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挥五弦 心游太玄
2024-09-24万凡捷
摘 要: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不仅是欧洲流行的音乐教学方法,更是中国现代钢琴教学中的特殊使者。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亚历山大技术就在音乐、戏剧和体育运动领域发展壮大,将其运用在钢琴教学中,对于专业钢琴演奏家缓解演奏伤痛具有积极意义。以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的发展阶段和实践运用为例,通过音乐教育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认为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可以运用“上肢运动链”“身体感官地图”“身体场界”等概念,使钢琴学生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训练学生调整在钢琴演奏过程的运动轨迹,更加精确地控制演奏姿势,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钢琴教育 亚历山大技术
从19世纪开始,亚历山大技术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开始应用于世界19个国家216所音乐学院或综合大学音乐中心,许多案例和研究数据已经证明该技术理念对提升钢琴演奏姿势和演奏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梳理亚历山大技术的起源和作用出发,再凝练总结亚历山大技术应用于外国钢琴教学发展历程,以及该技术近几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核心观念,最后再通过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了相对应的练琴观念和学琴方法,以期待将这一源自于外国的技术理念运用于中国钢琴教学之中,对提升本民族的钢琴教育诠释理念和方法,对中国钢琴教学的理论以及实践运用具有一定有益作用。
一、亚历山大技术的起源和作用
在19 世纪 90 年代,澳大利亚演员马蒂亚斯 · 亚历山大( F.Mathias Alexander ) 发明了亚历山大技术, 这是一项能够帮助音乐学习者在音乐表演或器乐演奏中缓解肢体紧张的技术。亚历山大技术的主要内容是掌握身体经验,从建立“身体地图”与“身体映射”两方面让练习者建立精准的身体控制,从而改善身体姿势。
美国实用主义者约翰 · 杜威哲学理论中的“经验”与“习惯”的相关内容与亚历山大技术有相似性,因此他和亚历山大先生一起建立了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基础。从1922—1928年期间,杜威一直与亚历山大先生保持密切联系,并帮助亚历山大先生的专著撰写前言。南伊利诺伊大学杜 威 研 究 中 心 前 主 任 乔 · 安 · 博 伊 斯 顿 ( Jo AnnBoydston ) 于1986年在亚历山大技术国际教师大会上公开发表了《约翰 · 杜威与亚历山大技术》的主题演讲,对比了理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亚历山大身心统一理论认为“对于身体每一个功能应当有意识地控制” ① ,人类所有的身体自我意识都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身体功能前提之下,身体自我意识的改变影响了认知,也就促成了行为意识的改变。
亚历山大技术的作用广泛,从80年代至今已帮助世界各地数百万人减轻背部、颈部和关节疼痛,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改善姿势不良问题,减缓身体压力。亚历山大技术从创立至今运用在音乐、戏剧、体育、老年治疗和孕妇分娩等多个领域。例如,在音乐、戏剧和体育运动中提高表演技能和防止演奏损伤和运动伤害,展现轻松优雅的运动姿态;在商务领域提高商务演讲技巧,在女性怀孕和分娩中减轻身体压力,这项技术也帮助老年群体提高身体稳定性和身体协调能力。从 80 年代以来,这项技术得到了各国钢琴演奏家和医疗界骨科医生的探索,让社会各行业的人享受幸福健康生活。
二、亚历山大技术运用于钢琴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念
( 一 ) 亚历山大技术在外国钢琴教育中的发展历程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方法是将亚历山大技术运用于钢琴教学中,可以减少演奏者的身体紧张,提高演奏技巧。 ②亚历山大技术在外国钢琴教学中应用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萌芽期,美国钢琴教育家阿贝 · 怀特赛德提出将提高钢琴学生身体协调性的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在肖邦钢琴音乐演奏中 ③ ( Abby Whiteside,2003 ) ,圣地亚哥和福斯特提出亚历山大技术对钢琴学生身体和钢琴表演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④ ( San Tiago、Patricia Furst,2004 ) ;紧接着是发展期,2014年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朱迪思 · 克莱因曼 ( Judith Kleinman ) 和彼得 · 巴克( Peter Buckoke ) 在长期实践中予以推广,运用他们作为表演音乐家的多年实践经验,并且综合了亚历山大技术教师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家的合作经验,共同编写了《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音乐家》 ⑤ ( Judith Kleinman、Peter Buck-oke,2014 ) 。