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好戏,齐聚一堂 多元风格演绎无限戏剧魅力
2024-09-22向煜
这是一场关于戏剧、关于艺术、关于生活的深度对话,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暨 “江南小剧场”秋季演出季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剧团汇聚一堂,共同为观众编织一个五彩斑斓的戏剧梦境。
此次参演的剧目风格各异,题材广泛,或深情讲述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或犀利剖析当下社会的百态人生,更有创新之作,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更多观众的审美需求,本次展演涵盖了话剧、戏曲、舞剧、儿童剧、皮影戏等多个剧种,分为“百味人间”“京腔昆韵”“城市记忆”“国潮新声”“幻影人生”“童心逐梦”六大板块。
笑泪交织的人间百味
“百味人间”单元汇集了《晚安,妈妈》《比萨斜塔》《不亦说乎》《二月廿九》四部话剧。这四部话剧如同四味佳肴,共同构成了“百味人间”的盛宴,引领观众在戏剧的海洋中遨游,品味生活的万般滋味。
母爱与生命的深刻对话
《晚安,妈妈》是美国剧作家玛莎·诺曼的代表作,1983 年获得普利策奖,2023年,导演唐烨、龚丽君携演员张培、孙翌琳将这部作品搬上北京人艺小剧场的舞台。该剧以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在一个晚上的交流对话为串联,将作者最擅长的严肃女性题材创作风格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展示。作品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家庭、婚姻、生活进行了一番严肃认真地探讨。整部剧以真实的情感、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广泛赞誉和共鸣。
“倾斜婚姻论”,倾斜、忧伤但依然耸立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比萨斜塔》自2016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巡演超过几十场,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广泛赞誉。该剧改编自俄罗斯当代剧作家娜杰日达·普图什金娜的经典剧本,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丽丹翻译,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剑男执导。《比萨斜塔》以婚姻、爱情及两性关系为核心议题,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对普通的夫妻之间的一次决裂。该剧剧本设计精妙,剧中大篇幅的争吵台词一句紧跟一句,不断推进情绪高潮,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这对夫妻的内心世界,共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女性阵容演绎的情感盛宴
《不亦说乎》是吉林艺术学院精心打造的一部话剧作品,以其独特的女性编剧、导演及演员阵容,在话剧界独树一帜。剧中,一场校园冲突将两位学生家长、一位董事长助理聚集在了班主任家里。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因为四位女性的身份、立场、成长背景的差异,掀起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作为首届吉林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的开幕剧,《不亦说乎》充分展现了小剧场话剧沉浸式的优势,通过紧凑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引领观众进入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中。
笑中带泪体会爱与感动
《二月廿九》是由澳门著名剧作家李宇梁于1993年创作的独角戏,故事围绕一位生于2月29日的老奶奶的生日愿望展开。老奶奶育有八子,却各散东西,仅仅通过电话来慰问母亲近况,鲜有现身探望。在“四年一度”的生日里,老奶奶一早就准备迎接儿孙的到贺,可是热情的期待最终还是被“忙碌”所冷却,老奶奶强掩内心的思念之情……整部剧通过幽默轻松的喜剧形式,深刻揭示了空巢老人缺少亲情温暖而内心孤寂、生活凄清的生存状态,让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中感受到亲情的珍贵与重要。
东西方碰撞下的国粹融新
“京腔昆韵”单元主要包含了将东方国粹与西方戏剧进行创新融合的京剧《吝啬鬼》《王者俄狄》,昆剧小剧场剧目《千年一叹》和《明月几时》。
在这一璀璨夺目的艺术单元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东方国粹与西方戏剧的邂逅,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丑行挑梁演绎西方经典喜剧
京剧《吝啬鬼》是北京京剧院近年来首次以国外文学名著改编,并以小剧场京剧的方式来诠释演绎的作品。为了使京剧的表现形式自然呈现,《吝啬鬼》将故事背景放在中国古代,从人物形象、剧本结构等多维度进行了本土化与京剧化处理。
