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2024-09-26刘婕梁岩岩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空间,对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及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研究法等,梳理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思想认识局限、价值认知滞后,内容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新旧媒体渠道不畅通、模式较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路径:通过明确教育主体,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应用技能,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不断夯实思想基础;把握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整合文化资源,规范文化融入内容体系,奠定理论基础;畅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渠道,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内容共建,增强宣传合力,筑牢实践基础;优化新媒体育人环境,营造多位一体、互通联动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巩固育人基础。应有效根植文化基因,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奋力开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079-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中共商丘师范学院委员会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LL23-62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精神品质等,是助力中华民族打造最坚定的中国精神和最牢固的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也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源泉。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诞生。新媒体的产生发展与推广应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宽领域、深层次、多方位的载体和渠道,同时开阔了高校学生的思维与视野[1]。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以及创新实践路径,已成为目前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理想信念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是国家繁荣的思想基石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保障[3]。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的6个“下功夫”,第一个就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5]。目前,诸多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育人效果显著[6],而新媒体的介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覆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影响作用更大[7]。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形有效的思想基础和丰富多样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追求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8]。共产主义理想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9]。在新媒体背景下,两者有机融合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建设、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也能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深厚的价值底蕴,同时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思政教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完善五大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新媒体时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根植于高校大学生血脉深处,会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深远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风范品格、道德理念、审美取向,能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同时,不断拓展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五大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0]。

新媒体时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文明广度、精神高度和现实温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活起来”“潮起来”,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自强,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三、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之困:思想认识局限、价值认知滞后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浪潮和碎片化阅读已成为新常态,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多元文化大量涌入、各类不良信息泛滥的影响和冲击,长时间沉溺网络世界的部分大学生,更是受到网络亚文化和畸形价值观的严重影响[11]。这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片面认知,加之习惯从实用和功利角度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错误认知。高校教师团队文化素养欠缺、新媒体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优质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部分教师仍存在认知局限,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停留在表面,教学内容空洞,不重视思想价值引领。一些教师的新媒体技术水平不高,不肯尝试运用新技术开展教学。

(二)内容之困:内容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

新媒体时代,由于传播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价值导向等难以保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具有夸大性、诱导性、欺诈性、隐蔽性的不文明内容出现[12]。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呈现出离散化、碎片化的特征,存在以偏概全、信息失衡、同质化、娱乐化严重等不良现象[13]。

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各大高校正逐步构建和完善相关文化体系,不仅从第一课堂着手,还依托第二课堂,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虽然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部分活动缺乏宏观规划,顶层设计不突出,组织力度不够,内涵挖掘不足[14]。部分学生对这些文化活动感到新奇,但无暇思考活动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重形式而轻内容的问题逐渐凸显。同时,高校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素材的收集和整合不够深入,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未形成规范性体系,存在内容失真、碎片化的问题。高校没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三)渠道之困:新旧媒体渠道不畅通,模式较单一

一些高校尝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但在结合过程中,往往出现课堂上的内容与活动内容不相关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文化知识无法灵活运用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脱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渠道的不畅通,导致教育实效不佳。

现阶段,部分高校教师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方面涉及甚少,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逐渐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且大学生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并无太大关联,致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无法取得实效。

以上因素限制了高校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阻碍了高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铸魂育人任务。

(四)环境之困:文化育人氛围缺失,未形成教育合力

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涌入公众视野,社会焦点逐渐变为“网红时代”“流量为王”,快节奏带动快速消费文化,社会整体浮躁,大多数人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滋养,社会缺少文化育人氛围。社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未得到重视,社会教育主体如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相互之间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其补足学校及家庭教育的功能职责。

少数高校的教育重心仍在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上,忽略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也未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对文化教育及发展传承不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薄弱,这也是目前部分高校师生出现思想之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功利心较重,多采用“应试教育”模式,着力打造“高分”孩子,漠视素质教育,教育功能缺位,甚至灌输错误价值观,且有些家长文化素养不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实施难度大,自身不良思想与言行举止中无形影响着大学生,因此当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思潮侵蚀时,极易出现思想偏离的问题。

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桥梁失衡,育人角色混淆,界限不明,学校越位现象颇为严重,未达到协同育人效果,无法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底蕴,进行全面的文化熏陶,实难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四、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新媒体素养,强化主体构建,夯实思想基础

高校作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阵地,要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新媒体素养。建立全口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教育工作者主动“走出去”,在深耕业务上下功夫,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利用新媒体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强化思想淬炼,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生是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投身社会实践、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学活动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养分与力量,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凝心铸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二)把握新媒体特点,规范内容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高校须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找准新媒体时代更契合大学生实际的切口,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把握新媒体平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的传播内容,规范中华文化内容体系,以数字技术助力内容推陈出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适宜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以文育人。

同时,高校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逻辑体系,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专门课程设置(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与专业化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构建一个上下贯通、科学合理、有机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通过内容资源多效融合,创新文化内容,改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单一、片面的认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为青年学子提升文化素养奠定理论基础。

(三)畅通新旧媒体渠道,增强宣传合力,筑牢实践基础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多层级、多形式、多向度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15]。这为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高校要注重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壁垒,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和内容共建,有效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广难、效果差、成本高等问题。新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主阵地,在努力抢占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的同时,仍要筑牢传统教育阵地,通过传统节日、研学实践、文化展演、文化长廊、社团活动、知识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以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为抓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立体传播矩阵,扩大传播覆盖面,增强宣传合力,提升影响力。

借助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拓宽融入渠道,重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质保量开展教育教学与实践应用,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之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德育根基,厚植文化沃土,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输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进行文化根植,引领传承文化基因,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优化新媒体育人环境,实现协同育人,巩固育人基础

要坚持“三全育人”。新媒体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互通联动的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多元聚力、多维贯通、多向驱动,营造育人新生态。

相关部门要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制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管理制度与考核标准,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并注重项目调度和后期检查,引导各界合法、合规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保护和弘扬传承。同时,要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相应的保障。高校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管理方案、优化测评指标。

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长要发挥好特有优势,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学会甄别内容,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要鼓励专业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等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播中,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共同为大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多方联动,协同发力,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五、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要牢牢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奋力开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莫艳萍.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1):4-6.

[2] 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EB/OL].人民网,(2017-02-13)[2024-06-12].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13/ c40531-29075554.html.

[3] 龙丽波,周明丽.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进路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33-38.

[4] 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J].求是,2021(21):4-15.

[5]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6] 丁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7] 刘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文化产业,2024(1):121-123.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4-35.

[9] 樊海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逻辑[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77-80.

[10]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3):7-9.

[11] 理阳阳.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33-35.

[12] 于克晓,卢春洁.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向机遇、现实梗阻和优化路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6(1):39-42,46.

[13] 陈淑娟,尹冬青.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南方论刊,2024(3):96-98.

[14] 骆津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2-4.

作者简介 刘婕,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梁岩岩,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