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2024-09-22鲁梦月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它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将中国古老的文化精髓融入节目中,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中国的历史文化。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仍面临一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本文以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和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传统文化;河南卫视;中国节日;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7.039
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面临着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和传承的重大课题。河南卫视作为一家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通过其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展现了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可能路径。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希望能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由于信息科学的快速进步,新媒体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正在影响我们信息收集、社会互动以及休闲娱乐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媒介的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要想让它们得到广泛的认可,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河南卫视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此来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它们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这种传播方式的出现,为我们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证案例。
从实践层面来看,本研究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从而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也可以为其他的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参考,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本研究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深入探讨,对于理解和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规律,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传播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新媒体环境特征
新媒体环境是指由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构成的传播环境。新媒体环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多向的。用户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发布信息,参与到信息的创建和传播中来。这种互动性使得新媒体环境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几乎可以做到实时,无论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还是个人的动态分享,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世界。这种实时性使得新媒体环境具有很高的时效性[1]。③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接收和发布的信息。同时,新媒体平台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内容。这种个性化使得新媒体环境具有很高的用户黏性。④新媒体环境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创建和传播中来。这种开放性使得新媒体环境具有很高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些特征使得新媒体环境具有很大的潜力和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2]。
3.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3.1 眼球经济盛行,网络信息过载
眼球经济是指在信息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吸引用户注意力,进而获取流量和利润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节目内容往往需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娱乐性,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内涵可能会被忽视。网络信息过载是指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用户往往难以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则可能会被淹没在其中。
在网络信息过载的环境中,用户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对于每一条信息的关注度和理解深度都可能会降低,这使得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困难。眼球经济的背景下,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内容生产者往往会制作一些快餐式、娱乐化的内容。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
3.2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价值迷失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内容的追求越来越偏向于快速、轻松和娱乐性强的信息。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尊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阅读偏好以及接受知识的渠道都在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阅读简短、直接和有趣的内容,而对于长篇、深入和复杂的内容则缺乏耐心和兴趣。这种趋势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人们可能只了解事物的表面,而缺乏对事物本质和深度的理解。文化传播越来越依赖于商业模式[3]。为了吸引观众和提高收视率,许多电视节目和网络内容都强调娱乐性和观赏性,而忽视了教育性和启发性。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文化价值的失衡。
总的来说,泛娱乐化的时代对我们的文化价值构成了挑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文化传播策略,以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价值,同时也需要培养公众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尊重,以实现文化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3.3 数字传播时代,创新能力不足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的融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传统文化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内涵,而现代传播方式则强调效率、直观性和互动性[4]。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利用现代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技术的运用是传统文化在数字传播时代获得成功的关键。然而,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都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掌握和运用新的媒体技术。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跨学科合作,让技术专家和文化专家协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传播。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有一种倾向是过度尊重和保守传统,而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我们需要鼓励和培养创新思维。这可以包括组织创新工作坊,鼓励人们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也可以包括创建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让人们敢于尝试和犯错误。进行创新需要资源和支持,包括资金、人力、设备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资助、企业赞助、公众捐赠等。总的来说,在数字传播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播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和努力。
