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4-09-26范艳香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备受瞩目。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学方式都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媒体的兴起,使媒介环境更加复杂多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出现兴趣泛化和精神空虚等问题。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价值引领、行为引导的重任,必须适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具特色、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模式更加多样、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基于此,文章从分析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入手,探讨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三大原则,即生活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知识性与智慧性相统一的原则和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文章强调,在遵循三大原则的基础上,要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为重要抓手,运用新媒体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平台、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资源、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协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041-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系列项目“‘四个协同’:新时代医学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4;2023年度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体系的构建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23XJJG61;2019年度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Q2019GGJS09

一、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政课不可回避的领域。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内容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化、信息接受的分众化使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及时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及时改革创新除了要更新理念,从教学内容着手,变教材话语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从教学方式入手,彰显学生主体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还应该聚焦教学平台建设,促进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拓展。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应在新媒体技术的赋能下,拓展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知识图谱课程、数字课程、AI赋能课程等就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传统课程形成的创新性课程,也是在新媒体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传统线下教学效果欠佳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1]。

总之,新媒体新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有效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也能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两张皮”问题[2]。

(二)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偏重知识灌输,忽视了价值引领,不符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要求。尤其是高校思政课,知识讲授是基础,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改造,使之朝着党和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在改造学生的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即学会运用所学的思政知识分析和回应当下的现实问题[3]。这些问题可以是事关时代发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也可以是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小问题。只有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回应现实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认同思政课教学内容,坚定“四个自信”。

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使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复杂。在多种多样、复杂多元的信息的影响下,其思想行为更难把控。这在客观上凸显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尤其凸显了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新媒体的辅助下,思政课教师能够结合当下的客观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政课建设,从而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必然选择

脱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谈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效果强化,只是一句空话[4]。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出发点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遵循。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不仅是打牢知识基础的阶段,还是打牢思想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的重要塑造期,价值观有待进一步定型,人格有待进一步健全,情感心理有待进一步成熟。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既要符合党和国家提出的要求,又要与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相适应,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以新手段、新模式促进自身建设。要通过新媒体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平台、改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学更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习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和坚定理想信念统一起来[5]。

总之,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课建设是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必然选择,只有基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遵循,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生活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

新媒体所传递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新媒体要为思政课服务,政治性是思政课最重要的属性[6]。在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运用新媒体,甚至因此弱化课程的政治性。

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改革的时候,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利用新媒体资源丰富、平台多样的优势,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7],又要强调课程的政治性,使新媒体为思政课所用,绝不能为了迎合新媒体而弱化思政课的政治性。

生活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是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原则,脱离这一原则,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就失去了意义[8]。

(二)知识性与智慧性相统一的原则

运用新媒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既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让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体系、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有直观而清楚的认识,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知识只有被学生所运用,并转化为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才能彰显其科学理论的魅力,才能让学生认同与践行。当前,部分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灌输,缺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将思政课内容知识化,难以把握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想与智慧,也难以实现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有效塑造。坚持知识性与智慧性相统一的原则实质是在新媒体的赋能下,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三)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与学生之间隔着一条“鸿沟”,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便捷,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不关注基于主体间性的课堂互动与价值建构,就会降低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组织课堂、服务课堂、引导课堂中的主导性,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参与课堂互动、参与价值建构等方面的主体性。总之,要在新媒体的辅助下,最大限度激发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9]。

三、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运用新媒体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平台

思政课教学单靠课堂、教材、教辅资料等,很难在互联网环境下确立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自信,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他们自觉实现思政课内容的内化与外化,完成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要保质保量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实现新媒体与教学的融合,除了要依靠传统的课堂、教材、教辅资料等外,还要构建多种多样的学习平台,拓宽学生学习的场域[10]。

