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主旨·艺术内涵·演奏诠释
2024-09-24徐潇
摘 要:文章从创作主旨、艺术内涵和演奏诠释探讨了中国民歌主题钢琴作品的审美实践。从创作主旨看,主要体现在风格保留与主题呈示、创作手法与材料运用、用途指向和受众范畴三个方面;在审美实践的艺术内涵上,主要包括了三个范畴,即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钢琴学派的建构、演奏技术的多元化呈现;在演奏诠释上,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实践,即文化理解与风格表现相结合、音乐形象与演奏技术相结合、音响意境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民歌主题钢琴作品 审美实践 创作主旨 艺术内涵 演奏诠释
民歌主题钢琴曲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百年中国钢琴音乐史上占有很大的艺术分量。在建构“中国钢琴学派”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那些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作品,尤其是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的外国器乐作品需更加受到重视,因为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精神,也体现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广泛与深度交流,是实现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关于中国钢琴音乐审美实践的问题,以往很多专家、学者多有涉及,但是关于中国民歌主题钢琴作品的审美实践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对于此问题的讨论无论从微观上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还是从宏观上“中国钢琴学派”构建以及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推动,都具有现实性和时代化的意义。
一、创作主旨
(一) 风格保留与主题呈示
文艺学理论认为,风格是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性。这种内在特性的形成既是长时间生活在一定地域的群族所共有的审美追求,又通过一定的体裁形式进行外化。民歌主题ee5b7da2ccc9050322720d6ddc8f537b钢琴作品在创作上主要是以各地、各民族的民歌作为基本素材,通过改编、编创、原创的手法将原民歌素材在钢琴上进行了“移植”,虽然采用钢琴演绎的形式对原民歌进行诠释,但是在地域风格上却得到了保留,因此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体现出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民歌风格保留的具体形态看,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原民歌的主体进行了呈示,在运用钢琴演绎时,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听觉上的记忆与回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歌主题的呈示。以周广仁创作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为例,此曲基于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主体旋律,在主题呈示之后,采用了速度、调性、节奏、织体等变奏手法进行了多次的变奏,成为了一首具有扩展性特点的钢琴独奏作品。在此首创作范式下,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具有陕北地区黄土般的韵味,即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在主题呈示和发展的过程中,作曲家通过变奏手法的运用虽然对主题进行了变化,但最为核心的风格韵味并没有改变,其改变的是原民歌旋律所内蕴的情绪气氛,在这种不变与变之间体现出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创作手法与材料运用
纵观百年来中国民歌主题钢琴音乐的创作方式或创作手法,主要有改编、编创、原创三种。其中,改编指的是结合钢琴乐器的特性和表现手法,对现有音乐作品进行革新式的改动,如在201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民歌钢琴曲集》中,就收录诸多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改编的作品,如《小放牛》(河北民歌)、《摘葡萄》(四川民歌)、《天上什么亮晶晶》(阿昌族)、《美好的前程》(布朗族)等,这些作品的出现一方面将原曲中很多的声乐化表现手法运用到了钢琴上,这对钢琴演奏技法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于这些作品的问世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观念在钢琴上的体现,也为“中国钢琴学派”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编创,指的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作曲技法将其扩展,这些现有材料的特点是比较短小,在扩展之后则成为一首结构布局较为完整或者复杂的乐曲,从而体现出了创新、发展的特点。如王建中根据湖南民歌《浏阳河》编创的同名钢琴曲、王立三根据秧歌剧唱段《兄妹开荒》编创的同名钢琴曲等皆属于此类作品。这些编创曲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完整的引用了现有材料,同时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又加入的新的音乐材料,与现有材料形成引申、对比的关系,进而从整体上扩展了乐曲的结构。原创指的是运用了民歌中部分元素,或一个短小的旋律动机、典型的节奏型、调式音阶等,作曲家通过原创性思维使这些元素在不同的结构、速度、情绪等层次上展开,如丁善德创作的两首《新疆舞曲》、徐孟东创作的《秦韵》等。
(三)用途指向与受众范畴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时代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中国钢琴音乐这一体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伴随着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西方音乐艺术被不断地引进到国内,而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主要依赖于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二是在近现代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艺术人才的培养成为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钢琴教学中,除了运用国外钢琴作品外,本土钢琴作品在教育中的运用也受到高度的重视。三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不断地加深,钢琴逐渐地被大众所接受,并且迅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得到了很大的普及。正是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成为了促进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创作和演奏的动力。从当前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的用途指向和受众范畴看,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涉及专业钢琴教育、业余钢琴教育、钢琴考级与比赛活动、音乐会演出等多个层面。在受众上也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
