2024-09-26渠汛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要:当前,出版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和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围绕新课标,聚焦课程教学的新趋势、新理念,科学教育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新媒体时代,出版业须深入探索自身应承担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以高质量科学教育出版物助力国家科技建设、教育建设和人才建设。文章从科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加法的时代内涵切入,提出出版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整体思路,以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教育版块为例,分析地方出版社在科学教育领域实现出版融合发展的路径。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资料进行解读,分析科学教育现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目标和思路,进而就出版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实践,提出教育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五条具体路径:一是夯实教材主业,建设课程资源一体化工程;二是运营服务平台,盘活数字化资源;三是提高站位,做大做强“粤科教”产品体系;四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科学课程质量;五是家校社协同创新,开发科教产业新业态。文章旨在通过对教育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思路与相关路径的研究,为我国科学教育出版工作提供参考,以期助推科学教育出版创新发展。

关键词:科学教育;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数字化;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G230;G23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240-06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给科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1]。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强调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系统部署好科学教育加法,加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意见》认为,健全课程教材体系、丰富科学教育资源、拓展科学实践活动、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等20条措施,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及培养潜在科学家、激发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热情的有效途径[2]。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相关政策的出台,科学教育出版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出版社特别是教育出版社须主动思考,探寻科学教育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以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一、科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加法的时代内涵

科学教育是指立足于科学、引领科技发展,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思维为核心,以科学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科技自信、科技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大核心素养[3]。在科学教育实践及理论持续革新的推动下,科学教育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为着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际环境中的团队实践;教学方法呈现跨学科特点,重点关注科学与工程实践[4];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拓展至校外乃至虚拟学习空间[5]。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主要聚焦于学校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加法”[6]的提出与《意见》的发布进一步打破了这一固有观念,为出版社更准确地理解和设定科学教育出版服务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全面落实《意见》要求,出版社特别是教育出版社需要分析当前科学教育形势和教育出版业务发展状况,形成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整体思路。

二、出版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整体思路

(一)科学教育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提升,但科学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7]。应试教育倾向明显,实验探究教学流于形式,忽视高阶思维能力[8]的培养;拔尖人才培养关注不足,缺乏贯通式培养生态;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不足,校外资源向科学教育转化缺乏机制保障;资源分布不均衡,使用效益不高。时代变革和科学教育内涵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广东教育出版社自集约化改革以来,在科学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科学、信息技术等各学科结合资源优势和市场特点,实现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品牌化延伸,具备较强的学科竞争力。地方课程在数字化转型、课后服务课程、研学课程等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在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及服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有待丰富,多元化不足;教师培训服务质效有待提升;平台运营需要优化,应用模式不够多样;理论研究需要深化,专家资源架构有待完善;品牌口碑需要加强;等等。

(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目标与思路

广东教育出版社作为广东省出版集团旗下承担教材建设和教育出版重任的分支机构,肩负着以科学教育出版建设科技强国、打造南方科学教育研究出版高地的使命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央和广东省“双减”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推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坚持重在实践、激发兴趣,重在集成、盘活资源,重在融合、内外联动,重在协同、系统设计的原则,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奋力将广东教育出版社打造为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连接枢纽、服务提供商、资源聚合平台和引领发展者。

广东教育出版社重点围绕集团“主业挺拔、双效俱佳、多业态共融、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整体协同、数字驱动为中心,坚持内外联动、统筹资源和区域推进,逐步推动各板块业务高效联动,构建科学教育一体化课程矩阵、打造一系列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推出多元化大众图书科学教育产品线,聚焦家校社科学教育协同机制,联合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教师力量,协同广东粤科普集团发展,建成“粤科教”品牌体系,打造粤教科学教育生态联盟。

三、出版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具体路径

(一)夯实教材主业,建设课程资源一体化工程

广东教育出版社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以国家课程教材和创新教育、生涯教育等地方课程教材为核心,建设健全配套资源和服务,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9],密切结合学校、师生的需求,重点关注学科实验册建设、教学测评一体化建设、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化建设等,为师生提供高质量课程资源和服务。

