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中亚人文交流研究的新进展

2024-09-25马玉凤赵玮

丝绸之路 2024年3期

[摘要] 2023年9月19-21日,第六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在“一带一路”首倡地阿斯塔纳举行,来自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学、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中国西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围绕“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中亚历史及中国—中亚关系史”“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会议达成了学术共识,产出了高质量学术成果,为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学理支撑与现实指导。

[关键词] 中国与中亚; 文明交流; 经贸合作; 教育合作

[中图分类号] G1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24)03-0120-07

[作者简介] 马玉凤(1983-),女,回族,甘肃天水人,博士,西北师范大学云亭青年教授。研究方向:丝路文明史、中国与中亚关系史。

2023年,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9月19-21日,第六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在“一带一路”首倡地阿斯塔纳举行,来自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学、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中国西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中亚历史及中国—中亚关系史”“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以及“中国与中亚教育合作”等议题,立足时空交错视野,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与中亚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多维度探讨,体现出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宏观与微观统筹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鲜明特点。

论坛开幕式上,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学校长萨德柯夫·叶尔兰、中国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副校长朱素普·巴拉萨根及哈萨克斯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项目办公室分析组组长马迪恩夫·伊尔兰四人分别作了大会致辞。萨德柯夫·叶尔兰校长强调了教育在促进国家发展和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已经成为连接各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在当下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把握机遇,在双方现有合作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多合作可能,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与路径。王占仁指出,中亚国家作为中国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地理位置相近,人民情感相亲,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源远流长,中国人民与中亚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西北师范大学按照“有序开放、国际视野、甘肃特色”的总体思路,深化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合作,结下了累累硕果,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朱素普·巴拉萨根副校长强调,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充满无限潜力,高等院校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作用。马迪恩夫·伊尔兰认为,本次论坛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友好关系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两国高校间伙伴关系更T6tqc+OayPv+7xFlc/GHew==加紧密的重要契机,论坛的举办有利于加强中亚国家与中国的教育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一、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尔努瓦所言:“研究丝路史,几乎可以说是研究整部世界史,既涉及欧亚大陆,也涉及北非和东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瓷器和茶叶的外销,那么它还可以包括美洲大陆。”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不仅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成为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为世界新秩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坛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围绕“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做了发言,深入阐释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为当今“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历史基础与学理支撑。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再聪教授在《丝绸之路开启了古代世界人文交流的新时代》发言中认为,丝绸之路是互通互惠之路,是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文化的通道,也是向世界学习的窗口,它既是一条中西方的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为历史上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在维护世界秩序构建方面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玉芳教授在《丝绸之路沿线早期太阳纹岩画探析》报告中,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将甘肃省景泰县岩画与中亚岩画太阳纹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甘肃、新疆、宁夏、内蒙至中亚地区丝绸之路沿线遗存的太阳纹岩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题材、内容、描绘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差异。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迎春教授从敦煌汉简研究出发,在《敦煌汉简所见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中亚的交往交流》中指出,中国同中亚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出土的敦煌汉简中保留了大量关于丝绸之路和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内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合作,是开辟、维护丝绸之路的主要动力和保障。中国与中亚国家秉持着共同的安全观和发展理念,致力于推进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双方坚守守望相助、普遍安全的原则,以世代友好、相互合作为基石,共同促进丝绸之路的顺畅通达。同时,双方积极推动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进程,为丝绸之路的长盛不衰注入持续动力。

中国与中亚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双方只有坚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原则,只有加强机制建设、拓展经贸关系、深化互联互通、加强文明对话、维护地区和平,才能有繁荣的丝绸之路,才能共同发展,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之路,是文明对话之路,更是亚欧各国与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更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亚历史及中国—中亚关系史

正如王治来先生所言:“中亚史,可以说一半是中国史,一半是外国史。具体地说,一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一半是欧亚大陆中部的历史。”中亚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过程。游牧社会、绿洲社会、雪域高原社会与农耕社会在这里相互碰撞、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塑造了中亚地区独特的社会形态,也为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建立了重要的桥梁。论坛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围绕“中亚历史及中国—中亚关系史”议题作了发言,梳理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往来的深厚历史传统,阐释了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共同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做出的历史贡献。

