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责任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及启示

2024-09-23张擎华

中学生物学 2024年5期

摘要:本文对2023年高考生物学试题进行分析,试题体现了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我国科学研究成果、倡导环保理念、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等社会责任理念,旨在引导中学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社会责任;高考试题;应用;启示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5-0072-0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学生具备了社会责任感,往往就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毅力,从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本文通过分析2023年高考生物学试题,发现试题在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注重社会责任教育。

1社会责任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1.1弘扬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经过实践的生物学知识。传统文化可以蕴含在传统工艺与前人的科学理念中。高考对中学教学有导向作用,在2023年高考中出现了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的生物学试题。

例1 (2023·广东卷1)中国制茶工艺源远流长。红茶制作包括萎凋、揉捻、发酵、高温干燥等工序,其间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

B.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C.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红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过程制成的。其中,萎凋是指将新鲜采摘的茶叶晾放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以降低茶叶的水分含量,让茶叶逐渐失去一部分草鲜味,发挥出其他特有香气;揉捻是指通过向外挤出茶叶内部的汁液,促使茶叶的氧化和酶发酵的过程;发酵是指经揉捻后的茶叶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进行发酵,茶叶中的酶会将茶叶的红色素和单宁酸等物质转化成新的化合物,进而产生红茶鲜香及其特殊的果香;烘干是指将已经完成发酵的茶叶除去其内部剩余的水分,同时使茶叶的外观变得饱满,便于包装和保管。在红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发酵,而绿茶则没有经过发酵处理,这也是两种茶制作方式的区别所在,因此两者在香、味和色泽等方面存在差异。

2023年江苏卷第16题介绍了某醋厂和啤酒厂的工艺流程图。在阅读试题时可以获得醋和啤酒的工艺流程与相关原理的知识,同样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链接了课本知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1.2宣传科学研究成果

我国科学研究成果是国内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见证了我国科学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试题中以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作为情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2 (2023·江苏卷10)2022年我国科学家发布燕麦基因组,揭示了燕麦的起源与进化,燕麦进化模式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燕麦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同源六倍体

B.燕麦是由AA和CCDD连续多代杂交形成的

C.燕麦多倍化过程说明染色体数量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D.燕麦中A和D基因组同源性小,D和C同源性大

该题背景是我国科学家发布燕麦基因组,揭示燕麦起源与进化的模式图。学生在答题时要分析图形中数据与染色体组的变化过程。江苏卷17题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利用猴胚胎干细胞首次创造人工“猴胚胎”的研究流程图。2023年江苏卷第2l题的背景为糖尿病显著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风险的研究进展,属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毕艳教授团队在2022年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在以脂肪大脑间通讯新机制介导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并于2022年9月在线发表于Cell Metabolism期刊。以此为背景编制的第23题考查了病因分析以及实验设计中对照组处理、数据分析、因变量的选择。这种真实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未来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同时展现了我国的科研成果。

1.3倡导环保理念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此外,还要求学生在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知识、思路和方法,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将其融入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生态意识与环保理念,并自觉参与到环保实践中。其中典型的案例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对于珍稀动物取得的有效保护。在相关试题设计中应用这些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 (2023·湖南13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4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饮食更加多样化,高糖、高热量的食品也越来越多,“三高”问题也越来越趋于低龄化,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健康生活离不开健康的饮食,培养科学文明的饮食习惯,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与此相关的试题在各种考试中也常有涉及。

例4 (2023·湖北·3)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

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儿童的骨骼发育

C.小肠吸收的钙离子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此题涉及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维生素D3不仅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还可以通过晒太阳的方式由皮肤中的胆固醇转化产生。该题包含健康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教材落实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2社会责任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高考对中学教学具有导向作用,高考试题开始涉及一些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这就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2.1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对学生而言,社会责任的概念较为抽象。因此,教师应将生活实例融入生物学教学之中,增加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剖析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在学习“碳循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提出问题:什么是碳达峰与碳中和?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国家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碳循环的过程进行分析,明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与去向,以及相关的减排措施,再结合身边实际案例说明哪些现象不利于二氧化碳的减排。学生结合碳循环知识的讨论,认识到绿色出行、减少空调使用、设置合理的空调温度、节约粮食等生活习惯都有利于从节能方向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2以生命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生物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与人体生命健康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命的诞生、健康生活等内容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

在学习糖类与脂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说明“三高”对人的身体的危害,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思考预防“三高”的有效措施,如结合并分析高密度与低密度胆固醇的利弊,提出在饮食上食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的摄人的建议。教师还可以结合控制体重的实例,引导学生从糖类与脂肪转化的角度分析得出:糖类过多时会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只有在代谢障碍的特定情况下才会少量转化为糖类,从而导致“胖起来容易,减肥难”的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控制体重。糖类容易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不容易转化为糖类被利用。因此要适当限制食物的摄人量,增加脂肪的消耗,做到“管住嘴,迈开腿”。

2.3运用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议题联系,进一步强化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教师可以将新冠病毒引入课堂,介绍新冠病毒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疫苗的种类及作用原理、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讨论相关社会议题。完成植物激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否会造成婴儿性早熟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升社会责任素养。在生物学教育中融人社会议题,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不仅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体系,它还紧密关联着人类社会的健康、环境、伦理等多个层面。通过将基因编辑、生物多样性保护、传染病防控、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等社会议题引入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伦理考量及社会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实施这一教育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将生物学教育与社会议题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其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伦理意识和行动力的公民,为构建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