伦敦音乐学院前任院长科林 · 劳森教授表示:“自 1950 以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一直引领音乐界使用亚历山大技术培训来自世界各国的音乐学生。这项技术也作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核心课程在学院内开设。” ⑥ 欧美钢琴教育界继续探讨亚历山大技术对减少演奏压力的有效性 ⑦ ( LooFung Ying,Gabriel Isaac Evens,2015 ) ,随着研究拓展,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育领域方兴未艾,该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已发展至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各个国家,目前已经全世界在19个国家216所专业音乐学院和音乐机构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 二 ) 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育中的发展历程
虽然亚历山大技术在外国钢琴教学中的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期。在国内第一所开设亚历山大技术课程的音乐学院是上海音乐学院,由李继武老师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 Royal Colloge ofMusic ) 课程中引入上音本科课程。随着课程开设,在近几年获得本科生好评反馈,随后引入研究生课程中。目前已经在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管弦系等研究生方向的学生开设课程,随着亚历山大技术工作坊在江浙沪一带的发展,改善了许多同学自身在练琴中未意识到的身体动态意识以及肌肉紧张疼痛等问题,减少了钢琴演奏中“重复性劳损” ( RSI ) 所带来的疼痛困扰。近几年,国内的学者从论文和专著方面对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进行了探讨,王璐认为亚历山大技术对钢琴演奏者的身体瞬时反应有紧密关联 ⑧ ( 王璐,2017 ) 。
亚历山大技术运用于中国钢琴教学中,通过追求平衡和自然的理念,帮助钢琴学生学习钢琴演奏身体姿势控制的技术方法。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在中国兴起是建立在现代钢琴教学法的基础上的,现代钢琴教学法已经推动了钢琴演奏教学向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向上做进一步探索,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多维度注意力的集中,使动作触觉和躯体感觉与钢琴音响效果的进一步融合,达成演奏者的“动作”与“倾听”之间的良好互动。
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的作用是呈现“身体”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将此技术理念融入到钢琴演奏动作中,让学生体验触键动作从“别扭”到“顺畅”,音乐意境贴近音乐表现意图,音乐情感表达真诚。通过科学的钢琴教学方式,使演奏者最大程度地避免滥用身体力量。亚历山大技术应用于中国钢琴教学中,关注点有三。其一,关注演奏者身体“上肢运动链”的整体性,强调肩膀、手臂、手腕和手指之间的整体性联动,在清晰认识“上肢运动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演奏过程中手腕和手掌关节之间的“内旋手势”“外旋手势”“上伸手势”和“背屈手势”变化,以此来控制演奏时的手掌姿态,从而产生钢琴触键变化。其二,关注“身体感官地图”,在钢琴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肢体觉察能力。其三,关注“音乐场景”和“身体场界”的收缩与扩张,更形象地进行钢琴演奏诠释。
三、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一 ) 身心整体性的把握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强调对身心整体性的把握,这种源自西方哲学观念中的“身体”已经不满足于它原本含义,渐渐泛化成具有价值意义的概念。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中强调唤醒“躯体感知力”,将身体作为载体,来实现人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了身心关系的正向循环。当钢琴教师在给学生示范中国少数民族钢琴作品时可以加入亚历山大技术方法,使演奏者从钢琴触键到演奏时的身体姿态,再到对中国钢琴音乐审美风格的理解等方面更加深入,最终以中国式审美钢琴演奏方式“替代”中国式审美演奏方式,提升演奏效果。例如,当演奏处理云南少数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时,演奏者需要理解少数民族对美与灵性的追求,才能通过身心整体性的把握来演奏。例如,张朝的钢琴作品《哈尼情歌》可以运用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演奏方法予以阐释和演绎。