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与路径探索
2024-09-24徐京平陈哲一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国家审计监督在维护金融安全、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政策解读、规范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国家审计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性背景及要求,尝试对国家审计监督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原理,从审计监督机制的角度进行机理解构,并从找准审计定位、明确审计目标、前移审计关口、强化审计能力等角度探索国家审计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国家审计监督 金融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理 治理路径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双重推动下,金融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金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它要求金融服务不仅要满足产品和机构数量扩张的需要,更要注重结构优化、效率提升与风险控制。国家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国家治理机制,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金融创新发展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为建设金融强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优化融资结构、完善机构定位、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等多项重大举措,推动这些战略举措落实落地,需要发挥国家审计的功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国家审计监督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揭示审计如何在确保金融市场规范运作、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以及激发金融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其关键作用。特别是通过审计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得到有效贯彻与执行,进而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边界,而且对于指导实践、优化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为推动我国金融行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稳步前行提供理论支撑。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上的文献回顾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经典的代理理论(Jensen & Meckling,1976),该理论解释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通过监督机制来缓解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政治经济学观点来看,国家审计是一个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保障政权稳定的国家机器之一,是政府治理和监督体系的子系统,是由国家审计主体执行国家政权意志,针对对社会经济运转有重大影响的政府组织、国有企业、金融系统、公共实体等进行检查、监督和报告的约束控制行为。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应当深入领会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充分履行其在预防、揭示以及防范风险方面的职能,监控公共资源和公共财政的分配、管理以及使用效率和情况(易信和刘凤良,2015)。
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指在确保金融系统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金融结构、提升服务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惺惟,2024)。学界普遍认为,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金融增长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评价体系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衡量标准,如金融服务覆盖率、风险控制能力、资本市场活跃度等(廖庆梅,2022)。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1年提出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FSI)并向世界推广,意在为各国提供范式统一的金融风险评价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规范和强化市场参与者和管理者的行为,从而提高一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和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虞伟荣和胡海鸥,2004)。这些标准和评价体系旨在从多个角度量化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在国家审计监督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庄子言(2023)认为国家审计对金融行业的监督是独立于“一行两会”之外的监督,可以实现对系统风险的全面评估和控制。同时,也有研究聚焦于审计监督在特定金融领域(如银行业、证券市场)中的作用,认为国家审计能够起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的作用,进而揭示其在提升金融治理结构和促进创新中的重要性(马轶群和崔伦刚,2016)。在实践层面,国家审计监督逐渐演化为一个多维度的监管体系。现有研究(赵朝清,2023)指出,审计监督不仅能有效保障国家重大金融政策在相应金融机构的落地见效,还促进了全面风险管理和治理结构优化。还有研究强调了国家审计的监督功能如何与宏观经济管理机制相协调,共同作用于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此外,有研究发现,国家审计监督和评估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性,有助于提升监管框架的透明度和严格性(王刚,2023)。夏志琦(2020)在研究中分析了在全球金融市场整合的背景下,国家审计如何增强国内金融监管机构的受信任度和权威性,进而促进全球资本的有效配置和国际合作。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审计监督在金融业务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的背景下也在不断升级,主动适应新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技术等,为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徐京平,2023)。
(二)文献述评
文献回顾显示,国家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和其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已经得到普遍关注。此外,国家审计在金融监管中的角色逐渐从传统审计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同时在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面前不断适应和更新方法论。然而,前述研究往往集中于宏观层面的描述和理论分析,对于具体的实施策略及机制细节仍然较为缺乏。本文研究旨在从金融高质量发展战略举措分析出发填补现有研究的缺口,将重点放在审计监督的作用机制建立和具体实施路径探索,探究其与金融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动态关联。
三、金融领域审计监督机制构建的现实背景及要求
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我国对现代金融的地位认知已悄然改变,现代金融不仅仅处于服务地位,其本身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在金融这个经济循环体系中,扮演着类似于免疫细胞的关键角色。因此,基于会议为建设金融强国提出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探索国家审计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提升金融监管效能,优化金融体制。
