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探究
2024-09-26唐明兵
摘要:文章探究县级媒体中心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期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县级媒体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地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揭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样本;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管理机制等维度剖析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总结提炼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同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深入了解县级融媒体中心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意见建议,多维度、全方位考察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体制机制、人才技术、内容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现实挑战。研究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宣传党的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基层群众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诸多掣肘和困境。破解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难题,需要全面革新。文章旨在丰富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理论,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找到突破改革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为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融合;发展;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098-05
一、引言
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升新闻传播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媒体融合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播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亟须相关部门和研究者高度重视。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理论基础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媒体融合理论、区县传播理论等。媒体融合理论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总体框架和方向指引,阐明媒体融合的内涵、特征、路径等,强调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区县传播理论则从空间维度解析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指出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立足区域特色,满足区县群众的信息需求,发挥近距离传播、互动传播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1]。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现状
县级融媒体中心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发展历程来看,县级融媒体中心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加速推进、提质增效三个阶段,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从粗放到精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国大多数区县都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形成了“一中心多支点”的融媒体格局,融合发展机制日益完善[2]。
四、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体制机制方面的挑战
1.管理体制作用有限。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这与区县原有的媒体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区县的传统媒体大多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在人员管理、财务预算、资产配置等方面均保持各自独立的状态。而融媒体中心的成立,要求打破原有媒体管理的壁垒和藩篱,实现人员、财务、资产等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这无疑会对原有的管理体制造成冲击。另外,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上级部门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估,缺乏融媒体中心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的有效补充,评价视角和渠道有限,难以形成常态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3]。
2.激励机制不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难以充分调动融媒体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薪酬待遇方面,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仍然延续传统媒体的做法,沿用原有的编制和工资分配制度,未根据融媒体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导致融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其工作强度、创新贡献不匹配,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在职业发展方面,当前的融媒体人才评价和职务晋升标准仍然较为单一,缺乏对融媒体人才专业能力、创新实绩等方面的考核,晋升渠道狭窄,发展空间有限。优秀的融媒体人才难以通过努力工作得到成长进步的机会,积极性和上进心逐渐消退。
(二)人才资源方面的挑战
1.人才匮乏。相较于中央级和省级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方面存在先天劣势。第一,县级融媒体中心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方面条件有限,难以吸引高端复合型人才落户;第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及大型媒体,人才发展空间和平台有限,优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第三,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急需一批既懂内容生产又懂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但现有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融合发展的需要;第四,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持续性有待增强[4]。
2.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人员大多为传统媒体背景,网络技术、数据分析、视频制作等新媒体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全媒体人才所占比例较低。从年龄结构来看,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员工平均年龄偏大,40岁以上员工比例较大,年轻员工较为匮乏,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突出。
3.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方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路径不清晰,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人才培养的投入方面不足,培训经费未落实到位,专项培养资金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开展。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重使用、轻培养,对继续教育和在职学习的激励不够,不利于人才持续提升能力水平[5]。
(三)技术应用方面的挑战
1.技术设施落后。受财力所限,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硬件设备投入不足,缺乏先进的采编设备、制作设备和传输设备,现有设施陈旧老化,难以满足融媒体内容生产的需求。融媒体内容生产要采用高清摄像机、无人机、虚拟演播室等先进设备,而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仍在使用传统的采编设备,制作手段单一,画面质量和音频效果难以保证。
2.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6]。然而,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新技术了解不深入,应用不充分,新技术与业务融合不紧密。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缺乏专门的技术部门和技术人才,无法有效开展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多依赖外部采购和技术支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移动化传播方面的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移动新闻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功能单一,互动性不强,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服务短缺。此外,县级融媒体中心缺乏将新技术与传统采编业务深度融合的整体策略,新技术对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的驱动不足[7]。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受编制和经费限制,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缺乏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和人员,现有技术人员大多从事技术应用和维护工作,缺乏创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虽然成立了新媒体部门或技术中心,但实际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很少,创新项目立项不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创新工作流于形式。
(四)内容生产方面的挑战
1.内容生产同质化严重。当前,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选题策划缺乏独到的视角和创意,内容生产缺乏差异化的定位和风格,大量新闻报道和信息产品雷同重复,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过度依赖上级媒体和其他区县媒体的选题和素材,原创能力不足,缺乏本土化、个性化的内容。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兴趣偏好研判不到位,内容生产缺乏精准定位和用户思维,难以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8]。
2.内容品质有待提高。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存在深度不够、角度单一、文字粗糙等问题,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专业的内容把关,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区县融媒体新闻报道存在失实、失衡、失范等现象,缺乏权威的信息来源和严谨的核查把关,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
3.内容形式创新不足。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仍然延续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以文字、图片等静态形式为主,对音视频、动漫、虚拟现实等富媒体形式的运用较为欠缺,内容形式单一化、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虽然制作了少量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但创意不够、互动性不强,难以激发用户兴趣和提升传播热度[9]。
