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面对共处”导写
2024-09-25初见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青少年在生活中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共处问题。共处的结果有碰撞,也有推进……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篇作文的材料很简单,首先明确写作的对象是“当代青少年”,所以整篇作文都要把这个作为立足点。
其次,我们提取重点词:生活中、共处、碰撞、推进。核心词无疑是“共处”,情境是在生活中的共处,所以我们要去思考,生活中我们与哪些人共处?为何一定要共处?青少年的生活里,主要就是父母、老师、同学,还有在生活中会接触到的其他人。这个地方强调,不要把内容写成国家话题之类的共处了,一定要看清前提。
接着,我们要思考为何要共处?因为人有社会属性,要去融入社会,就一定要学会与他人相处。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考虑分论点,可以是与父母共处,也可以是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可以考虑与优秀的人或者不优秀的人共处,也可以考虑与思想一致或者不一致的人共处。还可以说我们如何对待与陌生人的共处,比如不熟悉的邻居、路上偶遇的摊主、路人等。我们也可以写成记叙文的形式来表达,但是文体一定要明确。
最后,是在共处中有碰撞,或者推进,碰撞是在相处中可能会产生的隔阂、矛盾;推进是在相处中自己得到的收获,这都是共处的意义。如果有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做,又怎么做才能对自己有推进的作用。
例文
悦人悦己,温暖盈怀
一考生
人非孤岛,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由此,成长的过程中便总会出现一个难题:共处。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陌生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学会共处不仅是一种必要的技能,更是一种智慧和责任。
当我们与自然共处时,无论是广袤、秀丽、颓败,都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感受,这是与自我的对话。而人与人的相处,是面对不同思想的交流,难免产生分歧,但也有可能出现新的火花。
与父母共处时,从小时候的“言听计从”到渐渐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认知,开始辩论、反驳,甚至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初的点灯人,与父母的换位思考、相互陪伴极其重要,并非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变了,而是我们的心灵一直在成长。把信任感和爱给父母,让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稳定的人,互相理解,那么家庭的安全感便是少年最温暖的港湾、最有力的支撑,而非敌人、壁垒。
当面对他人时,如何学会共处,这更是一个难题。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生活中我们是需要志同道合的知己的。古往今来不乏美好的友谊,高适与董大的“天下谁人不识君”,荆轲和高渐离的“士为知己者死”……无不在传颂着友情的伟大。与优秀的人共处,如入兰芝之室,见贤思齐,我们要做的不是嫉妒、攀比,而是谦逊、学习,不因显达而攀附,不因潦倒而摒弃,始终真情以待。汪曾祺虽师从沈从文,但两人更似挚友,在汪曾祺心灰意冷之时,是沈从文的不断鼓励让他坚持执笔写下内心风物;而在沈从文受到不公平的批判之时,汪曾祺也毫不犹豫站出来为他申辩,患难之交更显珍贵。我们需要优秀的朋友,择人之长,锦上添花。
若在生活中遇到不善之人,我们则应观其不善来反思自己,在琢磨之中让自己变得更好,予人大度,同时遵循自己的原则底线,谨慎交友,亦懂求同存异。
而当我们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与他人发生各种联结时,小到日常点头微笑,大到危急之时舍命相助,无不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不可割舍的社会关系。你给予某个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关心,或者别人赠与你的一点小小的温暖,都是构筑现代生活中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一环。
我们总会慢慢长大。不论何时,在与别人的共处中,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予人玫瑰,悦人悦己,必将收获温暖盈怀。
评点
文章首先肯定了人需要“共处”,开门见山,揭示“共处”的必要性,观点明确。接着分别阐释了与自然、父母、他人的“共处”问题,层层剖析,事例恰当,并且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最后在结尾中进行了升华,强调了“共处”对于全社会的意义。全文逻辑清晰、语言细腻、内容充实,体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体察。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