金融安全无疑处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地位,当前金融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其运行效率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厘清现存问题脉络更能帮助我们实现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以下将详细分析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构建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现行融资结构缺乏稳定性,资本市场活力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2022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社会融资增量数据分析可知,在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融资(人民币贷款、委托贷款)占比最高,达到了86.83%;股权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和债券融资(企业债券)占比较低,分别为4.80%和8.37%(见表1)。统计数据可直接反映出我国现行融资结构体系是以间接金融为主,直接金融仅为补充。间接金融依赖于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和信贷投资公司等来承担和分散风险,在该模式下,一旦这些中介机构未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极易导致风险积累和外溢,甚至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结构在面对宏观经济波动时缺乏必要的抗冲击能力。
此外,间接金融结构适应性向传统的、重资产企业倾斜,而对创新型、轻资产企业并不友好。传统企业依靠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能够较容易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获取贷款,而我国创新经济的主体却是成千上万的成长型创业企业,他们自身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也会因此面临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问题,即使企业成长性强,银行也只能从中获取有限的利息收入,一旦企业破产,银行则可能面临本金及利息全额损失。这种风险收益不对称导致银行在风险评估时多偏向采取保守的决策,以至无法有效支持高成长性企业,进而抑制了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多样性。与间接金融相比,直接金融的参与者直接承担投资风险,有助于风险的及时释放,避免了风险积累。此外,直接金融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收益共享的机会,投资者对高成长型创业企业的投资,可以享受到与企业成长性相匹配的收益,这种收益潜力极大地激励了资本对创新型经济的支持。同时,通过组合投资方式,投资者能更好地分散单一投资带来的风险,进而实现风险收益的对称性。
基于现行融资结构缺乏稳定性,资本市场活力不足的现实背景,此次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此现实背景对国家审计提出了如下要求。
积极参与对融资结构调整的监督。审计机关应通过对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和信贷政策的审计,评估银行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确保它们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稳健性。在这一过程中,审计机关要特别关注金融支持创新型、资产轻企业的效率效果,确保金融资源能够合理流向高成长性企业。
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对证券交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环节的审计,提升市场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审计结果还应作为监管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帮助监管机构精准施策,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要提升自身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早期预警。这要求审计机关不仅要关注金融机构的合规性,更要能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分析其运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确保能够科学及时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准确信息。
(二)金融机构定位不准确
在此次为建设金融强国而提出的战略举措中,“完善机构定位”被特别提出,具体举措有“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等。相较以往金融工作会议中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的要求大有不同。此前需要大力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而中小金融机构通常更倾向于服务小微企业和普通消费者,这有助于填补大型金融机构在服务上的空白,确保更广泛的群体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战略措施的变化并非要对中小金融机构予以打压,而是更好地保证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严格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去避免过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在缺乏充分准备和风险控制的情况下进入市场而导致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实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提供特定领域的金融服务来支持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他们通常承担着推动社会公共利益、支持重大国家战略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责任。目前,很多政策性金融机构因过度参与商业性业务而偏离其应有职能定位,甚至因为追求短期商业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和风险控制。例如,过去十几年间,很多保险机构一定程度上偏离自身的职能定位,将保险包装成储蓄跟银行抢资源,进而利用保险产品变相揽储,极易导致资金运用安全性受限以及风险管理不足等问题,增加系统性风险,而过分追求金融创新和产品多样化也会分散保险公司的自身精力,影响其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发挥。因此,会议强调政策性金融机构需要回归其本质职能,避免与商业银行的业务重叠和竞争,确保政策性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完善机构定位上,中央要求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各归其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功能,共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国家审计在促进完善机构定位的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以下工作: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审计机关需评估金融机构是否建立了与其业务规模和复杂性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过程。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例,审计需要详细审查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不良贷款处理等流程。评估这些流程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有效识别和控制信贷风险,以及金融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和准备金来吸收潜在的信贷损失。此外,国家审计还需关注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基础。审计机关应评估金融机构的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分工是否明确,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关注董事会是否独立行使职权,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否能够有效监督高级管理层的经营活动,防止内部人控制和利益输送等问题。
(三)金融监管全面性有待完善
