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食品专业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2024-09-25黄珊

食品界 2024年9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实验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激发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成就斐然。然而,在这股建设热潮的背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逐渐显现,许多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一隐忧潜伏在科研教学的各个环节,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更好地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任务,更是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因此,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构建科学、专业的管理体系,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必要手段。这不仅是对师生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也是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各大高校应当抓住机遇,汲取安全事故的教训,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全面提升,进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针对高校食品专业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展开相应分析,以供参考。

1.高校食品专业教学实验室类型与特征

1.1 专业教学类

本科教学实验室是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平台,其使命是支持学生在各类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中的成功实践。其一,在实验活动开始时,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进行现场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同时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其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辅人员也有很重要的角色地位。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持续指导,保证学生在面对困难或疑问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最大化。其三,实验室管理人员还需定期检查实验设备,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实验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是实验室运营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关乎实验的成功率,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体验与学习效果。通过及时的设备维护,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实验环境,创建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平台。

1.2 课外创新类

食品专业课外创新实验室的设立,是响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理工科实验竞赛、课外协会团体活动及科普展示等多重需求的产物,它超越了传统教学实验室的界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此实验室不仅拓展了教学实验室的功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灵活的学习与实践空间。与传统实验室相比,课外创新实验室在接纳学生上展现出了更大的包容性与流动性,打破了专业壁垒,鼓励跨学科合作。同时,实验室所承载的课题项目丰富多样,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食品科学到生物技术,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探索需求。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需求,使得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变得尤为复杂和特殊,需要管理者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精细化的管理能力,以确保实验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1.3 合作共建类

在食品专业实验室建设中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包括资源、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实验场地资源的稀缺、教学设备不足、专业技术支持缺乏及使用昂贵仪器的难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还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合作共建实验室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克服上述障碍,推动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其中,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兴起,标志着教育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探索。这种合作除了指学校之间,还包括学校与企业、政府及企业的多方合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合作模式仍面临单一、学校积极性高但企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相较于传统实验室及课外实验室,共建实验室的管理更加复杂,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保证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

2.高校食品专业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

2.1 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在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存在过于重视科研成果、忽视实验室安全的现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师生群体在安全意识培养方面存在欠缺,进而导致对实验室安全风险的轻视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实验人员安全意识的薄弱常常成为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直接诱因。作为教学实验室主要使用者的本科生,在首次进入食品专业实验室时,尽管已经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也掌握了一些实验安全操作技能,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实验环境时往往安全意识不足,难以预判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现象不仅暴露出实验室管理在安全教育上的不足,还凸显了对本科生安全意识培养的迫切需求。

2.2 缺乏完善的安全制度

在教学实验室的日常运维管理中,安全制度与操作规程的不健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在涉及危险化学品或精密仪器操作时,如果学生缺乏充足的知识及实践训练,很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其后果不可小觑。以食品分析实验室为例,该领域的研究高度依赖于高精密的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这些设备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设备操作复杂,对专业性要求较高,如果学生操作不当,一方面会影响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可能会损坏设备,进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此外,食品分析实验室常需使用多种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品,如浓硫酸、盐酸及丙酮等,这些化学品在促进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学生在缺乏充分培训的情况下接触,并操作这些化学品,很可能对他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高校食品专业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安全意识

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多种因素的交织,其中人为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专业培训尤为迫切。教育机构需要积极构建一个持续高效的培训体系,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奠定坚实的安全意识基础。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作为第一道防线不可忽视,应当保证每位新成员,包括新员工,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完成严格的安全培训并通过考核,这是准入的基本条件。

为了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定期发布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及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保证他们时刻牢记安全底线。同时,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实践演练等活动,不断丰富安全教育的形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值得参考的模式之一是加拿大的工作场所危险品培训。这一系统化的培训模式通过信息提示、安全数据表和全面的培训,可以保证每位工作人员能够在准确识别危险物质的同时,掌握安全使用及处理方法。

