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析

2024-09-26郝雅芳张冠蓉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新世界,心智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是当下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深入剖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发现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包括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打破了思政育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多样化的信息平台创新了思政教育形式、便捷的交流平台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快捷的传播方式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消极影响包括信息过载与碎片化导致认知困境、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干扰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新媒体的娱乐化倾向削弱了思政教育的严肃性、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加大了思政教育难度、新媒体的个性化推荐算法限制了学生的信息视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有效运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提出其可通过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筑牢自身思想防线;加强信息筛选和审核,规范校园网络环境;强化师生在线互动交流,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全方位思想动态监测,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整合新媒体资源,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机制。文章认为,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大学生;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192-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内容、载体及培育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137;2023年度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辅导员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影响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23001

一、引言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7.5%,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0.6亿人、10.67亿人和10.53亿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

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自由化、信息获取虚拟化的特点。在信息混杂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面临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和诱惑。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信息甄别能力,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能够打破思政育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让思政教育可以跨越地域界限,实现远程教育和资源共享,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普及推广给更广泛的学生群体。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远程教育和社交媒体应用等方式,思政教育可以更加灵活、便捷地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新媒体为思政育人提供了丰富且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素材,让学生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受更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加快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2]。

2.多样化的信息平台能够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平台,覆盖了更广泛的受众,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普及率和实效性,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线上学习平台、社交媒体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信息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互动、讨论的空间,增强了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零距离的学习交流平台,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及时传达给学生。辅导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提供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针对性。还可利用“三微一端”等平台拓展教育途径,运用生动、活泼的话语表达方式,转变思政教育话语方式。

3.便捷的交流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双向传播和反馈。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关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实现个性化学习。辅导员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更精准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式教育,可以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和范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3]。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而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提供更精准的教育服务。海量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平台,能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快捷的传播方式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以迅速传播最新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使高校思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热点问题,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此外,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化管理能够有效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构建更高效的管理平台。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辅导员可以迅速捕捉社会热点话题,将其融入教学内容,确保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通过即时发布相关信息、评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信息迅速传播给大量用户。这种快速的信息传播机制使思政教育内容能够迅速被学生接收,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最新的思政教育动态、政策解读等内容,学生只需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取相关信息。新媒体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消极影响

1.信息过载与碎片化导致的认知困境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大量信息涌入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信息过载。大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极大,远超其处理与消化能力。信息过载不仅会导致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还可能使他们感到焦虑、抑郁,甚至迷失方向。面对海量信息,大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担心错过重要信息或难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极易陷入信息焦虑。这种信息焦虑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同时,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特点使学生难以进行系统和深入思考,导致认知障碍。这种认知困境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而且会削弱思政教育的效果。

2.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干扰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文化话语权分散化影响主流文化传播的权威性。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使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为可能。这些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具有误导性和煽动性,容易引发学生的恐慌和不满情绪。碎片化的信息往往缺乏权威性和可靠性,大学生在接收这些信息时,很难判断其真伪和价值。这可能导致他们受到误导或产生偏见,从而影响其判断和决策。他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浏览各种信息,会因无法确定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而感到迷茫。新媒体平台信息海量,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长学生的见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非主流价值观念容易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诱导大学生盲目追逐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干扰,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4]。

3.新媒体的娱乐化倾向削弱了思政教育的严肃性

随着泛娱乐化思潮的兴起,学生更加注重娱乐消遣,更关注理论表层的外在吸引力,而忽视了理论内容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并且,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位”的情况下自主获得大量的信息知识,这会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渠道,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5]。新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使学生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中,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新媒体存在严重的“标题党”“一味追求流量”等情况[6]。新媒体在高校信息传播中也存在泛娱乐化的倾向,如一些高校的官方媒体账号存在过度宣传明星和不当引导等情况[7]。同时,一些新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将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娱乐化处理,以吸引学生眼球。这种娱乐化倾向削弱了思政教育的严肃性,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4.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特点。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特点,一些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往往缺乏理性,甚至存在偏激和极端的情况,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容易夹杂负面评论,因此须时刻关注并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言行。新媒体的这种交互性特点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辅导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5.新媒体的个性化推荐算法限制了学生的信息视野

新媒体平台通常利用个性化推荐算法向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的信息。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用户体验,但也引发了“信息茧房”效应。大学生长期接收相似的信息,可能面临信息视野狭窄的问题,忽略对其他领域信息的关注。学生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个性化算法就会将更多同质内容推荐给学生,导致学生信息视野狭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一)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筑牢自身思想防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点,从供给方入手,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8]。媒介素养是人们利用媒介获取信息、提出疑问以及表达观点的能力[9]。面对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诱导和干扰,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10]。对此,一方面要提高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辅导员应主动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同时,应关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话题,将之融入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加强引导和管理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行为。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开设新媒体素养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新媒体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二)加强信息筛选和审核,规范校园网络环境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阅历较少、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极易被误导,沉迷网络和碎片化阅读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高校辅导员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优质的思政教育内容,避免学生深陷“信息茧房”[11]。高校作为平台方,要明确自身立德树人的重任,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审核,扮演好把关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建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高校还应建立信息筛选机制和信息举报反馈机制,大力筛选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及时删除虚假信息和谣言,防止其传播和扩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鼓励学生积极举报虚假信息和谣言。同时,应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高效监管新媒体平台信息,建立信息发布审核制度,对辅导员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管理,确保信息质量[12]。

(三)强化师生在线互动交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

辅导员应运用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特点,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通过直播、在线问答等形式,及时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提供政策解读、心理咨询等服务。针对国家重要节日、纪念日等节点,设计和开展网络主题教育,如在线知识竞赛、网络主题征文、在线讲座等,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建立完善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收集汇总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并定期更新主题内容。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进行全方位思想动态监测,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和引导

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观点和想法的重要平台,这要求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工具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及时发现和研判学生出现的错误思想倾向,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根据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选择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B站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思政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调整思政教育的传播策略。建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系统,搜集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家庭基本情况,及时更新学生的基础数据,确保录入学生信息的准确性,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原始数据支撑[13]。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严防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整合新媒体资源,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机制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兼具深度和吸引力的图文信息[14]。辅导员应整合各种新媒体资源,包括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建立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实时分析学生的互动数据,深入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强化教育效果[15]。通过创建并运营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及时关注和更新发布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覆盖,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思政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贺永萍.新媒体技术助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之道[J].世纪桥,2023(11):57-59.

[2] 韩磊.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评《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探索》[J].传媒,2022(13):13-14.

[3] 罗弦.广东高校校园网络新媒体构建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融合性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1):63-64,66.

[4] 白艳梅.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5] 刘艳,谭亚莉.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式微与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7):121-126.

[6] 崔宏博.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7] 乌丽娜.新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21(6):136-138.

[8] 吕宬玥,何晓雁.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时代报告,2023(7):106-108.

[9] 王海迪.旅游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世界,2019(10):76-80.

[10] 孔令轩.刍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今传媒,2023,31(11):185-188.

[11] 王海迪,易韶柯.“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破茧路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1(7):97-100.

[12] 张争,王国宇,周婷婷.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3(4):80-84.

[13] 王艳琴.新媒体时代辅导员话语权引导力探究[J].中国报业,2023(14):82-83.

[14] 王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J].才智,2021(18):47-49.

[15] 任泓璇,任绍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创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113-117.

作者简介 郝雅芳,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冠蓉,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