该剧以京剧独有的表演形式,重新诠释了那位闻名遐迩的守财奴——阿巴贡。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以精湛的唱念做打,将阿巴贡的贪婪、吝啬、狡猾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小剧场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灯光设计,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观剧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世界之中。
古希腊悲剧的东方华彩演绎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精心创演的京剧《王者俄狄》是一部将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与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巧妙融合的创新之作。
该剧讲述王子俄狄不愿接受弑父娶母命运,断然离开柯兰国。在帮助梯国战胜狮身神兽后,梯国人推他为王。俄狄位居梯国三春,以仁慈胸怀和英明国策,将梯国治理得国富民强。不料一场瘟疫降临,全国上下万民哀号。在这世间最残酷的考验面前,俄狄为救臣民义无反顾追查灾祸根源,哪怕引发触及自身的人生劫难!该剧通过京剧特有的唱腔、身段和表演手法,将古希腊悲剧的深刻内涵与京剧艺术的独特韵味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三个梦境讲述金圣叹其人其事
《千年一叹》是苏州昆剧院第一部原创小剧场昆剧,编剧用荒诞的手法写金圣叹,在多重梦境中渗入多时空交错的发散思维,演绎出这位奇人的醉梦人生。
千百年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故事一再上演,而只有一个金圣叹,作为一个时代的先锋人物,在梦醒梦破间沉潜反复,演绎了好一出人生大戏。幽暗肃寂的死牢中,金圣叹还在寻路,一梦水浒,二梦西厢,三梦哭庙,与书中人物李逵、张生直面对话,与吴县县令任维初据理力争。地府捉魂小鬼点醒金圣叹,他已是在劫难逃、死路一条。金圣叹这才恍然,原来自己庙堂走不通、江湖行不远、举荐无望、隐逸无门,最终还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他幡然醒悟“叹悠悠万古,谁人不在这囚笼之中?”最终选择以命换书,保住了自己评本的千载流传。
月光下古今辉映的情感诗篇
《明月几时》,听名字就想起了苏东坡。该剧是由著名剧作家余青峰、屈曌洁创作的小剧场昆曲,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演出。
《明月几时》以苏轼生命的最后时光为切入点,从苏轼与章惇交往的这一视角出发,古事新说,关照当代人的情感与成长。无论是苏轼与章惇错综复杂的恩怨纠葛,还是与苏辙患难始终的手足之谊,抑或对一生所爱的诚挚思念,最终都将化作扁舟一叶、明月一轮,几时清朗、几时沧桑……
演绎情感与时代的回响
“城市记忆”单元展演了《12.3坪》《一水之遥》《邬达克》《大桥风景》等四部话剧。不同的话剧,演绎不同的风情,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家庭情感的纷繁纠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变迁。在这里,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生动,每一段故事都扣人心弦。
小空间、大情感,演绎都市家庭的微缩剧
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匠心打造的话剧《12.3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成为当代都市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部话剧以“坪”为单位,巧妙地将观众带入一个仅有40.7平方米的小空间,却在这个有限的世界里,展开了两个截然不同家庭的生活画卷。
作为一部实验剧场剧目,《12.3坪》颠覆了传统戏剧性戏剧所要求的严整秩序与因果观念,持续以其偶然性、不确定性、含混性,将两个家庭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湾区家庭故事演绎大国情怀
深圳粤语话剧团带来的粤语话剧《一水之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家庭故事。雨婷和雨欣是一对2000年出生的双胞胎姐妹,父亲自幼随爷爷来港,已是实际上的香港人;母亲生长在深圳龙华,婚后随夫来到香港。2004年,她们的父母突然离异,姐姐随父留在香港,妹妹随母返回深圳。姐妹二人虽分隔异地,但仍然一直交流着情感,分享着各自的人生轨迹,并相互对对方的城市产生了憧憬之情。
观众在舞台上直观感受到深港两地的生活和文化差异,及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一家三代人发生的情感波折和充满温情的故事演绎。
用另一种方式与上海“相逢”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话剧《邬达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为观众呈现了一位传奇建筑师——邬达克的辉煌人生与复杂心路历程,通过多声部、多维度的舞台呈现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戏剧体验。
