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涅瓦的猫头鹰
2024-09-22石头
物理教室里有四名学生围在一个方桌旁,聚精会神地盯着由捡来的泡沫板、实验室闲置的小铁棍、从学校食堂借来的筷子和装饰圣诞树的铜线组成的奇怪装置。其中一人握住筷子做成的摇把,加速旋转铁棍传动轴,另外两人分别掐住铜线和电流测量表的正负极连接点,最后一人举着手机拍摄表盘显示屏。观看实验的老师和同学们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希望电流表上的数字突破零。电流表热情回应了他们的祈祷,一个大大的“13”蹦了出来,欢呼声瞬间充满了整个房间,四名同学齐声喊道:“成功了!我们造出了电!”
这不是科学家搞发明的故事,而是四个几近绝望的学生完成他们物理实验课考试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我。本学期实验课的期末考试题是自命题手工。我们决定用简单材料制作一台小型发电机。我们对此非常自信,认为一天时间就能搞定,可现实却狠狠打了我们的脸。第一套发电装置看起来无懈可击,但摇酸了胳膊也没得到一丝电流。我们查找原因,发现是磁铁和线圈的间距过宽。改!重新调整后以为万事大吉,结果依然不来电,我们大失所望。
为什么?是我们对发电原理的认识有误吗?我们重新看书查资料,反思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正确完备。结果是:我们虽然明白电流是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出的有规律的定向运动,我们可以用手里的铜线切割磁力线使电子流动,通过电表回路,从而显示电量,但现实是将线圈置于磁铁之外的创新设计,不仅使磁力线切割角度发生了偏移,而且导致多个线圈之间正负电荷相互抵消。问题找到了,大家又有了信心,开始改进装置。心灵手巧的女同学将铜线重新均匀缠绕在PVC管子上,男同学拆开传动装置和磁铁,按照新的位置关系用热熔胶将它们固定在支架上。“这次肯定能成功!”我快速转动齿轮,大家死死盯着电流表,准备迎接胜利,可显示屏仍然没有反应。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自己只是遵循原理制作了发电装置,并没有计算发出的电量值,也就是发出的电量太微弱,驱动不了电流表,解决办法是增加磁铁强度和线圈密度。于是大家找来新材料,制作了新的发电装置。经过一番努力和尝试,我们终于通过了物理实验课考试。
这次实验的过程让我想到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意思是说,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只有在“发生”(也就是应用)之后才会出现。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应用实践才能得到发展和延伸。比如这次物理实验考试,开始时我们拥有基础知识,认为这些知识足够我们制作一部发电装置。但当我们动手操作之后,才发现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太过粗浅。好在我们不断反思和尝试,发现了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事物的本质不是自己显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反思,人才能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将反思分为三个阶段:知性的反思、机智的反思和理性的反思,概念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抽象层面到具体层面的过程,即由“知性思维”经过“反思规定”到“理性思维”的过程。我们第一次实践失败后的反思是知性反思,第二次失败后的反思就是机智和理性的反思,因而看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矛盾,最终解决了关键性问题。
黑格尔的“反思”哲学是一种对事物本质锲而不舍追问到底的精神。我们做学问,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成为一只“密涅瓦的猫头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