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24-09-22

现代苏州 2024年16期

受访者:吴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导演、国家一级演员)

“这次全国性的戏剧文化盛会在苏州举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相得益彰,非常合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作为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自古人杰地灵。苏州园林作为苏州的标签深入人心。短短11天,23个剧目,将在苏州这座大型城市园林绽放,届时百花齐放的景象,必定美不胜收。”吴旭对于即将要带着儿童剧《鹬·蚌·鱼》来苏州展演深表期待。

小而精美的小剧场更具备传播力

作为资深戏剧人,吴旭曾到过国内外很多地方巡演,而这一次是他第一次在国内参加小剧场展演。在他看来,相较于大剧场,小剧场更灵动和灵活,对演出场地的要求没有大剧场苛刻,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载体,其小而巧、巧而精、精而美的展现形式,就如同充满活力的艺术景象,并且更具备传播力。“各种门类精彩纷呈,每一部戏都是亮点,风格迥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鹬·蚌·鱼》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战国策》中燕国苏代游说赵文惠王时所用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如何让这个已流传两千年的故事既被本土的观众理解,又能走向国际舞台?吴旭告诉记者,《鹬·蚌·鱼》不仅在选材上依托传统文化,更是在表现形式上融入多元的中国传统元素,文化特色鲜明。而选择小剧场形式的创排初衷,是为了更方便地走出去。“如何让戏剧能够轻巧地走出去,更好地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轻便’是关键词。”

“说走就走”的小剧场演出模式落地性很强,虽然讲述的是动物间的故事,孩子们却明白了3134c53d5a040053b85d2cc7ba13b65de6250c2d1f94e7e12db21f94f4851f85人世间的道理。《鹬·蚌·鱼》通过“争”与“不争”的故事传达出“和谐”这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涵盖了很强的现实意义,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小剧场汇聚了时代性和创新性

四十年前,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诞生。这部戏后来被视作中国小剧场话剧的起点。此后,充满个性色彩的小剧场开启更多新的实践。在吴旭眼中,小剧场是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可以在传统戏剧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新的戏剧语汇,甚至能带动各个剧种在不同领域中探索出新样式。

万变不离其宗。吴旭说:“对文学的灵魂的把握和对戏剧艺术传统理念的基本功不能丢,《鹬·蚌·鱼》的创作理念来源于东方美学的戏剧写意观,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方式,作为一部没有一句台词的儿童剧,以肢体语言为主体,通过‘意会不需言传’的艺术形式,深入浅出地呈现经典故事。”

“小剧场也能讲好中国故事。”吴旭说,一个城市不可能有那么多大剧场,小剧场可以出现在多功能厅、广场、校园、社区、公园等场所,无限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其更具亲和力的艺术形式,更能走向普遍性。此外,小剧场短频快的特性,在市场的作用下,容易产生直接效益。他认为,小剧场能够加速普通群众对戏剧艺术的认识、喜爱,甚至推广。

常态化演出与文商旅融合发展

《鹬·蚌·鱼》的舞台美学走向,基于江南水乡的质感,其主要舞台形象有三个元素:竹子、荷塘、荷花,典型的江南水乡的韵味。吴旭告诉记者,当初到南方采风,从小桥流水中提取元素,整部戏讲述了水边人家、水中生物、水中动物的故事,此次来苏州展演,可谓十分应景。

“观众来到苏州,看完戏,还可以逛逛街,走进真正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领略苏绣、评弹、苏帮菜等文化符号。”吴旭认为此次展演对于苏州来说,是一次以文促旅的好机会。展演结束后,是否能将余温延续下去,除了季节限定展,是否可以形成常态化,除了在剧院演出,是否可以向景区延伸,在园林里搭建属于苏州的戏剧人文场,进一步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与此同时,苏州可以面向全国征集优秀剧本,挖掘更多艺术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孵化,促进文化交流,让江南小剧场这一文化品牌愈走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