这部作品运用不同材料织体的重复、转调、和声变化等手法,通过音乐变奏不断扩张音乐结构。演奏者需要运用躯体感知力,感受宽阔悠远的音乐场景和音乐空间的音效。从本曲的单三部曲式来看,调式调性从第一部分的“降A羽五声调式”,到“降A徵调式”再到“降c宫调式”,最后又回归到“降A羽五声调式”,在和声变化之下,不同的音乐织体形态交相辉映,使得音响效果极具民族性。在《哈尼情歌》中,主题旋律中的八度变化重复,类似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巴乌”模仿哈尼族男女的深情对唱。将亚历山大技术运用于钢琴演奏时,手指以慢触键控制,通过手腕有弹性的晃动使手掌支撑力更好,这种慢触键演奏法模仿少数民族乐器“巴乌”圆润含蓄的音色,让乐曲更富意境。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强调“上肢运动链”的整体性运用,演奏者通过不断调整手腕与手掌姿态,并与踏板积极配合,协调各部分身体经验,使弹奏的音乐更加优美动人。
( 二 ) 重视身体感官的多重体验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注重对身体感官地图的使用,通过身体感官地图完成身心灵一体的过程。“身体感官地图”( Body Mapping ) 包含身体的位置、大小、结构、功能等信息,也引申为钢琴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所体会的自我与音乐厅或练琴室周围环境的变化。当钢琴学生清楚觉察到“身体感官地图”的状态,那么就可以对演奏时的身体状态有明确体认,在处理不同音乐风格的乐曲时,运用适当的身体经验来重塑身体感官地图,获得钢琴演奏者身心灵上的改变,使身体产生的疼痛感减轻,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并且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放松,产生身体与钢琴音乐所创造的外部环境之间融合的意识。
亚历山大技术中的“主要控制” ( Primary Control ) 理念让钢琴学生建立可靠的感官知觉,以及有意识控制肌肉的能力,从这个层面上钢琴学生实现身体美学的追求。重塑五官五感,重视开发钢琴身体觉察能力与音乐觉察能力可以提升钢琴触键敏感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实践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例如,张朝的钢琴作品《努玛阿美》的演奏 ⑨ ,通过沉浸式感官体验,让演奏者对身体的演奏控制敏感与精准。 《努玛阿美》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哈尼族的圣歌,代表着心之神往的地方,在云南少数民族自然风光的影响下,这首作品充满自然野趣和童年梦境回忆。在对比性段落的交替中,呈现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心中的唯美与浪漫。整部作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Rubato Adagio,第二部分 Viva-ce,第三部分再次进入Adagio,第四部分Allegro。在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中需要让演奏者体会温暖的艺术情感特征,通过身体经验控制演奏的身体各方面协调。在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中,专注“音乐场景”和“身体场界”的收缩与扩张。在这首乐曲的四个部分中,不仅通过速度变化实现表现场景变化,演奏者所需要感知的“身体场界”也随之变化。在乐曲开始,许多三连音的节奏型和同音反复的重复音形态,使这个慢版乐章充满诗意,如同回忆画卷缓缓展开,第2小节与第3小节的旋律和附点节奏,在左右手的声部中呈现复调模仿对位,使主题动机进一步地渲染与确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小节,左手低音fa在三连音之后演奏,如同沉入湖底的鹅卵石,让钢琴音色沉静泛起涟漪,此时“身体场界”应当拉宽,感受纵深方向延伸。在第27小节到第32小节,四次左右手的十六分音乐与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琶音旋律上行,通过密集音响效果的层层递进,手指触键突出颗粒性。将亚历山大技术应用于钢琴教学中,通过手腕弧度的深浅变化,使此处双手在弹奏琶音式上行旋律时更具连贯性。第二部分Vivace,左手固定节奏的音乐形态模仿哈尼族惯用弹拨乐器三弦,这种富有弹性的音效渲染出少数民族在优美的自然群山峻岭中围聚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演奏时更应注意右手乐句的连断对比,以及与左右手旋律的遥相呼应。最后一部分Allegro,右手分解和弦交替和左手八度音阶式上行的乐句将这部乐曲推向结尾高潮处,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手腕的“内旋手位”和“外旋手位”的交替使用,使右手交替分解和弦演奏流畅,通过科学引导,提升钢琴音乐表现力与演奏境界。
( 三 ) 控制速度或力度的音乐技法