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学历史系科瓦利斯卡娅·斯维特拉娜·伊万诺夫娜教授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在中亚的研究史》报告中,通过对中国与中亚现存史料文献的对比研究,认为中国的史料中有关政治、军事以及贸易往来的路线等记载较为详实,有关社会经济和民俗等内容的资料较少。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学中国语文学系讲师卡利普汗·阿斯尔在《伟大丝绸之路的复兴》报告中,梳理了中国学界对中亚历史及相关问题的学术史研究,并深入探讨了哈萨克斯坦学界的汉学研究现状。他指出,中国学界对中亚历史的研究历程,从早期的丝路探险和考古发掘,到后来的历史文献整理和解读,再到现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既深化了我们对中亚历史的理解,也为中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其汉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哈萨克斯坦的汉学家们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中哈两国在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亚历史的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和社会演变,也为我们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提供了独特视角。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是多种文明交汇的关键区域,其历史发展脉络蕴含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宝贵的历史智慧。通过深入研究中亚历史,能够更全面地揭示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变革,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加强学术整理与研究,中国历史学界和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国家历史学界应继续加强沟通与联系,共同推动中亚历史研究和汉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中哈两国的学术友谊和文化交流,为推动构建更加全面、深入的“一带一路”历史研究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贡献力量。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

自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1年来,双方在政治、经贸、安全和人文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日渐加深,已经蜕变为新型的国家关系以及区域合作的典范。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为双方带来了实际利益,更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文化遗产。在经贸领域,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投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投资项目涉及能源、交通、通信等多个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中亚国家的优质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种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国与中亚各国共享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联结彼此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人文领域,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文化、教育、艺术、媒体、出版、体育、旅游、卫生等多个维度,共同书写着多元和谐的新篇章。论坛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就“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议题作了发言,探讨了3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领域的丰硕成果及未来的发展机遇,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李建民研究员在题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30年:重点领域进展与未来发展路径》的主旨发言中指出,经济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巩固双边关系和促进共同繁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31年来,双方经济合作经历了起步拓展、快速发展和提质增效三大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整套推进经济合作的双边、多边机制和各种对话交流平台,制定出台了中长期经贸合作规划,确定了投资保护协定,打造了多渠道的融资和资金支持体系。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双方共同努力,推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方式不断创新,为彼此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实打实、沉甸甸的合作成果,均是双方友好合作关系的生动体现。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拉希德·尤索博夫教授在《吉尔吉斯和中国的投资与经贸合作:新机遇与前景》发言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要素,不仅致力于改善全球贸易联系,而且积极塑造国际新秩序。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中国与包括欧洲和南亚在内的其他地区之间许多潜在贸易路线的十字路口,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正在进行的密集的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交流,对吉尔吉斯斯坦和整个欧亚大陆的发展都有极大裨益。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马玉凤教授在《以“四好”关系为基础,共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报告中指出,“四好”关系是中国与中亚关系的真实写照,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与中亚国家应亲同兄弟,亲如一家。兄弟之间只有和衷共济,同甘共苦,安危与共,常来常往,才能在相互扶持中携手共进,在优势互补中共谋发展,在平等互信中深化合作,在人文交流中薪火相传,在历史记忆中世代友好,在民心相通中走深走实,在“一带一路”中共享繁荣。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学经济与创业系的阿伊让·郝伊奇副教授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经济合作的意义和新机遇》报告中认为,面对新挑战、新机遇,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应在不同领域深入扩大,实现互利共赢。为了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中国与中亚国家不断完善合作制度,加强政策沟通,推动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在贸易发展方面,注重数量与质量的稳步提升,推动贸易平衡发展。同时,在投资合作方面,双方积极为对方提供便利,推动投资项目落地生根,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多年来,双方始终致力于深化务实经贸合作,共同构建了内涵丰富、充满活力、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这一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更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友谊日益深厚,双方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益频繁,通过互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彼此了解、增进了友谊、深化了合作。

