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食育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探索

2024-09-25郝雨知

食品界 2024年9期

1.食育的词源概述

何谓“食育”?“食育”一词最早在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其意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的食育文化早已润物无声地流淌于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形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

所谓“食育”,“食”属会意字,由人与良组成。“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则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之意。“育”本意是养子使作善也,是指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那么,“食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长久的教育与实践而形成的正确饮食观,从而使人受益一生的教育。“食育”自提出至今,其概念一直不断完善与丰富,而世界各国对于其准确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概括。在我国,“食育”的概念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提出,培养良好饮食行为与习惯的教育即为食育。也有学者提出,食育则是饮食行为的教育,包括对孩子的膳食营养搭配与良好健康饮食观念形成的营养学教育,进而使国民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2.小学阶段开展食育的价值与意义

现阶段,学生普遍营养意识薄弱,家长的饮食教育欠缺,学校的食育课程缺位,使得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由此造成了中小学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各种慢性病的蔓延,如定时炸弹一般威胁着小学生的健康。此时,科学的饮食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食育对于小学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介绍。

2.1 食育价值的阐析

2.1.1显性价值:食育知识的储备是改善体质亚健康的前提

近年来,儿童体质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儿童中的“小胖墩”“豆芽菜”明显增多。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外,缺乏食育知识和错误的饮食习惯也是引起此类现象的重要原因。

食育知识的匮乏会直接导致营养的不均衡,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研究指出,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将近六成的发病率,因此开展营养健康的教育势在必行。

2.1.2隐性价值:食育是传播传统文化、培养传统礼仪的媒介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间与空间、民族与信仰、民俗与日常活动乃至地区与经济发展等多种角度分类,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品味与文化价值。中国民间有关饮食习惯的谚语有很多,如“食不言、寝不语”;孔子曾提出“不时不食”,含义有两种:一是按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的食物。即若想健康生活,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2 食育意义的阐释

现如今,“德、智、体、美、劳、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口号可谓是深入人心,人们认为它是教育全面发展思想的高度概括。然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教育的多样性,使得这几类教育思想已无法概括教育的全面发展思想。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的足衣、足食的生活却使人们体质相较于20年前甚至10年前竟处于下降的趋势。这与食育的缺失密不可分,而关于食育的意义,笔者则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释。

2.2.1.增强食育认知,端正饮食态度

在培养学生食育认知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劳动来掌握直接经验有助于食育知识的吸收,使学生能够联系所学知识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体会农民种植粮食的辛苦,从而真正树立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观念。在实际生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亲自动手劳动种下一些蔬果的种子,陪伴着植物的成长,仔细观察各个阶段农作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各自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加深对于不同种类农作物的了解,使他们能够明白辛勤耕耘就有丰厚收获,对自然产生感恩并存有敬畏之心。

2.2.2培养饮食习惯,提高国民素质

饮食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肥胖、高血压等疾病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小学阶段是学生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儿时就已形成不健康的饮食口味和习惯,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成年后很难改变那些不良习惯。因此,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其正确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对以后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就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提高国民整体的健康素质。

2.2.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在各种媒体宣传中极易受到不健康的饮食观念的影响。以饮食教育为出发点,让儿童从小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这既能抵御不良饮食文化的侵蚀,也能对其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点。

例如,定期举办传统饮食教育有关活动,邀请小学生自行通过掌握的知识挑选食材,并在营养教师的指导下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制作营养丰富、色味俱全的餐点。制作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品尝和评价。通过家长和学生的评价会使教师得到学习状况的反馈,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使食育知识付诸实践。然而,食育教育的道路道阻且长,如何使得我国食育教育水平稳步增长,还需基于现阶段传统食育文化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3.当前小学生食育的现状与不足

众所周知,人类在整体生命生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营养的供应。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因此,营养均衡则是影响儿童智力与体能的重要保障。而在食育文化的普及现状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3.1 食育知识储备较欠缺

学者的研究数据表明,学生食育知识掌握较好的仅为35.8%,掌握程度一般为25.9%,而掌握程度较差为38.3%。总体上来看,食育知识普及程度一般。那么,认识不足会导致知识欠缺,笔者认为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缺位息息相关。

一方面,家庭是食育的主体,家长作为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一环节,对孩子饮食认知和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家长对于食育的漠视会导致孩子对于食育内容的缺失,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存在用一些不健康食物来奖励孩子的现象。这样,不仅会给孩子身体埋下隐患,还会给孩子养成不健康的饮食观念。另一方面,学校对食育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学校在对于饮食方面的普及也存在缺陷,导致学生对于食育知识的缺位。

3.2 不良饮食行为较普遍

小学阶段是养成正确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期,要想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首要条件就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主要表现在爱吃零食与垃圾食品、挑食偏食等方面。

同时,浪费食物的行为也很普遍,正如老师所说:“很多学生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不喜欢吃的一口也不动。”因此,若想改善学生浪费粮食、挑食偏食等行为,教师应在午餐过程中穿插着珍惜粮食、营养均衡、用餐礼仪等知识。与此同时,作为家长也应对孩子进行正确饮食习惯的培养,做到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 食品安全意识较薄弱