二、艺术内涵
(一) 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前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将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钢琴音乐实践中,一则能够丰富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拓展中国钢琴音乐的题材,同时也起到了积极地宣传和推广民间音乐的作用。很多经典的或者近期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钢琴作品,基本上沿袭了我国传统音乐标题化的审美特质,也高度反映出了各地域和各民族的自然风貌和人文习俗,通过这种钢琴音乐实践的形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力。二则通过钢琴音乐实践的方式能够使民间音乐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钢琴作为一种世界性的乐器,从欧洲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键盘音乐算起,迄今已有三百年的实践,在这漫长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众多作曲家、演奏家的创作和演奏活动,传承下来的众多的作品文本和音响版本,并且在演奏技术方面也实现了体系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民间音乐与钢琴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借鉴和运用这些实践经验,充分发挥钢琴的多声性特点和运用钢琴的演奏技术,实现对民间音乐的发展。民歌作为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自身的艺术个性,同时对民间戏曲、歌舞、器乐、说唱等体裁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被称为是民间音乐的基础,所以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有效地传承,而民歌主题钢琴音乐的审美实践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方式。
(二) 中国钢琴学派的建构
在2016年由中国音乐学院牵头举行的“中国乐派与中国音乐节学术研讨会”上,国内音乐专家、学者们首次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乐派”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得到了广大中国音乐从业者的共识。在《中国音乐》2021年第一期上发表的周星与王黎光的访谈文章《中国乐派与中国音乐本土价值观倡导》一问中阐述了“中国乐派”的定义,即“以中国音乐资源为依托、以中国艺术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家为载体、以中国作品为体现的音乐学派。”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在定义所涵盖的范畴可以说为建构中国乐派指明了反向。中国钢琴学派作为中国乐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作为中国乐派的子系统,我们有必要、有责任为中国钢琴学派的建构增添力量。中国民歌主题钢琴音乐可以说是所有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佼佼者”,也是最贴近中国乐派定义范畴的体裁类型。因为在民歌主题钢琴作品中,不仅充分地运用了民间音乐中的民歌资源,包括在创作理念、价值内涵、精神意蕴、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乐派所具有的特质。所以,在今后的音乐各方面实践中,注重对民歌主题作品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不仅是建构中国钢琴学派的要求,更是建构中国乐派的要求。
(三) 演奏技术的多样化呈现
在世界钢琴音乐发展的三百年中,除了在钢琴音乐创作上体现出风格多元化的特征外,在钢琴演奏技术的拓展和完善上也取得了众多的成就。首先,钢琴的多声性以及音域的相对宽广性决定了它在艺术表现空间上的优越性。然后通过音乐创作的推动,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就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钢琴音乐风格看,我们常常提到的古典钢琴、流行钢琴、爵士钢琴、现代钢琴等概念,既是从风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同时又反映出了各种演奏技术的运用,这主要是因为多元化风格的表现是以多样性演奏技术的运用为前提的。其次,作为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民间音乐的丰富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丰富性既体现在多地域、多民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方面,也体现在多种演唱、演奏技术支撑下的实践层面。中国民歌主题钢琴音乐的表现虽然离不开西方钢琴演奏技术,但是在音响的表现、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上却有着高度的中国化特点,如在演奏过程中,对传统民歌演唱中各种润腔化技巧、力度技巧、音色技巧的运用,就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这不得不说中国民歌主题钢琴音乐的实践为世界钢琴演奏技术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演奏诠释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钢琴演奏实际上是一个立体性的“工程”,在实践过程中,既要求演奏者要具备作曲方面的音乐分析能力,还需要有着扎实的演奏基本功以及文化方面的修养。演奏作为联系创作和欣赏的中间环节,需要在深刻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技术特点和风格特点,也就是对作曲家的“一度创作”要有一个“重温”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将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才能够向听众传达出作品的意蕴,给他人以音响上的享受,正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说过“艺术家比较常人优胜,在于他们的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敏锐、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在中国民歌主题钢琴作品的演奏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关注。
