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帮菜文化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4-09-25张睛睛
1.锡帮菜文化技艺及其现状
锡帮菜是江苏主要的地方风味菜之一,拥有刀功讲究、选料精细等特点。锡帮菜的烹饪技艺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吸收其他菜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锡帮菜口味偏甜、偏清淡,擅长各类水产,花色精细,浓中带甜,鲜香酥烂。制作工艺上注重情景交融的运用,菜肴配色和谐,造型绚丽多彩。代表性菜品有梁溪脆鳝、无锡酱排骨、镜箱豆腐等,这些菜品不仅美味,还体现了无锡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锡帮菜不仅是一种烹饪艺术,也是无锡乃至江苏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尽管锡帮菜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传承人年龄老化、年轻一代兴趣缺乏等。总的来说,锡帮菜文化技艺及其现状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锡帮菜的烹饪技艺,使其既能保持传统的精髓,又能适应现代饮食文化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锡帮菜传承面临的挑战
随着餐饮市场的多元化,各种新兴餐饮形式和外来菜系涌入,传统的锡帮菜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特别是一些网红餐厅和快餐品牌的兴起,使得锡帮菜的传统市场受到冲击。“锡帮菜烹饪技艺”虽已被收入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传统烹饪艺术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艺传承困难
锡帮菜被誉为“功夫菜”,意味着其制作过程繁琐,对厨师的技艺要求极高。一方面体现在其繁复的制作工艺上,如传统的手工切配技巧以及对火候的精准把控;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菜品的精细度和美观度上,每一道锡帮菜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往往对传统烹饪技艺缺乏足够的兴趣和耐心,不愿意投入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随着老一辈传承人逐渐减少,乐于钻研和传承此技艺的厨师越来越少。
2.2 经济因素
锡帮菜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而在市场上可能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导致餐饮业者和潜在传承人望而却步。在商业化的压力下,一些餐饮企业可能更倾向于推出成本低、制作简单的菜品,以追求更高的利润。锡帮菜的一些传统食材可能因地理、季节等因素变得难以获取。即使能够获取某些食材,其质量也可能因环境变化等因素而不如从前。
2.3 教育与培训缺失
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使得锡帮菜的烹饪技艺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学习。传统的师徒制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衰弱,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支持体系。尽管锡帮菜在当地享有盛誉,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公众对其了解有限,认知度不高。人们未能充分认识到锡帮菜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导致社会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不足。
综上所述,锡帮菜技艺的失传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人们才可以确保锡帮菜这一传统烹饪艺术得以持续传承,发扬光大。
3.“活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活态”传承在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活态”传承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和学习,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表演等活动,深入感受其魅力;邀请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讲座、演示和指导,可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组织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进行考察,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系统教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成立相关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1 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本土传统饮食文化缺乏了解,对本帮菜缺少价值认同,导致传统烹饪技艺面临失传。
(2)传统的烹饪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师缺乏对传统技艺与地方菜肴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没有融入地方菜肴的继承与创新。
(3)本帮菜缺乏市场化创新,本土饮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3.2 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与方法
(1)深度参与,构筑协同育人新机制。以无锡市总厨联盟平台为依托、以锡帮菜非遗项目为牵引、以团队为支撑,实施“平台+项目+团队”的一体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作为无锡市总厨联盟的永久性活动基地,学校搭建起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平台,在人才供需预测、产教双向对接、社会组织对话协作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2)能力导向,构建“三模块四能力”创新人才新体系。聘请锡帮菜大师、非遗传人等专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锡帮菜文化,总结提炼非遗核心技艺要领,形成“三模块四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非遗共享模块课程、非遗特色模块课6b0049a4d0b1da8ecf21eb8e4f64a99b程、非遗互选模块课程,以三大模块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构建满足教学需要的质量较高、应用方便、动态更新的非遗教学资源体系。
(3)产业振兴,助力锡帮菜“保护-活化-传承”的新思路。衔接锡帮菜大师,多元协同,实现锡帮菜保护—活化—传承,“非遗活化”的方式进行非遗传承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出“携手共创技艺美,匠心同筑传承路”教育理念。引导师生在与非遗亲密对话和躬身实践中,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进传统技艺传起来、活下去。开展“产学研传”一体化教学。形成开放式、互动式、交流式新课堂,推动非遗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活动、进社会,以实践历练培养人才。
4.“活态”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通过聚焦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搭建锡帮菜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协同育人平台及长效合作机制,拓展锡帮菜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与活态传承路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三模块四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实现职业教育与烹饪技艺活态传承的深度融合。本专业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9个、省市级荣誉14项。教师出版文化传承特色教材1本、完成市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6篇、获省级微课二等奖1个、市级教学成果1项、校级教学成果1项、获得省市级荣誉7项。建成锡帮菜文化传承基地1个,开展“烹饪技艺活态传承”一体化教学,深度融入“大运河文化”活动,获“大运河美食烹饪教育基地”,完成社会培训100人次以上,与国内3家企业开展菜品研发,开展国际交流1次,承担锡帮菜标准化研发工作,推动地方美食走向市场。成果在《现代快报》《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1)搭建了“面向人人”的非遗活态传承大平台。学校搭建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支持的多元化协同育人平台,按照“有教材、入课表、有大师、有评价”课程标准,将传统技艺纳入教学内容,开发特色教材,建成“课+库”配套资源库,实现创造性转化,引导更多学生走向传习之路。
(2)构建了“三模块四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优秀教师与传承人强强联合,对地方“非遗”传承实施理论方面的分类梳理,将地方饮食文化、传统技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发非遗共享、非遗特色、非遗互选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和传播推广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3)打通了职业教育技艺“活态物化成果”生态链。基于“政校行企”结合、“产学研传”结合、集“技艺研究、产品开发、社会服务、展示交流”于一体,将教学成果推向市场,得到社会认可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在职业学校落地生根,为地方菜系保护、传承探索了新路径。
结语
锡帮菜文化技艺作为江南传统的饮食文化一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观念以及烹饪专业知识,还富有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育人元素,对学生树立职业使命、提升职业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饮食文化遗产而言,被关注的传承载体——餐厅,一直承载着传承使命,生产和消费既是其生存的方式又是其传承的方式,而作为谋生手段的定位以及商业化的操作,在商业化竞争日趋激烈化的今天,传统技艺的传承会随着经营者的倒闭和转型而消失。“活态”传承人无疑是给这种烹饪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广阔和更持续的路径。将非遗传统技艺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不仅有利于专业凸显地方鲜明特色,也是保障非遗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与文化育人成效的重要抓手。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社会教育发展专项)——“非遗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的融合研究:高职校在非遗社区传承中的探索与实践”(WXSK23-JY-C0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睛睛(1981.06-),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饮食贸易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