历次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到的监管概念都立足于对金融业务的监管。而金融业务通常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因其专业性和服务的特殊性获得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金融牌照,并据此开展的专业性业务。相比之下,金融活动的实际范围更为广泛,其覆盖所有个人、企业、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的几乎所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储蓄、投资、融资、保险、退休金计划等,因此金融活动不仅涉及持牌机构,还包括未持牌的个人和企业所进行的金融相关交易或操作。而在过去并未对非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活动实行严格的监管,在金融监管全面性方面存在缺位。
此次会议中,中央强调要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显然,监管的力度在提高,监管的范围在延展。在此次提出战略举措中,“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被特别提出,具体举措有“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等。在此现实背景之下,国家审计应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国家审计在金融活动方面的实践应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策略并定期更新风险评估模型,确保审计活动与金融市场的变化保持同步。此外,在提高金融监管全面性方面,审计机构需与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跨机构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审计机构还应发展连续审计技术,实现对金融机构重要业务和交易的实时或近实时监控;采用动态审计方法,根据市场环境和金融机构状况的变化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
四、国家审计监督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维护金融稳健性的审计监督嬗变机制
审计监督在维护金融稳健性的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其嬗变机制在于不断适应金融环境的变革,通过精准的风险识别、监管反馈与市场信赖构建,形成一个多维度互动的稳固网络。
1.风险智能感知与审计监管。
真正的金融风险智能感知机制并非仅仅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建立在深层次的金融数据解析、行为模式识别以及趋势预测之上。国家审计监督可以通过集成先进的数据挖掘算法、机器学习技术和人工智能模型,对金融市场的大规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这些技术赋予审计监督前所未有的透视力,使其能够在复杂数据中识别出潜在的非线性风险因子,提前揭示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的信号。这种基于高级分析技术和复杂模型推演的风险感知,为审计监督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动态的风险评估能力。通过这样深入细致的风险感知,审计监督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风险管理过程中,将监督关口前移,在风险发生之前提出预警,为决策者制定风险缓解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金融系统中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保障其免受潜在威胁的侵害。
2.审计反馈与宏观调控精准化。
审计监督作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馈机制对于宏观调控的精准化至关重要。审计结果提供了对金融机构运营效率、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政策执行效果的深入剖析,这些信息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宝贵的参考。通过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宏观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潜在风险点,进而制定出更为精细化、目标导向的调控措施,这种通过审计反馈实现的政策精准化,使得宏观调控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而是根据审计结果来细化和调整政策,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此外,审计监督还能够评估现行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为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确保金融稳定与经济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能够协同推进(见图1)。
3.透明度提升与市场信赖构建。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透明度是构筑市场信赖的基石。审计监督作为一种监管机制,其核心职能之一便是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进而为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建立和巩固信赖关系提供坚实基础。透明度的提升,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风险管理框架、业务运作模式等关键信息的全面披露,确保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在充分信息披露的条件下做出理性决策。
通过审计监督揭示的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市场摩擦,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高度透明的监管环境还能够预防金融欺诈行为的发生,保护投资者权益,从而在宏观层面上维护金融市场的公正性和效率性。与此同时审计监督所提供的高质量、高透明度的信息反馈,也是政策制定者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监管调整的重要依据。但提高透明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审计机关必须不断更新其审计方法论和技术手段,以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确保能够及时捕捉并准确反映金融机构及市场的最新动态。这一过程中,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对于确保信息披露质量至关重要,只有当市场参与者对审计机关的能力和公正性充满信心时,市场信赖才能在真正的透明度基础上得以构建和发展。
(二)创新驱动与监管兼容的审计监督机制
“创新驱动与监管兼容”这一概念指的是在审计监督领域内,既要推动和采纳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又要确保这些创新措施与现行的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相协调,要在创新和遵守监管之间寻求平衡。“创新驱动”强调利用最新的科技进步来增强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使用大数据分析来揭示潜在的财务风险,或者运用人工智能来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而“监管兼容”则强调在创新过程中,必须确保所有新的审计实践都符合现有的监管框架,以防出现监管漏洞或不当行为。这要求审计机关在创新时,必须深入理解相关法律和监管要求,并将其作为创新的基础和边界。
“创新驱动与监管兼容”的审计监督机制就是要求在不断推进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同时,保证这些进步不会与现行的监管体系发生冲突,而是要相互支持、相互加强。这意味着必须对传统审计范式进行根本性的革新,包括但不限于审计准则的更新、审计方法的革新,以及审计人员技能的提升。此外,还应当在宏观层面上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优化,以适应金融科技带来的全新业态和服务模式,这包括对风险评估模型的调整、对监管沙箱的引入等。创新驱动与监管兼容的审计监督机制要求从多维度入手,既要注重科技在审计监督中的深度应用,也要保证监管框架对创新活动的包容性与适应性。通过这样一种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的过程,可以确保金融市场在创新与稳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推动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效率优化与服务升级的审计监督机制
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国家审计监督的角色已超越了传统的合规检查,它正在被重新塑造为促进效率优化和服务升级的关键力量。在此过程中,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治理工具,不仅确保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和进步。
1.审计监督在金融服务流程再造中的作用。
