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认识下这份『古代版』税收大数据平台

2024-09-22吴婧茸

现代苏州 2024年16期

镇馆之宝《鱼鳞册》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改编自马伯庸同名纪实文学《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精彩的剧情吸引了大量观众。其中,整部剧的引线和钥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鱼鳞册》。

“鱼鳞图是用鱼鳞为主料制作的藏宝图吗?”“它是介绍鱼类的古代百科吗?”“它的外层是不是覆盖着层层鳞片?”对于“鱼鳞册”这三个字,大家有着丰富的想象。而事实上,鱼鳞图册既不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没有标注的宝藏,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相城区档案馆,认识一下《鱼鳞册》这份“镇馆之宝”。

见证清末的土地制度,活灵活现的珍宝档案

著名史学家赵冈曾说:“我认为明清时期的鱼鳞图册是人类历史上,政府地籍管理最周详细致的档案记录,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类似的档案资料。”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鱼鳞册》。鱼鳞图册是官府为派征赋役而攒造的土地登记册籍,因其中所绘图形排列状若鱼鳞而得名。既名鱼鳞图册,必得有“图”有“册”。古代官府实地丈量每家每户的田地山塘,然后按千字文的顺序进行编号,编制成土地账册,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土地名称、业主姓名、田地四至、土地形状等信息,这个土地账册就是鱼鳞图册。它是官府为了核准田土面积、落实赋役征派而编制的一种赋役依据类文书,类似于“古代版”的税收大数据平台。

所以,《鱼鳞册》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而遗憾的是,鱼鳞图册档案绝大部分已遗失。相城区档案馆所收录的《鱼鳞册》是清末时期,大多是光绪年间的,描绘的是官府将太平地区范围内的田、地、塘和相对固定的重要地标物,按照形状和方位,画成平面图,一方面来掌握耕地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以此为凭证收税,是非常珍贵的地籍档案。

《鱼鳞册》对今天研究相城太平地区古今地名等也提供了依据。比如,《鱼鳞册》中王皋墓的位置在长邑下十七都三图《鱼鳞册》床字圩图内可找到,且和现实基本一样,从而更确证了南宋太尉王皋墓址;又比如,现在荻扁镇不存在了,但在《鱼鳞册》床字圩鱼鳞图中仍绘有一条南北向的凤凰桥街,再次确证荻扁镇在当时当地的存在;再比如在长邑西十八都二十三图《鱼鳞册》内当时标明的河浜“中军港”“ 水营浜”“ 西浜”“ 野鸭浜” 等至今仍存在。

细心修复用心保存,为《鱼鳞册》找到最合适的家

今天这些太平地区的清末《鱼鳞册》,虽不再作为土地征收的依据而发挥作用,但它们见证了清末太平地区的土地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一部活的珍宝档案。说起与《鱼鳞册》的相遇,相城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都记忆犹新。

2012年夏天,在太平地区乐安村走访调查时,荻溪文史馆工作的龚仁芝在村民家里发现了5本线装的簿册,翻开簿册均有“鱼鳞册”三字,经考察确定是光绪年间的档案。之后再次寻访,又找出了4本,共计9本。但由于年代久远,《鱼鳞册》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纸质老化、虫蛀、黏连、鼠啮、缺损、线断等现象,甚至在里面还发现了一百多年的书虫化石。

《鱼鳞册》的修复工作迫在眉睫。相城区档案馆在征得村民同意后,立刻开始了修复工作。修复档案是一点儿马虎都来不得的。一字一点不能添加,不能缺损,一旦揭裱时少了哪怕一个标点,后世看到的便会有残缺。比如拼缝补纸的过程中,纸的纤维要用镊子撕下来,再用喷壶将清水均匀轻薄地喷上,还需用特制的“浆糊”,让纸纤维和纤维之间紧致融合。相城区档案馆为此专门请来了修复专家和修裱老师傅们,历时13个月,完成纸张修复1006页,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鱼鳞册》的原汁原味。

龚仁芝和村民看到修复后的《鱼鳞册》非常欣喜,再看到相城区档案馆恒温恒湿的优质保管条件,大家一致决定将《鱼鳞册》安心地交给档案馆。“文献资料是很娇贵的,保存的方式方法很讲究,保存在档案馆既能对此进行专业性抢救性修复,更能对《鱼鳞册》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开发利用,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很幸运也很欣慰,能给《鱼鳞册》找到一个最适合它们的‘家’。”龚仁芝说。

今年,98岁高龄的黄桥人钱安忻向相城区档案馆捐赠了黄桥渔业《鱼鳞册》,这是他在1950年深入走访调查时所获,至今已珍藏了半个多世纪。该档案在为研究相城黄桥地区的渔业历史和经济发展提供第一手档案资料的同时,也为探寻相城历史文化根源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城黄桥地区,境内河流密布、水网交织,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江南大地内塘养鱼的发源地。这本《鱼鳞册》详细记载了清代时期黄桥北庄村的渔业发展情况,展示了相城黄桥渔业的辉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城黄桥的渔业发展历经许多变化,曾经的一方方鱼塘已成为虎丘湿地公园的一部分。“这本《鱼鳞册》是历史的见证,提醒着我们不忘过去的辉煌与奋斗,激励着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相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弘扬相城的优秀历史文化贡献力量。”相城区档案馆馆长周昕艳表示。

让更多镇馆之宝档案走进近百姓视野,讲好相城故事

除了高质量地对《鱼鳞册》修复如初,相城区档案馆还对修复后的文献进行了数字采集,建立了数据库,为今后进一步挖掘利用建立了数字空间。修复完成的第一册《鱼鳞册》,还在苏州市2023年度“6·9国际档案日”暨中国丝绸档案馆开馆主题活动中亮相展陈。

近年来,相城区档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区档案管理更加规范,馆藏档案更加丰富,馆库设施更加完善,档案利用更加有效,服务社会更加优质,队伍素质更加提升,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为减少机关部门业务条线在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投入,相城区档案馆打破原有条线业务系统壁垒,采用灵活可配置的接口模式,通过相城区现有的数字档案馆“在线服务”系统实现档案资源整合共享。同时,相城区档案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拓宽征集渠道,采取深入基层调查、重要线索登门拜访等多种途径,开展举办了“抗美援朝失踪烈士遗属档案捐赠仪式”“杨志坚与翁迪民红色书信捐赠仪式”,陆续征集到清代家谱、起会文书、翁迪民书信、张继馨画作、李务民书法、碑拓档案、清刻版志书等精品档案,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

另外,相城区档案馆还与区新闻中心建立全区重大活动、重要事项、区域特色新闻图片档案每日梳理归档的制度,为建立全区“图片中心”奠定了资源基础。档案馆及时采集梳理全区现存42块碑刻拓片档案,并完成数字化录入,并举办“相城区碑拓档案”专题展览巡展。

一直以来,相城区档案馆致力于讲好相城故事。去年开始,启动《岁月光芒—相城区革命斗争史图录(1919-1949)》编纂工作,首次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相城区革命斗争的辉煌岁月。“阳澄湖”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打造阳澄湖红色地名墙,相城历史文化展示馆增设“红色相城”历史长廊,传承红色精神;与区委宣传部、阳澄湖镇联动开展“今日相城”官方视频号《香橙君的会客厅》“七一”直播访谈节目。相城区档案馆还践行“开门办馆”服务理念,积极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与上海市长宁区档案馆率先启动了“长三角一体化”档案区域合作,在长宁档案史志微信公众号增设长三角联动专栏,宣传相城档案工作,创新了档案区域合作新模式。真正做到了让更多的珍贵档案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