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创新研究
2024-09-26李宁娅张颜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渗透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文化思潮的冲击,尤其是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梳理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主要包括劳动教育课程现状、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现状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存在单一化和形式化现象,且劳动教育多元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挖掘劳动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实践层面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媒体给大学生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时代劳动者。文章探索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旨在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构建新形势下“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新格局。
关键词:新媒体;网红现象;大学生;劳动教育;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029-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智慧教学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YB0216;2023年度商丘师范学院党建创新项目“党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成果;2023年度商丘师范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融合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LL23-31
一、引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自媒体和即时通信软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网红,其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倾向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基于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性,更是立德、增智、健体、尚美的基石。针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包括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内容[1]。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网红现象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网红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学生主体来说,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缓解其现实心理压力。对高校教育主体来说,能够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网红现象的出现对思政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宣传正能量网红,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心中的真善美,让思政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网红现象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娱乐至上、道德失范现象等。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看到网红获得的巨额收益后,往往会羡慕网红,并希望成为网红,从而无法专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投身社会实践,错误地认为自己也能通过网络找到成功的捷径[2]。
鉴于此,众多高校针对网红现象作出了积极回应。例如,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打造网红榜样等等。但有研究显示,高校针对网红现象的教育引导效果不够显著,泛娱乐化信息仍在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加强多元化网络监管协同,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红现象,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的人生理念[3]。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联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关键职责。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协调,真正落实“三全育人”基本理念,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和意志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劳动实践[4]。
当前,全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供人力人才支撑的重要路径,时代进步、科学发展、民族复兴,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因此,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劳动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塑造和强化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劳动精神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传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和网络文化思潮的冲击,尤其是网红现象的出现,部分大学生形成了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观念。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化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指导下,高校劳动教育受到了高度关注。各大高校纷纷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因地制宜制定劳动教育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但劳动教育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表面化、形式化、作秀等问题[5]。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时,往往以不影响学生学习和考试成绩为前提,组织集中式、留痕式劳动活动,以完成劳动教育管理部门的任务为目的,并未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积极性、生活技能作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导致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认知和价值认同。
(二)劳动教育课程单一化
劳动教育活动包括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和各类融合在学生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等。调查显示,大中小学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组织开展校园劳动活动的比例基本达到了100%。但劳动教育活动仍以常见的打扫教室、摆放车辆、清理积雪等简单活动为主,而技能类和职业体验类的公益性、服务性劳动活动规模较小,参与人数较少。此外,受交通、资金、带队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外出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且往往蜻蜓点水式开展,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三)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与多元协同机制尚不完善
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通常指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环节和课程开发环节所涉及的所有条件和材料的总和[6]。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以自主开发课程为主,常见的包括校本资源、数字资源、专业资源、社区资源等,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部分不具备自主开发实力的高校以网络资源包为主。而要达成劳动教育目的,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以及营造包括专业课、实践课、思政课、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在内的教育环境,实现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但目前大中小学衔接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综合来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各种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以网红现象为例,在互联网时代,抓住机会就可以成为网红并获取高额收益,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磨炼学生的劳动意志,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7]。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有着立德树人的共同教育目标。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挖掘和利用其思政教育资源,对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识,是人自我生成和自我成就的途径,劳动不仅是经济物料,更具有哲学、文化、道德、审美等价值维度[8]。可以从劳动教育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劳动的本质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劳动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只有依赖创新性的劳动才能实现。
因此,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要系统梳理劳动教育中鲜明的思政教育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劳动观等。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和实践课程,学生能深刻领悟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珍惜劳动成果,更秉持尊重所有劳动者的态度。此外,要适当拓展劳动教育的思政元素,深刻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9]。
(二)有效挖掘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思政元素
当前,国家发展需求、教育教学改革、劳动实践等内容已经引入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挖掘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元素,要坚持政策导向、育人价值、发挥主体性作用,保持资源的开放性,结合专业特色学习和以培养劳动精神获得劳动技能的实践为主[10]。
1.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在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挖掘思政元素,能够充分释放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教育功能。如从学科专业素养视角,依托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技能,将专业发展史、专业人物模范代表和行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全面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国内外发展形势视角,依托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变革,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深化学生投身强国伟业的使命感。
2.结合劳动的内涵与价值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重要育人原则。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实践创新,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劳动起源视角,劳动历史溯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劳动发展视角,具象化的劳动故事和劳动模范事迹可以引发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劳动精神;从劳动成果视角,人类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古代的四大发明、九章算术、《本草纲目》,现代的杂交水稻、港珠澳大桥、载人航天飞船等劳动成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11]。
五、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科教学,传授知识经验,让学生接受思想洗礼,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升思想认知水平。而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2]。此外,高校应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同时,要加强新媒体资源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一)思想层面:注重知行合一
当前,部分大学生受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冲击,弱化了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首先要转变育人理念,强化教师、学生等参与劳动教育主体的价值认同,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劳动体验中提升对劳动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为将来步入社会、走向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13]。
(二)制度层面:注重育人合力
劳动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完善的育人机制是推动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重多维发力,针对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各个环节做好设计规划,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奖惩制度,发挥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各学院(书院)等的协同育人作用,培育复合型师资队伍,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各类教学活动,拓展劳动教育教学形式,采用理论讲授、研学实践、线上自学和线下实践等形式激发劳动教育活力,让学生真正能劳动、爱劳动、会劳动。
(三)文化层面:注重浸润引领
校园文化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墙、校园新媒体、学雷锋文化月等系列活动宣传劳动事迹和营造劳动氛围,全方位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增强思政教育效果[14]。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充分把握社会发展需求,用更宽广的视野拓展劳动实践途径,注重发挥高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正向合力。通过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结合,以创新劳动教育环境的设计触及学生的灵魂,充分运用网络载体,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文化精神等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从而增强大学生劳动服务社会的光荣感。
(四)实践层面:注重守正创新
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主要着力点,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学时和教学评价;科学运用劳动教育教学方法,要开展沉浸式和体验式教学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方法的同时,增强对劳动价值的思想认同。因此,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要紧扣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相结合,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在实践中领悟劳动在专业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15]。此外,高校要拓展劳动实践基地,与学校、社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注重各类场域资源共建共享,将劳动教育融入“返家乡”社会实践、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实习、就业和创业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六、结语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新形势下,开展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时,要进一步理顺劳动与立德树人的逻辑关系,清楚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深挖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多元协同育人合力,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3-06-04]. https://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01022.htm ivk_sa=1024320u.
[2] 李霞.浅析“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4,37(1):96-99.
[3] 王恩妍.网红现象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路径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1):43-44.
[4] 赵翼.基于课程思政的劳动教育:价值、问题与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21,10(23):54-58.
[5] 尹者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江苏高教,2019(11):85-89.
[6] 周蕾.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范式研究[J].科教文汇,2023(6):41-44.
[7] 赵俊杰,陈建红,黄卫萍.新时代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4):179-180.
[8] 毛勒堂.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本体论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35-41.
[9] 王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意蕴及其价值实现[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2):58-64.
[10] 曲霞,李珂.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6):91-96.
[11] 李鹏鹏,徐理,潘洪科,等.“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109-111.
[12] 刘睿.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合的基点、困境与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2):125-128.
[13] 乔娟,杨玉仁.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选择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3):48-52.
[14] 宋广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培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156-160.
[15] 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2-87.
作者简介 李宁娅,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颜梅,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