金融服务流程再造是提升金融机构效率的重要手段。国家审计监督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运用系统性分析方法,辨识并剔除金融服务流程中的非效率环节。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审计监督机构能够对金融服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为金融机构提供优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的策略建议。具体而言,审计监督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金融服务流程再造。
提高流程透明度。审计监督通过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揭示流程中的不透明环节,推动金融机构提高业务操作的透明度。这种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潜在的欺诈和错误行为,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更清晰的决策信息。
识别与消除效率瓶颈。国家审计监督通过深入分析金融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能够有效识别出影响效率的关键瓶颈。这包括但不限于过时的操作程序、冗余的审批流程以及落后的技术应用等。审计机构提出改进建议,促使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流程优化和技术升级。
促进优化风险管理与内控建设。审计监督强化了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注。通过揭示现有风险管理框架和内控机制的缺陷,审计监督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风险预防和控制的能力,确保其业务流程再造不仅追求效率,同时也关注风险防范。
2.审计监督对金融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审计监督在金融结构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和业务组合进行审计评估,监管机构能够推动金融机构进行资源配置的优化。这种评估有助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调整其资本和资产配置,以适应市场波动,提高资本效率,并为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支撑。
审计结果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效果反馈促使金融机构重新考虑其产品策略,确保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符,从而增强其竞争力。这种调整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捕捉市场机遇,还能推动服务创新,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同时,审计监督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强化了风险防控。通过识别风险管理中的弱点和潜在威胁,金融机构被激励去完善其风险管理框架,采纳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以此来降低操作风险并提升整体的风险应对能力。
3.审计监督在金融创新中的双重作用。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国家审计在这一进程中既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又确保了这些创新活动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进行。国家审计对于金融创新有直接推动作用。审计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评估促使金融机构在新产品设计时考虑风险和合规性。审计发现的风险点和管理缺陷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改进策略和优化产品的直接依据,这不仅推动了金融服务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参与者对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信心。
国家审计对金融创新活动实施监督。确保金融机构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会忽视风险管理。审计揭示了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不透明的费用结构、不公平的交易实践或潜在的市场滥用行为,从而为监管机构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了依据。
国家审计为金融创新提供指导和反馈。通过深入分析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和成效,审计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关于如何改进其创新过程、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的具体建议。这些反馈对于金融机构调整业务战略、优化产品组合、改善客户体验至关重要。
因此,国家审计在促进金融创新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在监督层面(Supervision)国家审计通过审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评估其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保持合规性;另一方面,在反馈层面(Feedback)国家审计通过发现的问题和建议,促使金融机构调整业务战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同时优化产品组合,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国家审计不仅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还通过间接效应促进其业务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见图2)。
五、国家审计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助力路径探寻
(一)准确审计定位,明确国家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职责和权限
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国家审计应当充分发挥其独立监督的职能,通过审计活动确保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评估。国家审计机关不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日常运作,但可以通过其审计结果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产生影响,促进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目前金融监管的模式主要有五种:集中统一模式、分业监管模式、综合监管模式、多机构综合监管模式、网络型监管模式。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金融监管模式也适应我国国情而发展变化。2018年3月,全国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至此金融监管体系由“一行三会”调整为“一行两会”。2023年3月,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从“一行两会”迈入“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在此背景下,一是要找准审计定位,明确审计的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监督权限。一方面,与新修订的审计法配套,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审计机关除对“一行一局一会”、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事务实施监督外,也对其履职情况和监管绩效实施监督。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已确立中央和地方双层金融监管体制,建议起草相应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授权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署统一部署下加强对地方各级金融监管局(办)预算收支和履职情况的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对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部门监督全覆盖。二是要确立国家审计在国家金融治理体系的监督地位,明确审计监督结果是对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金融监管问责的重要依据。