4.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4.1 以技术赋能,引情感共鸣
通过深入挖掘“节气文化”的历史背景、当下的社会状况和广大群众的需求,以及不断演绎出的故事情节,“节气文化”可以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中国节气”系列节目中,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以求达到更高的收视率。民生频道推出了《中国节气秋分》专题片,以技术赋能创意制作,带来内容的共情共鸣。节目运用全新AI科技手段,立足宇宙空间视角,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入手,深度解读独属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阐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和而不同的哲学思维,探究对当下的精神指引价值[5]。同步推出的《秋染山河》12小时全竖屏航拍直播。立足秋分当日和“中国农民丰收节”,选取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四川阿坝九曲黄河第一弯、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吉林长白山、登封天地之中观星台、广西龙脊梯田六大地点,从祖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典型场景出发,立体呈现中华壮丽山河之美、时序之美、物候之美,首次采用全航拍、全竖屏直播,彰显极致美学,打造视觉盛宴,节目播出后迅速引发观众和网友热烈反响。
4.2 打破传播壁垒,全媒体矩阵传播
电视技术一经诞生,就深度改变了媒介格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TV的功能已经被集中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这带来了家庭娱乐领域和新闻传播渠道的巨大变化。从大屏幕到小屏幕,从客厅到其他地方,用户的收看习惯和媒介渠道都发生了改变,导致TV收视率不断下降,并给TV内容制作带来了严峻挑战[6]。电视节目内容想要破除“壁垒”,就需要拓展传播渠道,让节目适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
在河南卫视春晚没有“出圈”时,电视平台是其最重要的传播渠道,受限于电视平台移动性、便利性等方面的限制,在播出前也没有在各平台进行预热,节目在播出时的关注度并不高,引起广泛关注是节目内容在网络上形成热搜之后。随着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同步直播,诸如《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节目,使得"小屏"成为河南卫视的关键传播和推广渠道。对于地方卫视的节目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唐宫夜宴》的成功可以归功于网友的主动发现和传播,而《洛神水赋》的成功则源自制作方的精心策划和主动推广。河南卫视和大象融媒等媒体的出现,为节目的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加入,更是掀起了一股全新的文化传播浪潮,使得这一传播渠道变得更加活跃,实现了从大屏到小屏的联动传播,打破了单一平台的限制。
4.3 共情传播:与受众进行情感连接
共情,这个心理学词汇,描述了一个人对他人情绪的精确把握,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做出正确情绪反应的能力。“通过群体的环境,个体可以接收、感染、表达和分享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共情传播”。爱情可以说是这一过程的根本,因为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人,并且让我们更容易地做出反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共鸣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7]。媒介以其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将个别的故事呈现给大家,从而唤起大家的共鸣,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彼此,从而更有效地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并促成双方的互动。河南卫视通过提供优质的内容,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B站也提供了一个让青少年能够分享自己故事的平台。河南卫视将重点放在了古代文化的传承、精神追求、民族团结、爱国精神的弘扬上,将花木兰、李白、张仲景等伟大历史人物的精彩瞬间呈现给广大观众,激励他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祖先的伟业。当观众看到文化节目时,会受到它们带来的文化魅力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B站上的虚拟弹幕传播,从而产生出集体的情感和氛围,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并通过叙述有趣的内容来增强人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并且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河南卫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更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形式来激发观众的热爱,增强他们的同理心,从而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8]。此外,情绪也是影响信息传递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还有利于促进信息的有机结合。河南卫视以其独特的"点赞"《奇妙游》系统,以及其多元的传播渠道,如B站的支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使得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得以更好的展现,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而建立起共识和身份认同。
5. 结束语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探讨了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策略。该系列节目成功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又满足了现代观众的需求。同时,节目也鼓励了创新思维,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故事以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研究,展示了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与挑战。希望未来在传统文化传播的道路上,能够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程倩.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节目的突围——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0):50-52.
[2]云斐.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研究——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4):203-205.
[3]李佳瑜,李海敏.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研究——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当代传播,2022(03):110-112.
[4]王义保.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破圈"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教育传媒研究,2022(03):87-90.
[5]余俊雯.以创新性还原艺术本真性——探寻河南卫视爆火节目背后的章法[J].当代电视,2021(11):47-53.
[6]赵益,杨梓.视听创新赋能,弘扬传统文化——新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J].现代视听,2021(03):14-18.
[7]余俊雯.融媒体环境下如何解锁综艺节目创新密码——评《朋友请听好》[J].当代电视,2020(08):98-100.
[8]曾一果.批判理论、文化工业与媒体发展——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今日批判理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1):26-40,126.
作者简介:鲁梦月(2000—),女,河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