故土是回不去的故土,异乡却永远是异乡。《邬达克》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与美国移民官之间的问答为线索,讲述这位建筑家传奇且颠沛流离的一生。作为一个异乡人,邬达克为生活在这片土壤上的后人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记忆。在一幢幢“确切”的建筑背后,有着怎样充满着“不确切”的人生,邬达克又是如何将他对于“家”的记忆和怀想的“爱”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事业中,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构建内心平和、美好、优雅的世界。
让年轻人从心里“长”出大桥记忆
由南京艺术学院出品的小剧场话剧《大桥风景》,其创意来自南京人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感情。事实上,大桥自从建成以来,就承载了南京人的骄傲。
从内容上来看,它是“故事会”。该剧打破传统戏剧创作模式,创新性地引入纪录片创作方法,从广泛的线下线索中搜集素材,选择八个极具代表性的大桥故事原型,通过主角饱含深情的讲述,共同构成了关于大桥的记忆。
《大桥风景》将原型人物的真实故事融汇于舞台创作和影像创作中——桥上的人们在凝视风景回忆过往,桥下的人们在听着故事看着风光。往事穿越而来,记忆与现实交织,共同构筑了一幕幕笑中有泪的“大桥风景”。
传统戏曲的璀璨绽放
“国潮新声”单元包含粤剧《帝女花·一念》、扬剧《千里江山》、桂剧《花桥荣记》和锡剧《红豆》,四部各具特色的传统戏曲作品,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图景。它们不仅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新时代下国潮文化创新发展的有力探索。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艺术交响。
小剧场内看到不一样的“帝女花”
广东粤剧院演出的新古典小剧场粤剧《帝女花·一念》在“一代宗师”粤剧名编唐涤生的名剧《帝女花》的基础上,由国家一级导演莫非担任文本撰编、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领衔主演。整部剧只有6名演员——长平公主、周世显和4位侍女,时长也从原作的3个多小时浓缩至70分钟左右。
虽然舞台规模缩小、时长缩短,但这部将传统经典粤剧以现代小剧场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的剧目,也被称为一场有趣、有情的大胆尝试,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精彩与惊喜!
感受艺术与生命跨越古今的共鸣
作为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首部小剧场剧目,《千里江山》以双线对称结构编织出一个关于名画《千里江山图》诞生的传奇故事。少年王希孟从瓜洲渡出发,想考入汴京画院,追寻艺术的真谛。因缘际会,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师——宋徽宗。在剧中,画里画外,梦里梦外,展开对称的、镜像般的命运,对两个人进行着艺术终极问题的拷问……通过瑰美精妙的戏剧构造,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画家们天赋才能的洋溢勃发,更能感受艺术与生命跨越古今的共鸣,体察山水艺术所辉映的中国文化精神。
一碗米粉浓缩两岸乡愁
由广西戏剧院排演的桂剧《花桥荣记》借着一碗桂林米粉,凝聚着在台北的广西人浓浓的乡愁。作为广西第一部小剧场戏曲,桂剧《花桥荣记》基于小说饱含内涵的“小题大做”理念展开其“大题小做”的改编方式,并以沉浸式小剧场的表现形式、细腻的人物刻画、自然流畅的表演引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步入故事发生的年代和背景,形成了鲜活的观演关系。
创新演绎无锡爱情故事“遗珠”
作为国内首部小剧场锡剧,由无锡市锡剧院出品的《红豆》自首演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并屡获大奖。该剧题材来源于无锡古典爱情故事,结合当代精神与关注视角,弘扬城市文化,体现江南特色。本剧以“红豆”为情感载体,通过描写昭明太子萧统和女尼慧如的悲欢离合情感,表现“无情何以修文,无爱焉能参佛”之主旨。全剧追求清雅静美、诗意空灵的艺术风格,将时代元素、年轻元素融入传统锡剧中,传播江南古典爱情故事,在中华美学复苏中展示锡剧担当。
现实与幻想交织的舞台
“幻影人生”单元的四部作品,包括话剧《夜晚的潜水艇》《朱尔旦》《七日告白》和舞剧《可以亭》。四部作品,就像是四面镜子,从不同角度映照出社会的现实与人生的百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立意,让观众在享受视觉与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捡拾少年梦,探寻深蓝的海底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的单人话剧《夜晚的潜水艇》根据陈春成同名小说改编。本剧讲述了一个少年如何用想象力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奇幻世界,并穿梭其中,又因为现实而选择将它抛弃的故事。在那个深蓝色的海底,遗忘着我们再也无法启航的潜水艇……