(二)明确审计目标,有效发挥国家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要切实发挥国家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作用,就必须“围绕经济搞审计,跳出审计谈经济”,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进一步确立“以会计信息真实性为基础,以金融资产质量为主线,以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审计目标。第一,要助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当前金融风险虽然在总体上是可控的,但仍有许多领域存在隐患,正如党中央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而金融风险被视为其中最为突出的风险。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必须更加专注于风险点,提前发现和预警风险,确保能够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以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第二,推动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近年来,由于货币环境较为宽松,并且金融监管及其协调尚未完全到位,金融资本往往在虚拟经济中循环而不是流向实体经济,这种现象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习近平总书记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职责和宗旨,并且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国家审计工作应当紧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持续监督金融资本如何有效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审计评估。
(三)前移审计关口,扩展审计所涉及的金融活动内容范畴
要前移审计关口,扩展审计所涉及的金融活动内容范畴,首先,要从内部控制审计出发,增强风险审计。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基石,是稳健经营的前提。因此,审计不应局限于事中和事后,而应前移关口,强化风险意识,并着重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这包括评估内控制度的设计完整性和执行情况,确保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并修补漏洞,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其次,要强化对金融创新业务和国际业务的审计力度。在当前全球治理变革的关键时期,金融治理成为全球治理转型的核心。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正在通过金融改革,如汇率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等方面,深度参与并引领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进程。这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与金融形势的发展同步,不仅要加强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审计,更要重视对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代客理财等创新业务和国际业务的审计监管。最后,要加大对金融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审计。前文提到金融审计目标首先便是“助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揭示金融领域的潜在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也要从政策制定、实施到改进监管政策、货币财政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估。这种评估旨在从宏观层面预防风险,并从体制机制角度审视政策执行情况和成效。通过这些评估,可以提出政策完善和改进的建议,发挥国家治理功能,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构建更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依据,并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强化审计能力,推进国家审计能力现代化
强化金融审计能力,推进国家金融审计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推进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融合并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技术等信息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层次。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可以对庞大且复杂的金融数据集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显著提高审计的效率与精准性。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还增强了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为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数据支撑。其次,要注重审计人员能力的提升,系统地对审计人员进行高级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维度培养,旨在增强他们对复杂金融市场结构,多样化金融产品,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策略的深入理解与批判性分析能力。此外,针对金融领域的新兴业务模式,如金融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数字货币等,审计人员应不断吸收最新知识,掌握前沿技术,确保他们能够在不断演进的金融生态中保持审计工作的前瞻性和适应性。最后,要注重审计方法与流程的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演进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涌现,审计方法和流程亦需与时俱进,进行持续的优化与创新。例如,实施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策略,专注于识别并评估金融机构在关键业务环节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敞口。这要求审计工作不仅要对金融机构的交易操作进行后验分析,还要预测潜在风险并提前介入,以实现风险的前瞻性管理。进一步地,应当探索利用模型驱动审计、算法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以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审计监督是推动我国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优化审计监督机制、提升审计效率、前瞻性地参与金融治理,可以有效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创新发展和服务效率的提升。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审计监督不仅需要强化现有功能,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其监督策略和手段。通过这样的努力,国家审计监督将继续为我国金融安全保驾护航,支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邮政编码:710199,电子邮箱:940930731@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磊,杨道广.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与路径[J].审计研究, 2021(5):9-15
[2]刘志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审计视角[J].审计研究, 2011(6):16-20
[3]徐京平,张可雨.国家审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逻辑、作用与路径[J].财会研究, 2023(12):55-62
[4]许莉.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制度创新[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25(5):19-26
[5]叶陈云,叶陈刚,李享.国家审计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功能、约束因素与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双向战略协同视角的理论分析[J].财会通讯, 2023(11):13-19+109
[6]虞伟荣,胡海鸥.论金融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的最新发展:IMF金融稳健性指标评价体系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