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与传播机制探究
2024-09-26满强
摘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与传播机制,旨在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文章阐释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指出新媒体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和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中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同;新媒体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还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与个性化推送,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成长需要。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路径,认为教育工作者应重构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具体化和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传播机制方面,文章提出应采用“高校思政+融媒体”的教育传播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融媒体平台,形成一个涵盖教学、讨论、反馈的全媒体教育生态系统。同时,还应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互动参与的传播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透明流通和资源共享。这种互动参与机制不仅能增强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还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177-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黄河三角洲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ZXYRW19015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还重塑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路径。
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内容、形式有了新的发展要求。新媒体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创新手段,使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直观和易于接受。因此,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传播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成长需要。
新媒体不仅是工具,还是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创新精神和时代感,能够积极依托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技术,打造更适合高校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构建“大思政”格局,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1]。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的内涵,赋予其更为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他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和书本,而是通过网络空间、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多种形式,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不仅涵盖传统的理论知识,还涉及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中,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全面理解和强烈认同。
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得以创新和改进。通过微视频、直播、在线讨论等形式,教育工作者能够与学生实时互动,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确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和服务。这种互动和个性化教育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还能锻炼他们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4]。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价值也得到显著提升。新媒体赋予思政教育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通过新媒体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增强教育的普及性和渗透力。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更及时地回应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切,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媒体还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更丰富和生动,通过多媒体、多渠道的传播,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案例和鲜活的故事,使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获得启迪和升华,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显著增强。新媒体的发展使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精准和细致的教育服务,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探究
(一)基于新媒体的思政教育内容重构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可能。教育工作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样化和互动性的特点,对传统的教育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设计,使之更加生动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内容不仅可以通过文字传递,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多种形式呈现,教育过程更加立体和丰富。通过短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形式,思想政治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此外,新媒体使教育内容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大幅加快,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将最新的时事热点、政策解读等融入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与时俱进[6]。
新媒体还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和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系统,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情况,推送个性化的教育内容。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接收到最符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问卷调查和在线互动讨论等工具,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新媒体的应用还应注重网络文化的积极引导,要将网络流行语、热门话题和文化作品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习惯和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文化,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网络素养,提高其辨别信息真伪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7]。
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内容重构,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和超越。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新媒体,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使思政教育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
(二)融入时代热点的思政教育内容设计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有效融入时代热点,使教育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和吸引力。教育工作者需敏锐捕捉社会热点,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新媒体背景下,重大政策发布、社会事件和科技进步等热点事件都是宝贵的教育素材[8]。通过对这些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脉络和社会运行机制,从而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明确核心问题和本质,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育内容。
融入时代热点需要创新教育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当前已不再适用。通过新媒体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等多种方法,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讨论环保问题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这种参与式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和实践[9]。
融入时代热点的思政教育内容设计,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化和拓展。将时代热点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能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高校思政教育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多元化表达形式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表达形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视频因直观性和感染力,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10]。视频作为主要传播形式,有强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能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故事化叙述,使抽象的思想理论具体化,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然接受教育。因此,可通过微电影展示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在线讨论、直播互动和社交媒体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了条件,在线讨论板块和社交媒体群组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观点和相互讨论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自由交流、提出疑问并得到解答。实时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还能增进他们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如直播平台上的实时讲解和答疑,能够有效强化教学效果。社交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文、图片和视频等,广泛传播思政教育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提升。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思政教育。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亲身”参观历史遗址,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能感受到信念的深邃、真理的伟力、为民的崇高[11]。沉浸式的教育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历史责任感。
多元化表达形式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拓展,又是对教育效果的增强和优化。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思政教育可以更加灵活和更具吸引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机制探究
(一)建立“高校思政+融媒体”的教育传播机制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作为一种集成了多种媒体形式的传播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建立有效的“高校思政+融媒体”的教育传播机制,不仅能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还能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教育环境[12]。
高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创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内容。通过视频、图文、音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将思政教育理念以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其对重要思想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在实践操作上,高校可通过建立统一的融媒体平台,集成新闻发布、视频教学、在线互动等功能,形成一个集教学、讨论、反馈于一体的全媒体教育生态系统。该平台不仅能有效集中教育资源,管理和更新教育内容,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实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和推送。通过该平台,高校思政教育能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直播讲座、在线问答等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教育策略。此外,该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趋势,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3]。
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机制还应包括内容的创新与多样化。高校应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探索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内的新型教育手段,开发更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互动的方式展现,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记忆效率。同时,还应加强与外部媒体的合作,利用专业媒体的传播力和专业度,扩大思政教育内容的社会影响力。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强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还可以借助专业媒体的渠道和资源,将高校思政教育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建立“高校思政+融媒体”的教育传播机制,关键在于实现内容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平台功能的全面整合。这要求高校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打造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高效、互动、个性化的思政教育传播体系。
(二)建立学校、家长、学生的互动参与式传播机制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创新,还依赖教育主体间的互动和参与。特别是学校、家长与学生三方的协同合作,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建立一个包括学校、家长和学生在内的互动参与式传播机制,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内容的传播效果,提高教育活动的参与度[14]。
互动参与式传播机制应强调三方之间信息的透明流通和资源的共享。学校是思政教育的主体,负责教育策略的制定和内容的设计,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将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信息传达给家长和学生,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家长作为学生成长的直接影响者,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家长需要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学校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和指导学生的成长。学生是思政教育的直接受众,他们的反馈和参与是检验教育效果的直接标准。
要建立互动参与式传播机制,学校首先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例如,利用校园网、官方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教育动态,利用在线论坛和问答平台搭建互动交流的桥梁。平台不仅能实现信息的即时更新和快速传播,还能促进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实时互动和深入讨论。此外,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会和教育研讨会,这些活动既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形式让无法到场的家长参与其中,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供家长和学生事后观看,提高教育活动的参与度,扩大教育活动的覆盖面。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更有效地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15]。同时,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参与学校的思政教育活动。通过设立在线讨论组、学生工作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学生主动参与能增强他们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同时,他们的实际行动能反哺教育内容,使其持续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学校可以精准把握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实时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的行为数据,教育工作者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教学方法更有效,据此优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互动参与的传播机制,可以使思政教育内容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三方互动参与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总之,建立互动参与式传播机制,是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积极顺应技术发展,创新内容和传播方式,增强实效性和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平台,采取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融媒体教育传播机制和三方互动参与机制,可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生态系统,满足新媒体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教育工作者应理解、把握、遵循思政教育的根本方向和目的,具备创新精神和时代感,不断探索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的应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24(5):11-14.
[2] 杨祎辰.基于新媒体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6):47-50.
[3] 申琦.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4):198-200.
[4] 王琦.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阻力与创新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11):113-115.
[5] 汤璇芷.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1):49-51.
[6] 柳思.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22,37(11):14-18.
[7] 刘思琪.网络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育人实践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4(2):13-15.
[8] 宋小莉,王绍源.基于社交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38-40.
[9] 韦继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7):41-43.
[10] 张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创新与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190-193.
[11] 徐光煦.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J].红岩春秋,2023(11):1.
[12] 郝红亮.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机制创新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9):112-113.
[13] 刘钟基.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21.
[14] 关德洪,任洁,肖芳.“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新媒体传播[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6):79-81.
[15] 陈杰,林浩晖.高校思政课场景教学创新:内涵、价值及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3):95-101.
作者简介 满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