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4-09-23陈昌林陆泽娜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确定大单元主题与目标、围绕驱动性问题设置问题链及任务群,让学生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开展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等,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提升单元教学设计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可参考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科技;大单元设计;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8-0042-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因此,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得出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设置大单元目标及评价量规;设置驱动性问题;拆分问题链;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展示、分享、交流、评价与复盘反思。
分解与重构,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信息科技课程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应围绕信息科技学科的大概念与六条逻辑主线,结合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分解与重构,通过结构化的设计,把知识的内在本质与学生的学习历程纵横关联起来,实现单元教学系统的、整体的设计。例如,笔者根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内容,结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善用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八年级下“探索计算机网络世界”模块内容,聚焦生活的真实问题,确定了单元学习的主题—“向世界介绍东莞”。围绕单元主题,本单元设计了5课时,如下图所示。
分析与设计,确定单元目标与评估方法
单元目标要立足学生实际,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师可以使用逆向设计来确定单元目标。
首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经过大单元学习后,应该掌握哪些原理,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操作,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其次,制订评价维度与量规衡量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些评价指标应是可测量、可评估、可预测的。评价既包括过程性评价,也包括诊断性的终结性评价,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向世界介绍东莞”大单元设计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如表1所示。
确定驱动性问题,拆分问题链
可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单元教学中的大问题分解到各个课时,形成以主干问题为核心的相互关联的问题链,从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驱动开展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从记忆、理解类型的浅层学习,逐步过渡到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的深层学习,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例如,可将“如何向世界介绍东莞”这一驱动问题拆分为以下问题链:从哪个方面介绍东莞?需要收集与整理的资料有哪些?用互联网什么平台去介绍与展示东莞?我们该如何进行展示与后期的改进?
在拆解问题链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问题链的拆分要围绕驱动问题进行,能反映知识的发展脉络,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彰显用学科思维、原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②拆分的子问题要与子项目的任务群相互关联、相互呼应,层层推进,以问题驱动任务,以任务驱动达成教学目标;③子问题不宜过多,但应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
根据问题链,关联任务群
大单元教学的任务群是根据真实的驱动问题拆分的问题链,设计其对应的学习任务群,能更容易地激发学生对问题、任务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例如,在“向世界介绍东莞”的活动设计中,根据“如何向世界介绍东莞”这一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围绕拆分的问题链关联对应的任务群(如上页表2)。
项目驱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根据“从哪个方面介绍东莞”“需要收集与整理的资料有哪些”“我们用互联网什么平台去介绍与展示东莞”“我们该如何进行项目展示与后期的改进”4个逐层推进、关联的子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项目活动(如表3)。
多元评价,培养学习品质
在“向世界介绍东莞”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项目作品,以及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等开展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中增强学习的体验感、成就感,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的反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
结语
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站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设计角度并作为导师、教练的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围绕真实问题,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肖平.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冯忠跃,丁尧清.德国中等学校证书地理教育标准①(一)[J].地理教学,2014(10):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