(五)经营发展方面的挑战
1.资金投入不足。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自有收入来源有限,难以满足转型发展的资金需求。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虽然获得了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但资金总量有限,使用范围受限,难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投入也明显不足,缺乏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薪酬福利和发展平台,人才队伍建设难以满足融媒体发展需要[10]。此外,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内容生产、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也有限,这影响了融媒体产品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2.盈利模式单一。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仍然延续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广告经营等方式获取收入,盈利渠道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过度依赖政府采购项目,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难以形成独立、多元的盈利模式。在广告经营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广告收入逐年下滑,传统的广告业务模式难以为继。
3.市场竞争力不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用户运营和市场推广方面存在短板,局限于本地用户,用户规模小、黏性不强,缺乏精准、有效的运营策略和手段。在市场开拓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市场环境的认识不足,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布局,难以准确把握市场机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11]。
五、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对策
(一)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根本保障。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融媒体中心主体、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性格局。第一,在组织领导方面,要明确党委宣传部统一领导、统筹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成立由宣传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融媒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融媒体中心发展的指导协调。第二,在管理体制方面,要赋予融媒体中心更大的采编经营自主权,构建理事会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灵活高效的决策执行机制。第三,在社会参与方面,要建立开放多元的合作共赢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融媒体中心建设,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元投入方式[12]。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关键支撑。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制定融媒体人才发展规划,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融媒体人才队伍。第一,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柔性引才、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对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融媒体人才队伍结构。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完善融媒体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全媒体采编、新媒体技术应用、融媒体经营等方面的实战化培训,提升融媒体人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第三,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选拔、考核、晋升等制度,完善岗位设置和薪酬分配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公平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发融媒体人才队伍活力。
(三)加大技术投入与应用力度
加大技术投入与应用力度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撑。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顺应智能化、移动化传播趋势,加大在新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技术赋能水平,为融媒体生产传播插上科技的翅膀[13]。第一,在完善技术设施方面,要增加资金投入,升级融媒体采编制作、分发传输、存储管理等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构建功能完备、性能优良、安全可靠的融媒体技术架构和基础设施体系。第二,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方面,要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突破智能化采编、精准化分发、个性化推荐等关键技术瓶颈,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三,在深化技术融合应用方面,要促进新技术与融媒体内容生产、分发传播、用户服务、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沉浸式体验、精准化推送等新业态新应用,强化媒体表现力,提升服务能力。
(四)创新内容生产模式
创新内容生产模式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核心要务。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立足“内容为王”,将内容质量作为生命线,以内容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第一,优化内容生产流程。要建立“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指挥调度中心,打通采编、制作、发布、运营等环节,实现内容生产的一体化运作、集约化生产。要创新内容生产机制,建立健全选题策划、内容审核、效果评估等机制,增强内容生产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14]。第二,创新内容表现形式。要顺应分众化、碎片化传播趋势,加强音视频、H5、VR/AR、直播、体验式内容生产,促进内容形态多样化发展。要创新语态风格,探索沉浸式、对话式、故事化等表达方式,增强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三,拓展内容生产领域。要聚焦主责主业,围绕中心工作和社会关切,在新闻宣传、政务服务、民生资讯、文化娱乐等领域加强精品内容生产,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作品。要拓宽内容生产视野,关注基层一线、社会生活、行业发展,挖掘鲜活素材,讲好区县故事、传播好区县声音。要通过加快构建多形态、多样化、多层次的内容生产格局,不断提升内容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高质量内容引领县级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15]。
(五)拓展经营发展路径
拓展经营发展路径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重要保障。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立足自身实际,创新经营理念,探索多元化、差异化的经营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在创新经营发展模式方面,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经营模式,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定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要开辟传播渠道、经营渠道、服务渠道,实现“两微一端”、PC端、户外媒体等全媒体经营。要创新盈利模式,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策划代理、技术服务等新型业态,开拓内容付费、电商等增值服务[16]。第二,在强化品牌价值运营方面,要打造“融媒体+”系列产品,推动媒体品牌向产业品牌、消费品牌延伸。要加强产品策划包装,做优做强拳头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要优化品牌管理体系,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区域媒体品牌形象。第三,在拓宽合作发展空间方面,要整合区域内外资源,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跨界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要加强与中央、省市媒体的协同联动,借船出海、借力发声。要用活市场化手段,探索投资并购、参股控股等资本运作,完善产业布局。
六、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向纵深发展,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技术投入与应用力度、创新内容生产模式、拓展经营发展路径等方面入手,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不断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张艳妮.浅析区县融媒体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产经,2024(3):176-178.
[2] 邹定专.区县融媒体中心的短视频内容建设与传播策略[J].东南传播,2022(4):38-40.
[3] 周历.主流媒体带动区县融媒体中心转型[J].文化产业,2024(4):85-87.
[4] 刘啸兵.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82-84.
[5] 黄斯敏.区县融媒体主播转型路径与素养提升[J].全媒体探索,2023(10):105-106.
[6] 郭士荧.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局限性及突破方向[J].采写编,2022(3):6-7,20.
[7] 钟一博.西部区县融媒体平台发展策略研究[J].新闻世界,2023(7):63-65.
[8] 曹让均.区县融媒体新闻宣传策划分析[J].新闻传播,2022(5):119-120.
[9] 李飞云.区县融媒体培养传媒复合型人才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6):178-180.
[10] 贾华瑞.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中视频直播的作用[J].中国报业,2023(3):82-83.
[11] 陈红宾.智媒体背景下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内容创新路径[J].东南传播,2022(10):21-22.
[12] 李静.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转型的相关问题探究:以区县媒体记者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2(11):112-114.
[13] 王建,耿秀伟.融媒直播赋能区县融媒体中心传播力提升:以桓台县融媒体中心“三屏一声”为考察对象[J].现代视听,2022(5):76-79.
[14] 郭士荧.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局限性及突破方向[J].采写编,2022(3):6-7,20.
[15] 陈占军.县级融媒体中心做好内容生产的策略[J].新闻传播,2021(24):57-58.
[16] 阳琴.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培育探究:以重庆市区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7):74-78.
作者简介 唐明兵,主任记者,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媒体运营部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