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4-09-25熊萍
《过秦论》一文总结了一个王朝兴亡的道理,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结尾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揭示了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以说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攻守之势异也”。
有人指出, “秦因不施仁义兼并六国,又因不施仁义而亡于陈胜,故而秦‘打天下’和‘守天下’时的民心向背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攻守之势异也”,教材给出的注释是“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兼并六国时处于攻势;守,指秦统一天下后处于守势”。
然后,我们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攻守之势异也”的转变。
研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及《过秦论》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春秋战国之际,人民饱尝战乱之苦。社会安定是人民的愿望,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秦孝公施行商鞅变法,励精图治;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开拓进取;孝文王、庄襄王继承祖业……一代代秦王的功绩累积起来,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军事上、国力上还是在外交上,秦国在各方面都完胜六国。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秦始皇才能打天下,实现大一统的霸业,建立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此,贾谊在《过秦论》中不吝赞美。
在解释了“为什么秦兼并天下是民心所向”后,接下来,贾谊详细地分析了秦国君主的所作所为。曾经吞并六国的秦王朝,却在陈涉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对此,他指出问题的实质,即“秦是不施仁义而失去民心的”。正像老子所说的那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秦王朝的统治者还一味地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没有施行仁政的时候,局势就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了。民怨沸腾,民心尽失,那么秦国灭亡也就是必然的结局了。
秦国凭借先前的有利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后来,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番操作下来,“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转变。一场农民起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美梦。
贾谊表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为政者在“守天下”时不施仁政。他指出,在“守天下”时必须施行仁义,否则就会失去百姓的支持。因为“仁义不施”而“失其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秦始皇父子心中根本没有百姓。
最后,我们还要领悟“攻守之势异也”中的历史教训。
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高中语文教材只收录了上篇。从谋篇布局来看,在上篇中,作者是通过对比秦得天下和失天下来设疑提出论点的;在中篇中,作者则列举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过错,直接论证其观点;在下篇中,作者则阐述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使子婴孤立无援),间接论证其论点。也就是说,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涵盖了整篇《过秦论》。
在《过秦论》中,贾谊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目光,察觉到当时太平盛世下暗藏的危机,通过讨论秦王的过失来提醒当朝统治者实施仁政,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他写古(秦朝的历史)是为了讽今(西汉的统治者)。
掩卷沉思,历史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而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又是何其深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