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9-23宋煦

红蜻蜓·中年级 2024年9期

六尺巷传说,是主要流传在安徽省桐城市的民间传说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解决邻里纠纷写了一封家书,不但化解了邻里之争,也成就了一段睦邻友好、谦逊礼让的千古佳话。2006年,六尺巷传说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故事内容

据《桐城县志略》等文献记载,张英在桐城老家的房子,与一户吴姓人家相邻。两家在建房时,因土地问题发生了争执,谁都不愿相让,只好告到县衙。因为两家都是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判决。张家人就千里传书到京城向张英求助,希望张英能出面干预此事。张英收到书信后,写了一首诗寄回。诗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这首诗,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主动退让了三尺。吴姓邻居深为感动,也退让了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方便了群众的出行。这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彰显了与人为善、仁义谦让的美德。

知识链接

张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名臣,文学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深受皇帝信任。张英虽然官高位显,但为人忠厚,谦和礼让,颇有美名。

知识链接

六尺巷长约百米,宽约两米,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南方向,曾被损毁。1999年,当地政府在原来的遗址上进行了复建和扩建,在巷子的两端修建了分别镶有“礼让”“懿德流芳”匾额的石牌坊,并立屏风照壁,将六尺巷传说以文、图形式镌刻其上,还在一块大石上刻下张英“让他三尺”的四句诗。现在六尺巷已经成为桐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廉政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等,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到这里观光“打卡”。

现实意义

六尺巷传说中蕴含的仁义、谦让精神,是儒家“和为贵”思想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对当地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地群众也常用这个故事教育后人,治家处世。

六尺巷传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一些由六尺巷传说改编的黄梅戏、电视剧、电影、文学作品等也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15年,桐城市人民法院形成“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将六尺巷传说中“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精神应用于纠纷化解,即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操作规程,鼓励争议双方仿效先贤互谅互让,实现和谐共处。桐城市大街小巷也常能看到与六尺巷传说相关的标牌、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