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封面”为何让人感到惊艳?
2024-09-25
2024年3月,“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冲上了热搜,不仅引发公众的热议,还让天南地北的网友们争相晒出“适配度拉满”的图片。
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又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胜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风光……看完这些网友们分享的一组组精美图片,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要为美景配上课本封面:因为眼前的这些唯美的意象早已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就好像我们不会忘记儿时学习过、如今记忆犹新的一篇篇精美的课文。
从网友的分享点赞,也应看到这一现象的本质:大家晒出的图片,有的是家乡美景,有的是远方胜迹,归根结底都是对美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祖国土地的眷恋。人们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越来越强,也从侧面反映了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
文本解读
角度一:国人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对美的欣赏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普遍提升的国人已经能够将这种内心感受“外化”为艺术作品,足以看出大众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力、对高品位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大美中国的眷恋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能力。
角度二:国人传递美好、分享收获的热情与激发公众爱乡爱国情怀的用心。见到美好事物,发现祖国山水、人文之美,拍下并制成颇具艺术感染力的精美图片公之于众,与公众分享,与大众同乐,体现出一种分享精神;这类展现大美中国的美图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必然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审美情怀。
运用示例
当物质生活提升到一定境界,对美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便会成为人民群众心之所向。“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冲上了热搜,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菜篮子”“米袋子”不再成为人们心心念念的话题,人们便会开始关注起身边的风景,关心起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仓廪足而知礼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足。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