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整精致 淡雅自然

2024-09-22袁成亮

现代苏州 2024年16期

1961年,张建明出生于江苏苏州,他从小就喜爱书画,每每看到父亲带回一张张精美书画作品时,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临摹。当时因为工作的缘故,父亲常常要陪同各地来苏州的画家游览吴中名胜,欣赏他们绘画创作,并因此机缘收藏了不少名家作品。

看到张建明喜书爱画,且画得不错,他的父亲便也着意培养。一次,父亲趁着送别著名画家张辛稼先生的机会便将儿子介绍给了张老,希望儿子能得张老指点。“孺子可教也!”几天之后,张老看到张建明带来的几幅牡丹习作时不由得说道。此后,张建明便常拿习作到张老家请其指点,张老也将自己画作让张建明带回临摹。在跟随张老学了两年以后,他又在东山雕花楼正式拜张辛稼先生为师,已多年不收徒的张老就这样收下了张建明这个关门弟子。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自从拜张老为师后,张建明虚心向老师求教,跟随张老跑遍了东山、西山、光福、天平山等苏州每个角落。张老对这位弟子也是关爱有加,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绘画心得教给张建明,包括用张老自己独创的反衬染色法创作《樱花燕子图》等。

如今每每回忆起与恩师的点点滴滴,张建明心里也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现在想来,能得到老师亲授《樱花燕子图》,我是很幸运的。当时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给我评起画来,鞭辟入里,常使我深受启发。”当时张建明在一家工厂做检验员,他工作之余到中山业余学校学习素描,后又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为将来的艺术创新打下了较为全面的基础。1985年,张建明调入江苏省服装设计中专学校当了一名美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心爱的艺术创作中,他的艺术创作也由此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吴门画坛,张建明是以水墨孔雀画为人们所知的。他之所以爱画水墨孔雀,说来这与他的艺术视野与艺术创新观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虽然自小生活在苏州,但张建明的艺术视野却远远超出苏州,并善于根据自身特点来定位艺术道路。

吴门花鸟画渊源流长,功力深厚。在体裁方面,吴门花鸟画以小鸟见长,很少有画大鸟的画家。前辈如此,后辈也是紧紧相随。但张建明却超越了这一局限,他大胆地将画大鸟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而在大鸟中他又选择孔雀作为突破口。

他说:“孔雀很美,又是中国传统吉祥之鸟,既是画家,也是百姓喜爱的对象。放眼全国,孔雀题材的画作以工笔重彩居多,水墨孔雀却少有人涉足。我虽喜画淡彩花鸟,但水墨也一向是心之所系。吴门画派向以水墨见长,我跟随张老学习水墨多年,学到了很多用墨用水的技法。在水墨方面我偏爱浓淡交融的墨色,着力营造自然渗透和淋漓的气息,我觉得在笔墨效果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为此不断去探索。”

在水墨孔雀创作过程中,张建明充分发挥兼工带写的能力。他笔下的水墨孔雀造型生动自如,虽是写意的,于精微之处却纤毫毕现。孔雀羽毛也极具质感,以至于让人有一种用手触摸的冲动,再配以孔雀气宇轩昂的身姿,更显高贵而又神秘。

在画面结构处理方面,张建明作品多以纵式造型,并引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使画面呈现出既宽广深远又精巧秀丽的抒情格调。这也使他的孔雀画形式与笔墨间相互滋补,从而具有了“传统水墨、现代构图”的特点,给人以“宏阔而不失空灵,细腻而不稠密,散淡自然,含蓄隽永”之感。

他的大师兄张继馨先生在谈到张建明的绘画创作时称:“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又能注重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与不断的超越自我,这是建明本人的艺术境界和格调追求的一种自然流露。”

张建明画孔雀不仅注重孔雀本身,也很注重背景的描绘。他创造性地将水墨与淡彩相结合,将水墨孔雀置于紫藤下,倚着牡丹,映着芭蕉,水墨孔雀的洗练内敛,融合了紫藤的流光,濡染了牡丹的灼灼,一如芭蕉的卷舒自如,进退分明,熠熠生辉。他还别出心裁地给水墨孔雀设置了块面化的红色砖墙,孔雀或立墙头,或驻墙脚,水墨与红墙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张建明虽以孔雀画闻名于画坛,但他画的荷花、牡丹、樱花也别有韵味。他笔下的荷花与牡丹淡淡的晕色,朦胧若梦,樱花浅黛如烟云,像是江南暮春簌簌的雨凝成的,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艺无止境,尽管张建明先生在绘画艺术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并不满足, 他说:“创新是我永远的追求,我要画出别人没有画出的东西。我现在画孔雀较多,将来我会利用我画孔雀得来的经验将绘画题裁拓展到鹰、雕一类的大鸟以丰富我的创作空间。一切利于画面表现的元素和形式都值得尝试,我就是我,不禁步于传统的设定,优劣与否,且留待时间洗汰吧。”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梅花坞艺术馆馆长)

张建明,1961年生,苏州人,著名国画大师张辛稼先生关门弟子。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获得者,苏州市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苏州吴门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由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画展并获奖,代表作水墨孔雀被全国多家美术馆收藏。出版《写意花鸟画·牡丹》《怎样画牡丹》等技法书籍,并获国家一级优秀出版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