该剧虽然讲的是一个很隐私的故事,但其实每个人年少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它本身的共情点——不一定是想象力的消失,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现实可能不得不去舍弃的一些东西。
梦舞之境,一场灵魂的温柔邂逅
北京舞蹈学院的舞剧《可以亭》是一部由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副主任汪子涵联合现代舞编导柏桦等多位舞界同行共同打造的作品。
一场不期而遇的山雨中,一座名为“可以亭”的亭子中游人驻足观景,殊不知亦成为他人眼中的风景。人生如逆旅,“可以行,亦可以停”。《可以亭》立足于当代视角,编导选择自由开放的舞蹈剧场形式进行探索。小而美的舞台空间聚焦人和舞蹈本体,写意的服装造型淡化古今界限,简约的箱式空间隐喻内心围墙,直观的视听场景唤起观众共鸣,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古典精神的传达。
灵魂天平上的抉择
西安话剧院实验先锋话剧《朱尔旦》取材于《聊斋志异》,延续了蒲松龄借鬼劝世,以鬼喻人的艺术手法,用极具讽刺意味的舞台表演语汇,讲述了一个“人心不足则生贪,贪心不足则生悲”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全剧以戏曲化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呈现方式,追求写意与极简,强调演员的表演才是舞台的本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审美。
聚焦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
由南通艺术剧院演出的《七日告白》是一部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话剧,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宋渔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后,委托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把自己的记忆存储在一个仿生人身上,因为他担心与自己无比相爱的妻子巫珊无法接受自己的突然离去。两年后,仿生人图灵12进入巫珊生活,和巫珊一起重新梳理那段难忘而美丽的爱情。聚焦科技日新月异,探讨人类该如何与自己极其相似的AI共存,剧中种种发人深思。
戏剧世界的奇妙之旅
“童心逐梦”单元包括儿童剧《鹬·蚌·鱼》,皮影戏《九色鹿》《人鱼姑娘》,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多彩的剧目,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勇敢地追逐心中的梦想,让童年的色彩因艺术而更加绚烂多彩。
用肢体语言讲述成语故事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打造的儿童剧《鹬·蚌·鱼》,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为基础,通过表现“争”与“不争”的不同结局,帮助孩子理解和谐相处的美好。舞台上,演员们用充满张力与童趣的无声表演,以人偶结合的肢体剧方式,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思。
打开海派皮影戏新审美
由上海木偶剧团创排的多媒体皮影戏《九色鹿》,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故事改编而来。“影、映、荧”三位一体是《九色鹿》舞台最大的亮点,作品以多媒体技术还原出瑰丽古朴的敦煌壁画色彩,将多媒体镜头叠加运用,让舞台上表演的皮影九色鹿“活”起来,并打破皮影影窗后操纵的传统表演模式,让舞台充满惊奇和遐想,给观众营造了代入感、沉浸式的观赏氛围,同时也为绽放千年的敦煌遗影增添海派皮影的艺术活力。
多媒体让“人鱼姑娘”更美
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原创大型皮影戏《人鱼姑娘》,取材于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在原著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情节,深化了内涵,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再创作:一是故事情节的中国民族化,二是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全剧通过“皮影戏”这种中国民间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在恪守本体之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灯光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皮影表演技艺相融合,使皮影在演绎的同时达到时间流逝、时空转移、气氛渲染等效果,更好地提升了皮影戏的表现能力,守本创新地演绎出观众们熟悉的童话故事。