1.强研究:打造科学教育高端学术论坛

广东教育出版社利用专家库资源,激活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智库,常态化建设高端学术论坛,与高校、政府、研究机构等协同创新,申报科学教育相关课题,孵化系列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同时,强化教育教学理论调研,深化与中小学校的协同合作,推动特色学校及实验基地建设。坚持举办年度学科专业座谈会议,打造南方科学教育学术论坛品牌。加强专业化学科团队培养,增强编辑研究意识,构建高效、专业的学科出版团队。聚集专家资源,开展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努力创建国家级教材课程研究基地。

2.系统课程:围绕教材打造课程一体化工程

统筹各层级和学科课程,推进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以科学、化学、物理、地理、信息科技等国家课程教材为基础,强化学科建设,增加技术与工程实践内容,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赋能,探索数字化实验教学手段,开发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升级“粤教虚拟实验室”平台。推进地方特色课程建设,构建广东科学教育地方课程体系[10]。

落实地方课程规划,编研创新教育课程,强化科学教育指向,开发配套资源与教具、学具。整合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打造“超市型”科普课程库,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引导学校打造精品科普课程和示范校。

3.优资源:健全教材立体化资源库

健全教材配套资源,满足学生和教师需求,打造包括纸质教辅、活动手册、教师用书、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源、教学示范课视频、“教—学—评”一体化智慧平台等在内的系列配套立体化资源,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巩固和拓展教材市场。高市场占有率将促进合作,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加强学科专家库建设,邀请国内教育和学科专家支持教材一体化建设,参与编写、修订、培训、教研、比赛等活动,促进产学研融合,助力市场开拓和政策服务。

创新资源库建设方式,自主开发为主,合作开拓为辅,把握资源内容和市场自主权。选择合适的资源类型作者,发挥核心编者引导作用,与名师合作开发学生学习资源。加快数字资源库建设,构建纸数融合的教育资源与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拓展学科教材服务边界。

4.重服务:拓展教师培训内容及模式

打造学科教材培训体系化工程,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教材培训,特别关注边远地区,注重教师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增长和奋斗精神的培训。三年内建立完整的信息平台,收集师生意见作为教材修订依据。研发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内容+服务”的课程出版体系,提供专业化教学资源支撑。

打造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服务工程,大力推动教师教研发展。提供有偿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项培训,如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等。与广东教育学会等合作,征集遴选中小学科学教育精品微课等。利用图书期刊出版优势,提供课程教研与课题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服务,打造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实验教学的精品线上资源[11]。

5.拓产品:研发符合需求的“智慧+”产品线

深挖科学教育实验需求,开发全学科“粤科教·智慧实验”产品线,包括实验册、AR实验室、实验材料包等。修订原有生物、物理、化学三科实验册,增补地理、科学、信息技术、数学学科,确保学生充分体验实践性学习。开发“粤科教·智慧阅读”产品线,关注学科阅读、名家精品及原创读物,打造特色课外文教产品线。对标中小学新课标,开发分级阅读科普读本,实现科学教育加法。开发面向科学教育的“粤科教·智慧作业”产品线,出版一批科学设计作业产品。

(二)运营服务平台,盘活数字化资源

广东教育出版社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粤教翔云”“南方E课堂”等平台,盘活数字化资源。与兄弟单位合作,创新运营模式,促进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和品牌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融合数字资源与知识付费,变革教育服务模式[12]。基于市场平台进行商业化运营,开发科普课程并通过平台分发销售,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实现运营目标。

