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神英歌舞燃动海内外
2024-09-25
2024年农历新年期间,福建的游神民俗活动爆火出圈,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而且受到许多海外游子的热切关注。在这个春节同样“出圈”的还有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这一“中华战舞”的火爆不仅仅存在于潮汕地区,还传播至英国。2月11日,在伦敦举行的“四海同春”新春庆典上,6分钟的英歌表演《英歌雄风》打了头阵,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一路巡游,吸引多达70万人现场围观。
素材链接
“村BA”“村超”的热度余温犹在,“村晚”又开始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顾名思义,“村晚”就是村民自筹自办、自导自演、自发庆祝的晚会活动。在广西柳州林溪镇程阳八寨,融合侗族新年“月也”习俗的“村晚”人满为患。少数民族歌舞纷纷登台亮相,独具特色的美食也让国际友人交口称赞。在山东青岛,崂山大河东村举办的“村晚”,通过景区与村民的互动,展现了“文化崂山、魅力山海”的精彩与厚重。
在线上直播的助力下,“村晚”也火上了“云端”,成为展示地方特色的一张名片。山西临汾市泊庄村的“村晚”,融合了传统锣鼓艺术与山西民俗风情,引来数百万网友同时线上观看。而村民以簸箕、黄豆当作乐器演奏《孤勇者》节奏的创意,更是引得网友争相模仿。许多在“村晚”现身的美食也通过网络走红,在直播间被抢购一空,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文本解读
角度一:优秀民俗文化的内核都是“敬畏天道”的仪式感。
无论游神、英歌舞,还是其他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其内核都是“敬畏天道”的仪式感。敬畏天道,其实也就是遵从自然、顺应人心,不能将之单纯理解为“迷信”。比如福建的妈祖文化,其背后是代代传承的海洋精神,是“闯出去”的动力来源,与现代文明的海洋文化相契合。
角度二:民俗文化需要焕新传承。
近年来人们时常忧心的传统文化断层,在游神和英歌舞这里变得不是问题。今年游神的各种新版形象便是明证,其更为立体,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配合现代电子音乐等元素,更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
角度三:年轻人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力军。
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参与,也需要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对信仰的看重,对天道的敬畏,与现代社会崇尚的道德与美学相匹配,极易获得认同。同时,传统文化也不断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路径传播、创新,从而得以在更多年轻世代心中萌芽、扎根、内化,直至生生不息。
角度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游神、英歌舞在今天能引发世界关注,彰显着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表现在我们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勇气和传承者们推陈出新的能力。许多英歌队创新教学模式,从引入女性队员,到英歌服饰、脸谱、队形的创新,从在大型表演与赛事中的频频亮相,到网络平台上的走红出圈,我们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风采,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角度五:展现乡村活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游神、英歌舞的爆火出圈是乡村活力的展现。原本这些都只是镶嵌在村民们生产、生活当中的片段,村民们借此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种表达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底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呈现自己的生活,探寻更多新的表达形式,展露出人们的文化自觉。
运用示例
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文化才能保有生命力。当然,文化的变革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传统,相反,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正如英歌舞的爆火所展示的,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江苏省如皋中学 黄曦彦
(选摘自《新京报》、环球网等/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