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加持之于学习任务群的价值追寻与路径探索
2024-09-23魏晓雪龚雷雨
摘要: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新的教学概念及形态,本质上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在任务驱动下,以积极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实践,构建学习生活。学习任务群的架构和商质量实施,离不开诸多要素,其中之一便是情境加持。本文以“免疫学的应用”一节为例,分析并探索,将情境融入学习任务的教学价值和实施路径,旨在有效提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效果,以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并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加持;学习任务群;价值追寻;路径探索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5-O088-0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创设特定的事例情境,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常见的形式有: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考查基础;引入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强调分析和应用;模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鼓励创新。
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概念,是一种教学新形态。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它是由相关要素有机组合的“群”,是任务导向的科学探究实践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在任务驱动下,以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实践构建学习生活。其中包含相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并以主题情境呈现。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5章第3节“免疫学的应用”一节为例,阐述学习任务群架构和实施过程中,情境加持的价值追寻与路径探索。
1注重情境的教育性,凸显课程育人
课程育人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诉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育人方式的重要路径和举措。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也是引发课程生态、教学形态以及课堂样态深度变革的关键和动因,从而帮助并促进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优良品格、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现代公民。
优质情境应具备启发性和人文教育价值。本文以“免疫学的应用”为例,以新冠疫情为切入点。首先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防控成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智慧、力量、精神和自信。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公共卫生事件,认同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并了解病毒结构、致病机理等专业知识。最后介绍我国新冠疫苗的高接种率和良好保护作用,强调疫情防控的全方位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探究生命规律,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积极心态。
2关注情境的真实性,提升核心素养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将事实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重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在各种复杂的活动体验中,经过观察现象,研究并探索问题,形成猜想、假设或解释,通过一系列手段方法获取数据,对猜想或假设进行论证,综合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法,阐述生命现象及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念,最终实现从体验走向创造。
教学中设置的情境应真实、合理。首先需要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问题虚假就失去了研究、解答的本意和必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创设隋境,促进学生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引出“免疫学的应用”一节话题,通过播放央视网《中国新闻》报导的“多地启动‘吸人式’新冠疫苗接种服务”视频短片,设计本课时教学的学习任务群一,并开展以下活动。
2.1活动一:分享与初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吸入式疫苗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可吸人式疫苗的保护作用原理,并尝试画出流程图(见图1)。
2.2活动二: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①吸入式疫苗如何操作?ML/IgFmV4s9dTGLHW16/fg==②哪些人可以选择吸入式疫苗?吸入式疫苗是否可以用于加强免疫接种?为什么?③疫苗是否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为什么?④吸入式疫苗是否具有副作用?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是否能接种这种疫苗?⑤为什么吸入式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才会起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各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3活动三:质疑与思辨。
教师提出问题:接种吸入式疫苗后是否一定不会感染新冠?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作深入地质疑与思辨:①新冠病毒发生了变异,接种的新冠疫苗不能抵抗变异的新冠病毒;②任何疫苗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预防,薪冠疫苗也不例外;③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对疫苗的反应各不相同;④抗体预防呼吸道感染能力有限或抗体滴度不够。
教师继续提问:既然自身免疫力强,是否还有必要接种吸入式疫苗?
这里教师需要拓展“全民免疫”概念,其专业名词为“Herd immunity”,向学生翻译为“群体免疫”,直译为“牛群免疫”。研究者通过研究牛群中的流行性传染病,发现随着病牛的逐步淘汰,牛群中有70%~80%的牛产生抵抗力,可以阻止传染病的进一步传染。
教师最后提问:为什么接种疫苗后的48小时内不能做核酸检测?
疫苗通常是经过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殊传染病产生抵抗力。疫情防控期间,核酸检测点都设有这样的“特别提醒”。通过“质疑与思辨”活动,学生应能以专业知识研判:由于新冠疫苗本质为新冠病毒的灭活病毒,在接种后会使机体产生抗体,以达到预防病毒感染的效果。核酸检测技术较为灵敏,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的核酸片段判断检测对象是否遭受病毒感染。因此,在接种后48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可能会由于疫苗的残留成分使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影响核酸检测的准确性。
上述教学中教师对本节中核心概念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适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优路径,搭建问题阶梯。学生在问题进阶的过程中不断对知识进行再加工,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发展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3重视情境的多样性,促进深度学习
情境材料及其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教师可以运用文字、数据图表(原理图、结构图、数据表格)、实物照片、实景图片等丰富的情境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提高教学场域的亲和性和学生思辨的灵活性,增加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度,增强探究的专注度。
教学中可以用过程线索图表示疫苗的作用原理(见图2),用表格呈现不同类型疫苗的区别(见表1)。
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疫苗研发的新成果,如2018年5月,我国首个人和动物的DNA疫苗获得新兽药证书(新型乙肝疫苗、某个亚型的禽流感疫苗等),其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直接导入动物体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从而诱导宿主对该抗原蛋白产生免疫应答。
4把握情境的适切性,训练高阶思维
情境材料应该有适当的复杂性和新颖性。教学实践中应链接学科发展和科技的前沿素材,由此引导学生提问。教师问题组合搭配低阶认知与高阶认知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推动深度学习。基于此,设计本课时教学的学习任务群二。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关于“战疫情”(涉及新冠重症患者肺移植)的专题视频,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提出问题:目前器官移植面临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器官移植存在免疫排斥、耗费巨大、供体器官短缺等诸多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习方式,推动“学习共同体”和“PBLs”,引导学生从抽象学习转变为直观体验,从单向接受转变为主动习得,从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不断由知识理解转向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随后,教师逐一展开系列学习活动来支撑学习任务群二。关于免疫排斥——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特有的蛋白质,亦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白细胞能够识别HLA,区分自己和非己,正常情况下,白细胞不会攻击自身细胞。教师提出问题:在不能100%配型成功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移植器官的成功率?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方面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例如环孢素A),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干细胞培养再生相应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教师追问: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不会带来副作用?学生讨论后得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为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减少,从而使患者容易患上传染性疾病,因此需要在免疫抑制剂与防疫之间寻求平衡。关于供体器官短缺问题,教师可以引用具体数据来阐释器官捐献的意义,并追问:是否认同器官捐献?引导学生思考伦理困境及器官捐献的苛刻条件等现实问题。
5注重情境的延伸性,实现知行合一
通过设置学习任务群和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疫苗相关资料的查询、分享、讨论、质疑、交流过程,进而形成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探究、构建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这种学习过程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种高投入、高表现、高认知的深度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对社会实践的模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还应设计学习任务群三,通过具体的作业任务(见图3),让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做健康中国的践行者。
6总结与反思
“免疫学的应用”一节教学中,教师以近几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引出话题,并以最新的技术成果——吸人式疫苗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疫苗的概念,并对常见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质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秉承“学”在先、“教”在后、“评”在中的理念,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达成,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教师还注重表现性评价,设计开放性的延伸与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设计宣传海报、调查问卷等,开展与生物学学科知识及原理相关的宣传活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数据收集、分析以及结果表达能力,而不是仅停留于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这种评价不仅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欲望,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应用。
整个教学设计聚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诉求,聚焦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育人方式的重要路径和有效举措,集中优化课程设计,凸显了课程育人、学科育人的功能和导向。
情境加持之于学习任务群,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的革新,更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或模拟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深化,情境加持的学习任务群将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