在西方哲学思想中,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试图从生理、心理机制中找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学生要运用音乐速度和力度控制、肢体表情和身体之间就存在相互作用。在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实践中,根据身体与速度力度控制的关联性,强调“内旋手势”“外旋手势”“上伸手势”和“背屈手势”四种手势的使用,手势的单个使用或者叠加使用均能有效帮助钢琴学生有意识控制手腕运动轨迹,从而控制速度或力度。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中的这四种手势对钢琴作品中的连句、断句、八度的演奏、短连线和长连线的演奏有实际影响,还对手指颗粒性触键具有提升作用。例如,在以李斯特、舒曼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乐曲中,快板就应当比慢板更充沛地演奏,其中在慢板中回旋音就需“充足饱满的演奏”。然而在需要表达强烈音乐性格时要用急板来表现,这时演奏者放松抖动手腕,来完成交替演奏的柱式和弦的手部动作,用以表达欢快的速度或是音乐表现上热烈、活泼而且轻盈的状态。以丁善德在1988年创作的《小序曲与赋格四首》 ( Op.29 ) 举例说明速度与力度的控制,这首作品由四首风格迥异,具有民族调式风格的描写童趣内心世界的作品构成,篇幅短小,具有强烈的情绪对比性。其中,第二首序曲《忧愁》与赋格《欢乐》就是一对具有典型对比性结构的小曲,两者都为2/4拍,但却运用Andantino ( 小行板 ) 和Al-legretto ( 小快板 ) 来表现不同的情绪。龚晓创作的钢琴曲《伊犁舞》表现中国新疆风光,在第16小节左手的旋律和第1小节右手旋律走向采用“倒影对位”音乐创作方法,通过十六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来表现音乐形象。亚历山大技术的运用使手指触键更具颗粒性,在快速触键中更好地控制速度。在演奏连贯性乐句时,通过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中的“上伸手势”和“背屈手势”的交替变化,手掌和手腕的高度调整到适应高度,即可在演奏中游刃有余地呈现连贯性乐句。《新疆舞曲》 ( 庄曜 ) 同样是民族舞曲形式的钢琴作品,在第84小节时出现华彩乐句,双手密集十六分音符持续加速,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手腕弧形分组演奏方法,将华彩乐句清晰乐感地表现。
四、结语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方法源于西方,将其引入中国可以洋为中用,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能给中国钢琴教学中带来新启发。本文通过介绍亚历山大技术理论发展起源与作用,并梳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的发展历程、核心观念以及相关作用,结合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本体分析,将实践中开展钢琴教学的方法和作用凝练阐释,以期使中国钢琴学生能够在钢琴演奏中减少身心紧张,在舞台上从容展现琴技。
注释:
①F.M Alexander. 1918.Man’s Supreme Inheritance [M]. New York:E.P.Dutton and Comanpany,41.
②TIAGO S,FURST P.An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theAlexander Technique to piano pedagogy [Ph.D dissertation][D].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2004.
③ WHITESDE A.Indispensables of piano playing:mastering the chopinetudes and other essays[M].New York:Amadeus Press,2003.
④TIAGO S,FURST P.An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theAlexander Technique to piano pedagogy [Ph.D dissertation][D].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2004.
⑤Peter Buckoke, Judith Kleinman.The Alexander Technique for Musi⁃cians[M].Bloomsbury Publishing,2014.
⑥ Herbein, Jacqueline, NCTM.?The Alexander Technique for Musi⁃cians.The American Music Teacher; Cincinnati ,2014Vol. 64, Iss. 1:48-50.
⑦LF Ying,GI Evens,MN Hashim,LF Chiat.Tension Release in PianoPlaying: Teaching Alexander Technique to Undergraduate Piano Majors,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J]. 2015 , 174.
⑧王璐. 关于“亚历山大技巧”运用于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7(13).
⑨赵洋. 钢琴作品 《努玛阿美》 演奏分析与阐释 [J]. 钢琴艺术,2022(9):29-33.
注:本文系闽江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学 (师范类)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 — —以闽江学院《自弹自唱》课程体系构建为例,项目编号:MJUJG2022B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