3.2 做好顶层设计

在规划新建食品类专业实验室时,要以安全作为第一要务,结合实验室领域的特殊要求,开展顶层设计的功能布局。教师需要深入分析不同实验室类型对建筑环境的特殊要求,全面评估温度、湿度、通风、电气、建筑结构、卫生、空间及设备摆放对实验安全的影响,科学确定适宜的实验室面积。以酿酒实验室为例,必须考虑建筑高度以容纳大型设备的需求,并保证地面具有充足的承重能力。此外,高效的通风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用于排除有害气体,保证实验环境的安全。在安全防护方面,食品实验室必须重视防火、防爆、紧急防护有效控制,应当配备灭火器、灭火毯及灭火砂等基本消防设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火灾。

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存储,还需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急救箱、护目镜、洗眼器、防毒面具及隔热手套等。在整体规划设计中,除了安全设备的配备,还需注意安全标志的布局,保证清晰可识别,符合标准规范。这有助于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引导,创建高效安全的研究环境。

3.3 优化管理制度

在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构建并持续优化科学、高效且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室运行安全的基础。该制度框架应当全面详尽,包括健全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精细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定期考核评估管理效果、规范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流程,以及构建针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等关键环节。此外,制度需要及时跟进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实验室安全检查指导原则,保持动态更新调整。

考虑到实践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需要因实验类型而有所不同。对于普遍使用的理化检验及仪器分析实验,管理重点应当放在试剂安全存储及规范操作流程上。而对于拥有独特专业特点的工艺实验室、烹饪实验室及感官分析实验室等,则需要特别关注食品安全管理的特殊要求。由于食品制备直接关乎到人体健康,其工艺实验室的管理标准应当符合工业加工环境的标准,严格执行GMP及SSOP等高洁净度要求,保证生产的食品安全。

在啤酒、葡萄酒等酿造工艺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及辅料必须达到食品级标准。在品尝评估过程中,严格控制外源污染风险,保证与非食品级原料及试剂实现物理隔离。加工实验室中的原材料及添加剂同样需遵循食品级标准,严禁使用任何非食品用途的分析纯、化学纯试剂,以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重点在于食品营养安全检测分析。由于实验中频繁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应该严格划分它们的使用范围,杜绝在食品加工活动中使用这些试剂,以防止交叉污染。这不仅有助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能保障实验环境的高度安全性。

3.4 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在构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整合科学责任框架、前沿管理理念及高效执行力,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责任分配机制,依托强有力的执行力,保证各项安全制度得以全面贯彻执行。在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中,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首要责任人角色,同时分管实验室工作的校级领导、其他校领导及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也需要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范围,构建上下联动、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然而,在现有实验室管理实践中,虽然普遍实施层层压实责任人的做法,强调“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但这种过度聚焦于个体责任人的管理方式往往导致权责界限模糊,责任人承受着无限扩大的安全责任压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安全责任重大,现在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在执行层面与初衷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部分检查活动更侧重树立典型、实施处罚,更多地体现出上级安全管理压力的下传,而非问题导向的实质性改进。实际上,安全监督检查的核心价值在于发现并解决相关的安全问题,通过不断积累形成系统化的制度文件与规范指南,构建常态化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研讨、规划与推进机制,为制度的科学制定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支持,并持续破解安全管理的瓶颈难题。此外,为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力度与深度,各级管理层应构建常态化的约谈机制,针对那些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重视不足、隐患频发的二级单位及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及时、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以督促他们提升安全意识,加强隐患排查与整改,共同推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构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整合科学责任框架、前沿管理理念和高效执行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责任分配机制及前瞻性管理思路,以保证各项安全制度得以全面贯彻执行。未来,食品专业实验室的构建正朝着模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工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深刻认识信息化技术对实验室管理的深远影响,推动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管理相融合,构建智慧管理实验室体系,可以为实验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黄珊(1988.0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