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间一刻钟”来了?

2024-09-22张馨予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33期
6月11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学生在大课间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图/视觉中国

正值开学季,北京的“课间10分钟”变成了“课间一刻钟”。

8月3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指出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

根据现行规定,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分为小课间和大课间,此次调整中,小课间增加的时间主要从大课间里优化调整出来。调整后,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小课间为15分钟,上、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

除了北京,其他城市也在对课间时间进行优化。今年4月,天津市教育部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每天上、下午要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确保小学生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中学生1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在青岛市李沧区,从2023年11月开始了学校小课间活动改革,在小学中试点推广15分钟小课间。

从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优化课间时长的表述中不难发现,各地延长课间时间有一个共同目的——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活动。

去年以来,消失的“课间10分钟”曾受到媒体广泛报道。当时一个走红的视频里,课间10分钟期间,七成左右学生不出教室,即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多地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孩子小课间不能去操场玩耍,甚至不能出教学楼,只能上厕所或在走廊内安静地活动。家长们担心孩子缺少课外锻炼、强制久坐损伤身心健康。

今年两会期间,如何寻回“课间10分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建议适当延长中小学生课间时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则提出,学校可以因校因地开设一些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跳绳等,保证孩子动起来。

一些学校禁止学生出教室,最大的原因是担心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曾对媒体表示,部分学校通过约束孩子课间活动,来达到方便管理、减少麻烦的目的,而这样的做法和管理方式是欠妥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由于缺乏依法调查、认定责任的学生校园伤害事故责任认定机制,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老师就会面临被追责的问题,为减少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和老师就对学生进行“圈养教育”,约束、限制学生在课间离开教室到走廊与楼下活动。他还表示,课间10分钟消失的另一根本原因是学校没有坚持依法规范办学,学科教师拖堂、挤占课间时间加班加点上课。

因此,熊丙奇认为,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课间15分钟也有可能消失。

他提出,还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首先要改革对学校的评价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责任认定机制,要依法界定学校、教师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如果学校、老师已经尽到安全教育、安全管理责任,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出现意外伤害,是由于偶然因素或自身原因,则明确学校、老师不承担责任,而是由保险理赔,这就可减轻学校、老师的安全管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