四、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也是增进我国与中亚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石,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多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弥合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互派留学生、教师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双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教育交流合作对于增进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对方的文化熏陶,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这有助于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教育交流合作还能有效增强国际合作的实效。通过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科研合作等方式,双方可以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论坛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围绕“中国与中亚教育合作”进行发言,多角度剖析当前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教育领域的合作现状,并为今后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梁旺兵教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旅游教育合作的机遇与领域》发言中指出,旅游不仅是文明交流的关键环节,更是拉近民心、增进理解的桥梁,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在旅游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对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目前,中国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加入到“一带一路”旅游教育合作过程中。各高校广泛、积极探索旅游教育合作新形式,其“一带一路”旅游教育交流与合作涵盖学生交换、教师交流、课程合作、学分互认、双向留学、涉外办学等多种形式。哈萨克斯坦古米廖夫欧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杨磊院长在《孔子学院——中哈友谊的桥梁》发言中认为,欧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友好交流中呈现出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是一座和平合作之桥、开放包容之桥、互学互鉴之桥、互利共赢之桥。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武和平教授在《面向“一带一路”的中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报告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中文作为通用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分析显示,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是中国—中亚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中的关键因素。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文语言服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还需拥有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及敏锐的创新思维。这些综合素质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为跨国交流和文化互鉴贡献力量。

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高校应深化教育领域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坚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互相借鉴学习,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双方丰富的多元文化。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一是大力培养精通中亚国家语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在学术层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更能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彼此对双方文化的理解。二是创建高质量的中亚研究机构。通过汇聚国内外研究力量,共同探索中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些研究将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中亚国家的窗口,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更为精准的建议和方案。三是加强面向广大民众的中亚文化宣传。通过翻译中亚国家的经典著作、法律文书、引进中亚国家优秀影片等方式,让更多人体会中fUndTGgOj55KyT9dyBTyFg==亚的文化魅力。四是与中亚国家合作开展一系列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工作。例如通过联合考古、文化交流等形式,挖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连接各国人民的纽带。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还能推动两国在文化、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与展望

从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看,此次论坛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历史研究与现实关照有机结合。“丝绸之路”作为全世界公认的历史文化符号,成为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思维源头。中方学者通过对史料和出土汉简资料的研究,深刻剖析了古丝绸之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构建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全面理解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对于维护地区和平,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注重宏观与微观兼顾。中方学者通过对已有的遗址、遗物、艺术品等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探微研究和个案比较,有助于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特质及其演进,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宏观综合研究夯实了基础。

三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际问题研究提出诸多新课题。多位中外学者的发言都能将本专业的基础研究与共建“一带一路”实践相结合,以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基础理论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投资合作、旅游教育、汉语推广、中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等应用课题研究提供学理支撑,提出既有学术价值又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四是注重跨学科交流与融合。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发言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提供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五是注重实践导向与问题解决。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共建“一带一路”的实际需求,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方案,为推动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论坛在以下方面达成了共识:

第一,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民族文化交流证明,只要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民族完全可以实现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也必将创造出更加璀璨的文明成果。

第二,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正站在开创新的黄金30年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化的政治互信和日益密切的经贸合作,为中国与中亚人文合作提供了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经过30多年的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对构建中国与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幅提升。

第三,中国与中亚的人文合作仍有巨大的潜力并有待挖掘和释放。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正在得到广泛运用,人文合作新领域、新载体、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中国与中亚人文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巨大空间。

第四,教育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纽带,更是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引擎。依托孔子学院,继续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教育合作,推进高等院校深度教育合作,通过教育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第五,旅游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继续加强中国—中亚旅游合作,推动旅游便利化,为往来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让旅游成为促进中国—中亚人文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第六,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推动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国—中亚留学生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双方青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促进中国—中亚青年之间的友谊和理解,培养更多的友好使者,为未来的合作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更加关注论坛主题的聚焦、论坛形式的多元化;加强与中亚学者特别是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相关高校与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多途径、多对话的方式提升论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持续关注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新动态,探索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实现互信互敬、民心相通、合作共赢;继续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深入挖掘和释放人文合作的巨大潜力,推动人文交流不断深入发展,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