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水间
2024-09-25王昊祥
江畔暮雨纷纷,夕阳西沉,将金纱披于群山间、林间、亭下。没有人乐意沉沦于俗世间,因而,每每行走于山水,任何人皆可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情、一份意。古往今来,我们见证一代代白丁、名士歌颂这一片净土,有时不禁发问,这般山水,如何让世人往来而不绝,沉醉行走其间?
我们所注意到的是,每当行走山水间,烦恼一并忘却,山水可以治愈我们的伤痕。对此,一代古人中,那位被贬后整日游山玩水的欧阳修也许最具话语权。他步行在滁州山水间,望着“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的山间四时,感受着不随尘世俗物影响自然生成的山水景致,望着那山水的开阔灵动,终是放下贬谪的包袱,享受纯粹的快乐。行走于山水间,是与山水的共鸣,挣脱来自尘世的束缚,借山水自然回归人之性灵的过程。这一片山水,只有你步入过,它方可聆听你的诉说,继而抚慰你愁闷的心。
行走于山水间,其意更在于激发自己的心志,憧憬远大前程。寄身于尘世,美好的愿景或是宏大的理想总在诞生之前就被现实的挫折与挑战掩埋。但纵情于山水,面对那在广阔天空翱翔的雄鹰、在奔流江水中跳跃的飞鱼、乱石嶙峋间突破的溪流、悬崖峭壁上生长出的幼芽,山水的包容给予了自然万物发展的无数可能,人又为何不能突破自我,为那看似难以企及的理想而拼搏?无怪乎李宗盛能用最世俗的喉咙,唱出“向着大河弯弯,终于敢放胆”。请移步于山间水上,在那里,最怯懦的人也可以撕裂喉管,在群山的回音中拥有自己追逐理想的勇气。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于山水间,也是一种人之大智。荀子是智的,他从山水的变化中悟出积累的重要性,写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老子亦然,他在水中看得人处事之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并非山川本身富有智慧,而是真正高明之人在尘世中的思考借助山水得以悟道,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将人世与山水的尝试融合中,加深了认知的深度。行走于山水间,是从山水之间汲取智慧纳于自身,从而变得更为贤能。
山水,才是这个世间真正超然脱俗之处。欣赏它可以抚慰人的心灵,贴近它可以突破自我限制,融合它可以增添智慧。出去走走,登顶峰峦上,行舟水道前,雨后江岸天破晓。行走于山水间,就是我们重新认识自我的时刻。
(指导教师:施佳颖/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