(一) 文化理解与风格表现相结合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音乐体裁,与一般的创作歌曲相同,包含了歌词和旋律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与民歌所产生地域的自然环境、语言习惯、人文风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演奏民歌主题的钢琴曲时,如果缺乏对民歌所在地域文化诸方面的理解,则难以表现出作品应有的意蕴和风格。因此,作为演奏者,对作品的演绎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有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分析过程。如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作品主题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等,将这一过程称为文本分析过程。以作曲家朱践耳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云南民歌五首》为例,从创作年代看,此时我国的钢琴艺术正在走向民族化扩展阶段,以民间音乐作为钢琴音乐的创作素材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作曲家们也通过了广泛的采风活动,充分地挖掘和运用民间音乐材料融入到钢琴的创作中。在此部作品中,作曲家共选用了5首富于云南地域风格特点的民歌,分别为《山歌》《牧羊腔》《红河波浪》《西箱坝子一窝雀》。从标题上看,作曲家直接采用了原民歌的名称,按照作曲家个人的说法,就是要“保留原民歌的风格特点”。所以,在演奏此部作品时,应当对其中每一首民歌背后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表现的情感要做出分析,才能够在演奏的过程中达到真实性的再现效果。
(二) 音乐形象与演奏技术相结合
音乐形象指的是音乐表现的对象,属于音乐内容的范畴,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形式,音乐内容中的形象不仅包含着具体的人、事、物,还包括了内蕴在形象中的情感。艺术学理论认为,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融入而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对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中国民歌主题钢琴作品地演奏上,演奏者对音乐形象把握的是否准确,或者是不是真实性的再现音乐形象,关系到钢琴作品艺术价值的实现。在准确把握和真实再现音乐形象的同时,演奏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术能力,将音乐形象转化为音响。以作曲家桑桐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为例,此曲是一首钢琴组曲,分别以7首内蒙地区的原生态民歌旋律为素材,运用标题音乐的手法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场景。第二首作品的标题为《友情》,主题来自《满冻通拉格》旋律,原曲的内涵在于表现和睦友好的情谊,作曲家在改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民歌的情感内涵,在演奏技术的运用上,应着重注意乐句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较弱力度的触键和歌唱性的音色表现出友谊长存的情怀。在此曲高音区旋律的演奏上,应采用指尖触键的手法,突出旋律音的颗粒性效果,需要表现出较为明亮的音色,以此来增进音乐的情绪,可以有效增强欢乐的气氛。
(三) 音响意境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意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具体表现在借景抒情和情境交融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也就是在景、情关系中升华和达到美的境界。在中国民歌主题钢琴作品的审美实践中,借景抒情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其中“景”具有客观性特点,既包括了自然的山水之景,也包含了人文习俗、生产生活的场面,但是在音乐中,对于“景”的刻画又不是单纯的或者独立的,而是要通过“景”的刻画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进而体现出了音乐的时代性、精神性和思想性特征。所以,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家一方面对音乐的中“景”要有着深刻地把握和体会,才能够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以作曲家黄虎威创作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为例,此曲由6首乐曲构成,分别以取自四川各地的6首民歌旋律为素材,表现出了对巴蜀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民生活的赞美。从此曲的创作背景看,作曲家在创作此曲时正值上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西南地区的解放,人民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也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情怀,也正是通过对巴蜀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赞美,以此而表达出了对新中国的歌颂。基于上述创作背景,在此部作品的演奏上应通过标题而展开想象,通过“构图”的方式去表现音乐中的“景”,如第一首《晨歌》、第四首《弦子舞》、第六首《阿坝夜会》等都给与了演奏者充分的“构图”空间,也为音响意境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中国民歌主题钢琴音乐作为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不仅体现出了百年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世界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构建中国钢琴学派和中国乐派的时代背景下,在创作、演奏、教学等各种音乐实践上加强对中国民歌主题钢琴音乐的重视,不仅关系到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关系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所以,对于每一位钢琴艺术实践者来说,应当珍惜当下和平的时代、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关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这既是钢琴艺术发展的要求,也是民族音乐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星,王黎光. 中国乐派创建与中国音乐本土价值观倡导[J].中国音乐,2021(1).
[2] 万凡捷,王耀华. 中国文化精神影响下的中国钢琴表演美学
[J]. 东南学术,2020(5).
[3]蔡韧,谭缨英. 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70年[J]. 中国音乐学,2019(10).
[4]杨燕迪. 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J]. 音乐研究,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