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佳:半路出家,从戏剧演员到剧场导演
2024-09-22
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暨“江南小剧场”秋季演出季期间,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带来的昆剧《千年一叹》将为观众呈现文艺评论家金圣叹的三梦人生。
《千年一叹》是苏州昆剧院首次试水小剧场,也是导演吕佳的一次个人突破,是她从演员身份拓宽到导演角色的首次尝试。对她来说,这两种身份之间大不一样。1998年吕佳入行昆曲,在昆曲传统舞台上,吕佳已经游刃有余。而作为导演,吕佳还是个“新人”。
“作为导演,要做得比演员更复杂。”吕佳花费了很多时间自学,不断地调整、摸索。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在导演青春版《牡丹亭》的时候,吕佳就会在一旁学习他如何“捏戏”。小剧场昆剧《千年一叹》的编剧周琰非常看好吕佳,她表示:“戏曲和话剧不同,戏曲导演需要舞台经验的积累,所有好的戏曲导演都是演员出身。”
导演需要把控舞台调度细节,包括人物的编排,从出场开始,起承转合都要把控节奏,就连场景转换的时长都有特定的安排。“表演也要讲呼吸,换景也要讲呼吸,观众要有休息的时间,有紧紧抓住观众眼球的部分,也要有适当的放松。”
以前学折子戏,都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而导演需要自己摸索经验,运用现有昆剧演绎的成熟手法,将剧本文字从纸上搬到舞台上,这对吕佳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在导演《千年一叹》前,她仔细研读剧本,把握剧本传达的意思,了解每个角色的特性,时常和周琰一起探讨,如何在舞台上讲好这个故事,让这些人物在昆剧的演绎下立体丰满起来。
琢磨完剧本后,吕佳就将目光转向了昆剧院第五代“振”字辈演员,这群以“90后”为主的青年演员更适合小剧场的演出。当下,小剧场建设鼓励青年人参与,青年编、青年导、青年演,再吸引青年观众。《千年一叹》就是由“70后”导演、“80后”编剧和“90后”演员组成的一部小剧场戏曲。
对青年演员来说,小剧场演出是一项并不容易的挑战,离开传统折子戏的有样学样,很多演员就不知道怎么演,如何赋予人物新的表达。吕佳不仅要为青年演员设计身段,还要讲解人物。“小剧场演出和折子戏表演的方式不太一样,这就需要演员自己去探索,在剧目排演过程中我和他们一起学习,在舞台实践中成长,以戏带功嘛!”在一次次的比赛和演出的历练下,青年演员们进步很大。
在第二部小剧场剧目《竹林三昧》中,吕佳明显感受到了青年演员的成长,他们拿到剧本后先自己揣摩角色,结合个人对角色的理解,选择用哪种行当身段完成人物表演。小剧场演出决定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更近,演员们也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表演,互相滋补,舞台上的人物也会丰满许多。“第一出戏,他们还不太知道要如何配合我,第二出戏,他们已然从青涩的‘小白’发展到成熟的演员,未来我们打算完善青年演员梯队建设,为小剧场更好地发力。”
小剧场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苏州积极引导江南小剧场创演运营人才申报“姑苏宣传文化人才”,周琰凭借她的第二部戏剧小剧场作品《竹林三昧》拿到了“姑苏宣传文化人才”的政府资助,以及苏州市艺术基金的创作扶持。《千年一叹》还入选了2024年江苏省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将在10月份到无锡演出。
从《千年一叹》到《竹林三昧》,苏州昆剧院创排小剧场昆剧迈出了第一步,吕佳希望,未来,在不同剧目的积累下,苏州昆剧院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全国小剧场中鲜明的一抹色彩,江南文化的表达、江南审美的在线、江南文化的格调是苏州昆剧院始终的追求。
在小剧场之外,吕佳和这群青年演员依旧活跃在昆曲大舞台上。用她的话说,青年演员传承折子戏,是根本,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探索更多可能。在昆曲演出任务之外,他们挤出休息时间见缝插针地排练小剧场节目,由此,我们看到了昆剧院青年人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