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在远方
2024-09-25史晓婷林奇
央视龙年春晚的节目《如果要写年》中,来自大山的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真挚的诗句,描绘了许多人在心底对年的美好憧憬与想象。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们出生、成长、恋爱、结婚、老去……或许阻挡不了时间的消逝,但却可以拿起笔写诗,化刹那为永恒。
生命中美好的初见也好,一时欢喜一时哀愁也罢,都是真实、赤诚的自己。
诗不在远方,就在此时此刻。
1.诗歌正在日常化
B站UP主“有山先生”每年举办一次诗词大会。在稿件收集完成后,他会专门找出一个时间,将这些诗作与观众分享。年轻人在B站所写的诗歌,主题相当丰富,有学生生活、职场压力,有爱情的苦涩、亲情的温暖,有日常生活瞬间的小抒情,也有人生方向的大追问。
素材呈现
穿透这些包罗万象的主题,是当代年轻人精神脉络中的最大公约数: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他们来说,创作一首诗歌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而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
“我在办公室坐着/老板也在办公室坐着/我不知道老板在干什么/老板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这是诗歌《上班》中的一节,它是青年白领的心声。这是对他们普遍生命状态的客观呈现,当然,也是这些人逃遁不掉的窘境。
一首名为《心里的声音》的诗是这样写的:“我想学画画/有人说你没天赋/我想健身/有人说你根本坚持不来/我想静静/有人不说话了/原来对面没有别人。”这首诗也并不繁杂。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解释就是,“别人左右不了你,你生命中的一切决定实质上都由自己做主”。
这些处境和遭遇,每一代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可能经历过,正因如此,这些作品能够在相当广泛的层面引起共鸣。也许那些字句未经斟酌,也许那些词汇不够精准,但在写下那些句子的时光里,他们是在庄重地表达自我,而诗歌也成为了他们打开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
运用示例
生活琐细,诗海浩渺。一群年轻的追梦人,用笔尖舞动青春,用诗句编织梦想。涓涓细流汇聚成诗意的海洋,每一滴墨水都闪耀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诗歌,是他们的心声,是他们的灵魂之歌。在诗的世界里,他们或抒发生活点滴的感悟,或探寻人生方向的迷茫,或描绘青春色彩的绚烂,或寄托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每一首诗都是他们心灵的独白,每一句词都是他们情感的流露。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些年轻诗人的心声,感受他们的青春与梦想在诗意的世界里绽放。——陕西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 何欣桐
2.打破生活的壁垒
有人说,诗歌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生活的“褶皱”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66岁的退休工人远山,为了写诗,在一年中翻烂了一本《新华字典》;盲人按摩师史欣欣,在努力工作之余,通过写诗来触摸生活……他们的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素材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土壤,这些诗歌非常接地气——这可能就是“诗”本来的样子。
素材呈现
1992年,21岁的祁永春离开内蒙古,到沈阳找工作。先当体力工,搬砖堆灰,又干装修,刮大白,喷油漆,一天活儿干下来,粉尘混着汗裹在衣服上,灰头土脸,在生计面前,故乡辽阔的蓝天草原仿若远去。
2021年,50岁的祁永春已是带出多个徒弟的油漆师傅,那天,他哼着家乡的歌谣,去给一座别墅的花园喷真石漆。各色石粉配制成的真石漆喷溅到墙面,让祁永春想起同样好看的雨花石,他立马放下喷枪,按照这两年的习惯,写下几句诗,回家后又续完:
我端起枪/瞄准似平不平的墙面/喷出真石漆/喷出大海腰间的各色雨花石/喷出稀疏的柳枝透出月影/喷出一壶浊酒饮尽秋月春风/喷出我心中的一首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在诗里,祁永春回了一次家。
运用示例
诗歌,如同璀璨的流星划破夜空的沉寂,打破了生活的壁垒,让我们得以窥见内心深处的真实与美好。它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汲取着人间的喜怒哀乐,却又以它深邃的思索和独特的表达,超越了生活的琐碎与平凡,唤醒了沉睡在灵魂深处的梦想与渴望。诗歌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将生活的点滴细节化作美妙的诗篇,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到生活的韵味与深意,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的意义。即便是命如苇草,也能拥有思想的翅膀,在风雨中翩翩起舞;即便是微小的存在,也能亲吻万物,感受生命的温度。诗歌,是生活的艺术化呈现,它让我们在欣赏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那份高于生活的美好与追求。——陕西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 董梁复兴
3.新的媒介,给诗歌带来了什么?