现阶段,由于小学的食育内容较为单一,教师普遍关注学生的饮食习惯和卫生安全的教育,导致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表示在购买食品前会仔细查看日期和包装,而大部分的学生则会忽略这一点。在食品添加剂的了解方面也存在着大量欠缺的状况。因此,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应加强学生食品安全的认识,在购买之前自主阅读包装袋上的信息,如配料表、生产日期、营养成分表等。

4.优化小学生食育的实践策略

在实践方面,如何较好地践行传统食育文化,改善小学生食育的不足之处,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笔者对于小学生食育的实施提出了一项策略,即通过制作桌桌“豆知识”的桌面立牌为主的食育宣传,从而潜移默化地传播食育知识,增强小学生的食育观念。什么东西该吃,吃多少,怎么吃,餐桌上的“豆知识”都会向学生展示。通过精美的图画与趣味性的文字,可以使学生在吃饭的时候欣赏阅读这些小卡片,从而获得食育知识。基于此,笔者将其含义、功能及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如下解释。

4.1 “豆知识”的含义来源

“豆知识”一词源于日本,其含义是指边边角角的、不引人注意的小知识。本项目将有关食育知识的“豆知识”贴在每一张小学食堂的餐桌上,通过精美的彩绘和有趣的图画向学生传递食育方面的知识。同时,一张张“豆知识”将健康饮食的有关知识印在上面,如一餐的营养比例配比,或者是不同节令及不同时间段需要吃些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定期更新“豆知识”的内容,使“豆知识”具有时效性,这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善学生对传统普及食育知识的忽视。

4.2 “豆知识”的功能介绍

4.2.1弥补学校公共食堂人文关怀的不足

传统的食育教育是通过贴宣传报的方式供学生观看从而获取知识,但是效果甚微,学生甚至不会对张贴的海报提起任何的阅读兴趣。“豆知识”可贴在餐桌的桌角,也可用小立牌立在桌子上,由此会拉近“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每一个“豆知识”都会普及趣味知识,如“三色食品”“六群食物”等虽冷门,但是一解释就懂的知识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更新内容。

4.2.2促进食育观念的形成,改善身体素质

“豆知识”通过直接与阅读者沟通的方式,有效促进饮食丰富健康理念的传播。学生通过阅读“豆知识”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家长阅读“豆知识”可以在家庭的饭桌上实施健康均衡饮食;教师看到“豆知识”会在课堂上传递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知识,从而促进食育的发展,进而改善身体素质。

4.3 “豆知识”的具体操作

通过研究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食育教学状况,学习其对于学生饮食教育的实施模式,并对比当下中小学生食育现状,切实制定符合当下的食育方式。同时,查阅大量的外国文献,学习日本等先进的食育国家对于饮食教育健全的实施方式及优异之处,从而完善该项目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

4.3.1前期准备的事项

在开始实施时,事先对该地区学生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从而针对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推进。该项目采取问卷调查中小学生食育知识的掌握情况、饮食情况,还有家长对于孩子饮食教育情况以及走访调查中小学食堂的餐食情况、食堂的氛围等,提供真实的食育情况。在数据的支持下,使制作的“豆知识”既具实际性,又具科学性。

4.3.2教学内容的选定

“豆知识”教学内容的选定首先是普及食物搭配相宜或相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饮食常识。紧接着在饮食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如夏至即将到来,“豆知识”上会添加夏至气候特点、特色食物、风俗活动、民间传说等内容,并采用彩绘的方式呈现出来,摆在每个食堂的餐桌上,精巧美观。学生通过“豆知识”懂得季节变换而进行食物摄入,使学生在了解食育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4.3.3教学手段的选择

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彩色打印的方式将每桌的知识做成一个小画报的形式,通过支架立在桌子上。通过直观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目标的实现度达到最优化。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创办“豆知识”的公众号,每个小画报上会印有一个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进入公众号。公众号每期都会推出有关饮食教育的精彩内容,家长可以进入微信公众号,进一步了解孩子三餐的营养搭配方式。这样,一个小小的“豆知识”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食育知识缺乏和家长对于孩子饮食现状的迷茫与困扰。

随着各大短视频APP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食育工作可以利用多媒体传播范围广、普及力度强等优点将此项目进行宣传。由于有关于饮食的短视频会引起社会各类人群的共鸣,由此更有助于该项目吸引社会人群的注意力,进而为食育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世界的内容良莠不齐。例如,现在流行的“吃播”中,某些主播为了营造“吃得多”的效果,暴食或浪费食物,这样的做法是绝对消极的传播方式,不仅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危害,还会让不具有健全判断能力的青少年观众养成不正确的饮食观。

结语

食育是终身教育,食育知识和礼仪伴随人的一生。因此,要通过加强初等教育让食育“从娃娃抓起”,还应依赖于社会给予饮食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中国俗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营养合理、丰富多彩、天人合一的饮食文化是无法替代的文化瑰宝。如今,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优良的传统饮食文化日渐衰微。如何将这样的传统饮食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而食育的完全普及并得以正确巧妙地实施还道阻且长。只有我们共同努力,食育教育工作才能稳中有进,从而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

作者简介

郝雨知(2000-),女,蒙古族,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