1.用好数字教材平台,做好线上资源服务

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广东教育出版社利用“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平台为广东省1200余万师生提供全面的科学数字教材及应用服务。该平台涵盖“数字教材”“资源”“教研天地”等模块,不仅可提供多种学科教材电子文件、音视频、交互等富媒体资源,还有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等自主学习资源,并开发了包含配套音视频、实验动画或操作视频、交互习题库等在内的学科课程资源,能为师生提供云教案、示范课例、线上教学培训等。

2.强化企业数字底座,建设自有数字品牌

数字资源库作为出版社的核心资产和版权管理中心,集中管理数字资源,并分类保存图书版本。资源库构建教育智库,集结名校名师和名家名作,提供电子书、听书、视频课等二次知识服务。同时,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库、数字科学实验室、分级阅读等数字资源,探索AIGC科教小模型,细化应用服务。广东教育出版社推出“南方E课堂·粤科教”频道,为中小学生、教师提供一体化科学教育知识服务平台,内容同步发布到第三方平台,树立品牌形象,并引导用户回流。

3.精准对接用户需求,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通过精准的用户分析,定向制作全媒体传播内容,策划科学教育栏目内容。充分利用图文和短视频资源,以吸引并留住用户。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涵盖科学新闻、原理解析、实验教程、科学史话以及生活应用等内容,以满足不同领域读者的需求。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科学讲座、故事分享、实验演示、科普动画、科学探索和挑战等丰富多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将以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展现科学的魅力,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科学“套餐”。

(三)提高站位,做大做强“粤科教”产品体系

广东教育出版社整合科学教育相关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出版物、图文资源、音视频等,打造“粤科教”系列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多维度传播,打造“粤科教”IP和产品构架,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1.做强科学教育主题出版,讲好中国科学故事

在主题出版方面,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紧抓“中国智造”“大国重器”等重点热点,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携手高新技术企业出版具有冲金冲奖潜力的主题出版物。比如打造“芝士学堂”品牌,开发青少年科学教育及科普阅读产品线,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海下蛟龙、神舟系列等国家重大航空、航海科技成就为切入点,规划重点选题《星辰大海:航空航海科学家故事丛书》,帮助青少年了解“大国重器”的建造意义,拉近青少年与科技前沿的距离。

2.做大“粤科普”品牌体系,细化落实分级阅读

开发“粤科普”分级阅读科普读本,作为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实现科学教育加法。策划组织开发“人工智能探索系列”等多套科普丛书,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探求欲,培育能够传承科学家精神[13]的青少年群体。基于“看见中国”品牌拓展科普书系;与长隆集团等强IP企业合作,出版“科学在身边”科普系列产品,让青少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生物、数学、化学、天文学等多个科学主题世界。

3.丰富科普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合作运营推广机制

推动科普图书销售,加强“六纵三横”渠道建设与推广。“六纵”包括国有书店、民营书店、综合电商、新兴电商、自营电商和社群渠道。其中国有书店发挥引领作用,线上销售须精准定位和差异化营销,社群渠道则侧重提高图书知名度。“三横”指团购、独家包销和图书定制,分别满足集体需求、打造畅销书和个性化阅读需求。通过渠道拓展提高曝光率,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读物,有力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四)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科学课程质量

《意见》提出,要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通过合作研发、特色定制等模式提供包含课后服务、研学实践、培优竞赛等形式在内的一体化、个性化方案和配套服务,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家校联合科普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建设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1.优化课后服务科学课程顶层设计,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

结合新课标和《意见》等文件精神,开展课后服务科学课程的顶层设计,整合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教师培训资源和家长资源,构建完整的科学教育课后服务产品线,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课程。同时,针对课后服务的拓展场景,开发科普通识类课程、科学实践类课程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分类开发课程资源,逐步满足不同需求,打造立体科学教育融合出版产品线,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2.强化科学教育课程落地,健全课后服务实施举措

强化教育教学,完善资源体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教学资源,如课程材料包、教案、交互课件、评价体系、微课视频等,强化科学教育效果。加强服务保障,提升教师素养,组织多样化的学生活动,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创新科学教育资源业态,运用AI、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强化科学教育效果。出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科学教育产品,提供驻点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五)家校社协同创新,开发科教产业新业态