诗歌从前写在纸张扇面、廊柱墙面这样更为坚实厚重的介质上,而如今,诗歌以更加轻盈的姿态活跃在互联网。据报道,超60万人在快手写诗,近百万创作者在小红书发布了超200万篇诗歌笔记,每周有2500万+用户浏览诗歌相关内容……
诗歌的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恰恰与互联网的快餐式阅读相契合,又因其浪漫、深入,成为新媒体时代完美的叙事载体。“快手”上的诗歌有自然歌咏,也有底层叙事,“B站”上的古典诗词大军也蔚为壮观,“小红书”上的自然也有泥土和机锋。数据和算法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小众的“茧房”,还有心底的浪漫。
素材呈现
博主“隔花人”自称“地摊诗人”,她曾因为工作带来的疲惫,逃离到西双版纳摆地摊卖诗。2022年,隔花人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诗,诗歌很短,只有两句“那些不愿意看世界的种子/没有发芽”,灵气而有哲思。小红书独特的图文形式本就适配诗歌的传播,之后有越来越多人转发、讨论隔花人的诗。
诗歌不仅要看、写,还要有获得、有表达、有交互。隔花人发起了#带着诗歌上街去#的实验,网友们发一些随手拍,她即兴作诗。在网友发的一张早餐店的照片上,她写“爱是零食/不是粮食/你什么时候来/我都不会饿死”,轻巧有趣。
运用示例
“似水流长的年华里,每个琳琅的日子都似一片粼粼粼的波光”。新媒介如春风,携着诗歌徐徐吹来,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快手”上的一篇篇短诗,“小红书”上的一条条诗歌笔记,“B站”中涌现出的一批批“诗豪”,是一颗颗年轻诗心和现实的碰撞。在西双版纳摆地摊卖诗的“隔花人”逃离职场,以诗歌记录美好时光,以媒体分享自己的生活。蓄谋已久的情感,即兴而作的诗歌,网络上的诗人们以新媒介为载体,赋予生活诗意,化刹那为永恒,终于成为了自己笔下难觅的知音。——陕西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 李可儿
主题思考
角度一:写诗,是对规定性人生的小小抵抗。
按照“严肃文学”写作的标准来看,这类诗歌,大部分十分稚嫩、笨拙,甚至有些作品与诗歌的距离相去甚远。但是现代诗歌的定义和标准本来就没那么稳定,现代诗歌写作也从来没有什么硬性门槛。如果回到源头,诗歌本来就是人类对自身生活和思维活动的再现。
对这些“野生诗人”“评论区诗人”来说,写诗,更多是生活方式上的一种新的可能,是生活场景固化之下的小意外,也是对规定性人生的小小抵抗。
角度二:诗歌里的英雄主义。
就像项飙在《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一书的序言中写的那样:“我们永远可以自己对自己再教育,再思考,那就勇敢一点,不再去努力成为另一个人吧。你可以不用固定的预设来禁锢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活得快乐,尽管有怀疑、有伤感,但仍然是有力量的,你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要相信,无论何时,诗歌里蕴藏的笨拙的英雄主义,永远是可信赖的。
角度三:回归诗歌的本质。
新媒体涌动写诗潮的背后,其本质是青年人正在回归情感,珍惜日常生活的文化思潮在涌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辛波丝卡在《种种可能》一诗中写道,“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或许是年轻人热衷写诗的原因。所以,用“严肃文学”的标准,去理解这些诗歌,可能从一开始就是缘木求鱼。
实际上,不管按照什么尺度,在今天,依然有这么多人读诗、写诗,热爱诗歌,怎么看都是好事,至少不是坏事。
运用示例
海德格尔说:“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是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这不是一个诗歌被锁在庙堂里的时代,人人皆可作诗,人人皆可为诗人。从金刻到铜鼎,从竹简到宣纸,从书籍到网络,载体不断变化,蕴藏在诗歌内里笨拙的英雄主义,却从未变过。古人的忧国忧民,今人的家国情怀;古人的晓风残月,今人的清风淡酒;古人的金戈铁马,今人的执着追梦;古人的壮志难酬,今人的职场危机,都是诗歌最生动的注脚。回归诗歌的本质,一行行、一韵韵、一首首,源自内心真诚地表达,都是“野生诗人们”对规定性人生的小小抵抗,这抵抗里,有对诗歌的热爱,亦有对生活的热望。——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 李优然
(选摘自中国诗歌网、中工网、羊城派等/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