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无为·无败”导写
2024-09-25丘苑芬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第六十四章)写道:“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对于“无为”的理解,教材是如此解释的: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在本课的“学习提示”中,编者建议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无为”和“无败”也是一对关系。对于老子谈及的“无为”与“无败”的关系,你有怎样的理解与判断?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的关系型材料作文,结合的是高二上学期统编版教材课文,对此考生并不陌生。
第一部分是材料引导语,第一句强调老子的原文,点明“无为”和“无败”是条件因果关系;第二句指出“无为”的解释,有效辅助考生准确理解;第三句引导学生提取“无为”和“无败”的关系,思考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是否有道理,强调考生需认真审视两者的内在关联。第二部分是写作任务,明确关键词是“无为”和“无败”,指导考生不要受到材料中其他各种关系词的写作困扰,写作时需立足“无为”和“无败”的关系分析。
构思角度
1.以无为之心境,成无败之境界。当今时代纷繁复杂,我们难免违背自然规律而为。但当你我以无为之心境,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时,我们会发现内心澄澈宁静,淡泊坚守,可成就无败之境界。
2.欲达无败,智行无为。当下评价指标,多以结果数据作为尺度。我们欲达无败,淡泊名利,洒脱自在,就应智慧而为,先行无为,后得无败,顺应自然,不求结果,但求心安。
3.青年心怀无为,奋发志在无败。我们作为青年,生逢盛世,心怀无为心态,做有所为之事,奋发向上,实干创新,没有成败之包袱,志在无败,问心无愧。
例文
心怀无为,志在无败
广东省佛山市乐从中学" 陈昊
泱泱中华,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老子曾言:“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这句古话依然适用,唯愿我们心怀无为,奋发向上,志在无败,内心无悔。
无为,是无败的心态根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是矢志不渝的初心,是砥砺前行时始终亮着的心灯。孔子行无为之教法,因材施教,顺应学生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终达无败之果,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郭橐驼行无为之养树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终达无败之果,“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们皆为顺应之,不妄为,不多为,故能达到无败之境界。
无败,是无为的淡泊与坚守的结果,不在乎输赢,但求无为后,内心澄澈,宁静洒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强调“为者败之”,刻意而为之,反而会失败。欲无败,先得无为之心;欲无败,不得妄为多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为得“采菊东篱下”的无为之心,故能达“悠然见南山”之无败境界;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被贬黄州的苏轼,因为得“吟啸且徐行”的无为之心,故能达“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败之境。由此可见,无败,是无为之后的内心淡然,洒脱自在。
青年当如桂海潮那般,从小镇做题家做起,学习过程中不贪多贪快,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应理解和记忆的规律而无为,同样也可拥有无败的星辰大海;如张伟丽那般,坚持锻炼,活跃身心,顺应体育健身规律而无为,同样也可成为无败的重量级选手。善于发现并顺应生活中的客观规律,并为己所用,积极顺应自然而无为,不在乎一时的成败,开阔视野,心怀天下,以无为立于无败之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愿你我,心怀无为,积极顺应自然而无为,展现无败的奋进青春,志存高远,全力以赴。
评点
这篇文章对材料把握透彻,题意理解到位,贵在论证深刻。能够深入剖析两者的关系细处,论据丰富,正反事例选取得当,最精彩的是在第三个论证段,联系当今时代青年的学习生活,结合桂海潮和张伟丽的经历,深入回答“怎么办”,非常有见地。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