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由特定的机缘,体验文化生活新消费

2024-09-22

现代苏州 2024年16期

受访者:周可(知名话剧、音乐剧导演、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

“我跟苏州挺有缘分的,很早就加入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剧场群。苏州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挺期待为苏州做戏剧的。经过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苏州的生活节奏较慢,夜生活不是很丰富,这样一来,群众参与到剧院的文化生活中的可能性降低了。此次展演是一个很好的机缘,既能享受自然风光,人文熏陶,还有艺术大餐等着大家。我很期待苏州能通过某种形式,吸引年轻人到剧场中来,体验文化生活新消费。”周可如是说。

从打开一扇门到走进另一扇门

“戏剧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有人可能从未走进过剧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只有打开这扇门,才会有走进去的机会。走进去探索新世界之后,还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小剧场戏剧节一次性集结不同艺术形式、种类、风格、体裁、国别的剧目,这就像一份文化艺术大餐。设想一下,美食街上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美食,我们可以品尝到不同风味,以便确定自己喜欢哪种类型的美食,激发去当地旅游的兴趣。”

在周可眼中,小剧场戏剧节跟美食节异曲同工,形形色色的剧目是精神粮食,小剧场离我们并不远,很容易体验到,浅尝一下,便可知对哪种艺术形式更感兴趣,是否有深入了解它的愿望。“来自不同地方的剧种背后所带来的历史、人文寓意不同,不翻开一本书,你不会知道它讲了什么。”她说自己很喜欢舞蹈,因为其不太需要语言交流,如果不是很在乎叙事和语言表达,推荐大家多看舞蹈类剧目。如果平时喜欢思辨,注重故事情节,乐意研究人生哲学,话剧是很好的选择,其高于现实生活的表达容易引发观众思考。

当代艺术表达

往往是从生活中提炼的

小剧场不仅是座位数少、剧场面积小,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它更具实验性、先锋性,是一种反传统、更接近于观众而产生的戏剧。上海的小剧场发展走在时代前沿,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区别于传统大剧场,上海拥有了更多小剧场空间和小剧场剧目。这些小剧场剧目选材贴近生活,符合当代艺术表达,从以前赠票看经典演出,到主动买票走进剧场,上海的小剧场培养了一大批观众,逐渐打造成名列前茅的演绎之都。

《邬达克》以在上海生活了29年的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为原型,阐述了他和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在这里迎来了自己事业和创作的鼎盛年代,邬达克一生大部分的作品都留在了这座城市中,大光明戏院、慕尔堂、宏恩医院、武康大楼、哥伦比亚生活圈、国际饭店、绿房子……其中不少建筑已成为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建筑师的印记留在了这座城市的诸多角落,这个世界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记忆以建筑碎片的方式伫立统一于这座城市之中,也为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注入了新的植根于土壤中的文化记忆。

建筑设计师把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放到建筑上,建筑穿过历史,站在现代人的面前,传递着它们的讯息。相信这不止是生活在上海的人的共同记忆,也能让外地到上海来的朋友们,从这一栋栋建筑的“记忆中”了解到这座城市的时代故事。

从引领欣赏到主动鉴赏

创作者与观众相辅相成

问及如何通过一次展演,让更多的观众愿意主动走进剧院,欣赏艺术之美,周可表示,其实戏剧跟生活密不可分,很多时候,我们能在他人的生活里照见自己。

首先引进具有影响力的演出,通过不同的惠民政策,可以吸引大家走进剧场。“我曾打‘飞的’去天津看戏,我们都知道相声是天津的特色,其他艺术形式一般市民接触得不多,天津市政府出台惠民政策,让人愿意自掏腰包去体验。”其次,剧院不仅承担演出任务,还有文化传播、教育培训等社会功能,观众是需要培养的,“如何让戏剧融入城市?其实城市里有很多天然剧场,将不同的艺术浸润到园林、古建等旅游资源,让观众把文化生活当作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年进一次剧院。”

“文艺创作者制作‘美食’,观众学会鉴赏,前者才更有动力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苏州近几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很多海外学子也选择回到家乡发展,这座城市不缺活力。”在周可看来,小剧场的未来发展,苏州具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