《意见》要求,加强社会协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出版社应联合各方资源,打破资源壁垒,组织“请进来”“走出去”科学实践活动,强化学校与社会科学教育的联系。

1.探索“营地+”运营模式,打造粤版研学品牌

借助优质场馆和基地资源,以三大“走出学校”行动为代表,打造科学教育馆校社合作计划。通过加强课程研发、推动数字文旅融合、探索“营地+”运营模式、优化研学服务等,打造粤版研学品牌。例如,在研学课程方面,遴选广东优质科普场馆,开发“一市一馆一课”系列研学图书,打造广东科普研学地图,实现协同育人目标。推进馆校合作,联合广东省科技场馆、自然科普实践基地等,利用场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科普实践行动。

2.实施家庭科学教育,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联合家庭教育研究会等组织机构,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征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联合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多方力量,构建家庭科学教育专家库,共同打造包括公开课、亲子研学课程等在内的广东特色家庭科普品牌项目。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评选与竞赛活动,开展科普读物亲子共读、知识亲子技能大赛等。运用智慧中小学、粤教翔云、南方E课堂等平台,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线上资源。

3.联合策划竞赛活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4],对地区及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提出新要求。广东教育出版社与广东省科协等机构合作,提供科技创新人才一站式定向培育服务方案,如“强基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等。针对地市拔尖人才培养需求,推出“蓑羽鹤”优生培优计划,选择示范校,提供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全程辅导、成长评价记录等服务。

4.协同区域创新资源,开发科教产业新业态

加强和政府、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及科学教育相关领域高新企业的协同合作,以联合研发、合作共建、协同运营等模式,构建科学教育产业协同生态[15]。例如,依托自有产业“未来教育创新港”建设“粤科教”出版研学空间,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联合广东科学教育研究院、广东科学中心等单位,共建共创粤港澳科学教育产业生态。

四、结语

文章以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教育版块的发展建设为例,探析教育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文章研究认为,出版社应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双减”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起新形势下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以高质量科学教育出版助力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

各大教育出版单位须高质量完成科学教材修订工作,推出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服务;积极建设自有数字平台,增强平台全媒传播能力,做强做精做大科普类品牌;协同社会大课堂,以科学教育新业态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此,方能实现多维创新,在深化出版主业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严晓梅,裴新宁,郑永和.我国科学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与社会,2018(3):13-21.

[2]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5):20-24.

[3] 郑永和,周丹华,王晶莹.科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核心问题与路径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23(9):1-9.

[4] 王颖,范佳萍,李倩倩.美国科学教育战略举措的经验与启示[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3(5):35-46.

[5] 周信杉,尹春杰,高金岭.数字教材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及运作机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0(3):1-14.

[6] 郭伟,陈旭远.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路径探索[J].人民教育,2023(24):45-47.

[7] 杨晓梦.新课标视域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推进路径[J].中小学管理,2023(6):30-33.

[8] 徐丽,李明江,施红.高中生信息技术高阶思维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85-92.

[9] 张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探究[J].中国编辑,2022(4):57-61.

[10] 何维泉.推动五育融合,成就高品质教育[N].语言文字报,2022-08-17(08).

[11] 刘桂琴.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价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8-141.

[12] 耿海英.知识付费变革期传统出版业数字转型的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2019(20):38-40.

[13] 陶思敏.馆校结合中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通报,2022(6):115-120.

[1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社,(2022-10-25)[2024-06-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 5721685.htm.

[15] 葛璟璐,吕朝琪,陈建祥.科普期刊助力科学教育类课后服务新实践:以《科学大众》为例[J].编辑学报,2024,36(1):78-82.

作者简介 渠汛,编辑,广东教育出版社国家课程事业部主管,研究方向:教育出版、主题出版、出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