一是自媒体平台。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今日头条、B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都是常用的自媒体平台,大学生普遍通过这些平台获取信息。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已经与这些平台难以分割。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相对自由且便捷地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获得资讯。思政课要积极运用自媒体平台,突破教材限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是高校思政课程共享平台。在高校思政课程共享平台中,比较有名的是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腾讯课堂等。平台汇聚大量精品思政课,形式覆盖慕课视频、配套课件、配套习题等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积极运用这些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开展。

三是思政课虚拟仿真平台。基于VR这一新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场景,模拟现实环境,可以拓宽思政课教学的时空环境。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采用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使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情境“活”起来,大幅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四是智能移动教学平台。如雨课堂、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钉钉等,可以高效开展教学与管理。在这些平台的辅助下,课堂教学更具互动性、有效性,也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协调与统一[11]。

(二)运用新媒体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资源

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的资源,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将这两方面的资源打造并包装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是实现新媒体与思政课融合育人的重要路径[12]。

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打造并包装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分析、批判、解决所处时代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过程中写成的经典篇目。这些经典文献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核心观点以图片、视频、VR等通俗活泼的形式在新媒体中展现出来,提升经典文献的理论魅力,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体会经典文献的真理力量,并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实践伟力[13]。

另一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并包装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启发人们回应和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方式,促进二者协调并进、双向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此外,在运用新媒体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并包装为教学素材,还要依托教师的教学实践,将教学素材转化为教学语言,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14]。

(三)运用新媒体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协作

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原则,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主导性,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其实质是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类移动客户端的出现,使高校大学生拥有广泛的参与平台。作为思政课教师,在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更多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并及时有效地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既要充分关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行为特征,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发展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思政课学习。

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学生运用新媒体设计出既符合大纲要求又受大家喜爱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搜集资料、准备内容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过去“要我学什么”变为“我要学什么”。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严格把关,要将学生设计课程内容这一环节打造成重要的育人环节。此外,要引入社交媒体元素,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将师生的互动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课上拓展到课下,以构建师生之间便捷的沟通渠道,使思政课教师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场域育人。互动方式有很多,如任务发布、在线答疑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线上互动,促使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使高校思政课因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要运用新媒体强化高校师生之间的主体协作,助力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15]。

(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

运用新媒体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平台、运用新媒体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资源、运用新媒体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协作等,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教师提升媒介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了解新媒体的运作机理,掌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移动客户端、各类App等为支撑,其运行机理较为复杂。比如今天常见的自媒体平台普遍运用算法推荐机制,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了解相关机制,才能有效将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

第二,要加强对新媒体的价值引领。新媒体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本身并无价值指向,其价值指向取决于“谁运用它”“运用它干什么”。新媒体被不法之徒运用,就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被思政课教师运用,就能产生育人的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新媒体的价值引领,将新媒体与思政课融合起来,实现新媒体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

第三,要坚持终身学习。新媒体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要追踪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搭建新媒体与思政课融合的平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四、结语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只有将道理讲清楚、讲透彻、讲深刻,才能达到启迪心灵、引领思想、激发斗志的目的。这也表明,要让思政课入脑入心,成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就需要把握思政课的温度、高度、深度、宽度,使思政课受到学生的喜爱。要达到这一目的,将新媒体融入思政课教学显得十分必要。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正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汪倩倩.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科教文汇,2022(18):33-35.

[2] 董凯鸿.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6):197-199.

[3] 田玉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刍议[J].学理论,2019(10):154-155,158.

[4] 吴凡.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J].科教导刊,2022(9):107-110.

[5] 杜艳艳.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41-43.

[6] 石桂芳,王安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10):93-94.

[7] 李建荣.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研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24-26.

[8] 廖青清,骆昭平.“互联网+”时代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50-52.

[9] 刘晓丽,王兆霞.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财富时代,2021(8):221-222.

[10] 王惠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南方论刊,2022(4):89-91.

[11] 李大健.以“四维协同”模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38-40.

[12]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13] 詹鹏,邵献平.论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构建高校德育教学共同体[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5-140.

[14] 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5-20.

[15]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作者简介 范艳香,副教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